研討會及新書發布現場
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25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受邀出席大會,并在平行論壇——院校在地國際化實踐探索研討會上作主旨報告。會上,由章熙春著述的“在地國際化”理論專著《探索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之路——基于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的實踐》舉行新書發布儀式。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副秘書長傅博出席研討會,學校副校長李衛青參加新書發布儀式,澳門大學、浙江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歐亞學院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參與交流研討,國內外高校代表近300人參加研討會。
章熙春書記作主旨報告
章熙春以“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理論溯源與中國創新——以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為例”作主旨報告。他主要圍繞“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全球實踐、中國模式與華工經驗”分享了三點思考和體會,包括:從歷史變遷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創新邏輯與現實需求;從華工實踐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中國探索與中國經驗;從未來視野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持續探索和百花齊放。他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雙邊和多邊關系中蘊含風險因素,給教育國際化帶來不確定性。我國亟須通過“在地國際化”模式創新,以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國際化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不斷加強教育強國建設的牽引力作用。
章熙春表示,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堅持“中方為主、全球協同”的“在地國際化”辦學理念和實踐,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關于中國學生接受國際化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確保培養的人才始終有濃濃中國心、中國情、中國味。章熙春指出,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華工模式”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華南理工大學百年文脈的歷史傳承。面向未來,華南理工愿與各高校攜手共進、互學互鑒,持續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共同迎來在地國際化辦學“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盛大氣象,為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教育中心和創新高地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書發布儀式
新書發布儀式上,章熙春、劉利民、李衛青、傅博共同為新書發布按下啟動鍵。現場人頭攢動,首批新書被與會代表“秒光”。
《探索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之路——基于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的實踐》聚焦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創新發展模式,總結梳理了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扎根中國大地開展國際化辦學的探索與實踐,是國內首部關于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研究的專著。
本書首次從“以我為主、中西合璧、前沿引領、走向世界”的原則指引,以及“辦學自主權、內容主導權、自主評判權、成果使用權”的行動綱領等角度,系統探尋了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建設的前進方向與路徑。本書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對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歷史淵源、組織機理、實踐模式以及中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創新需求進行了整體梳理;中篇對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基本層次,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基本原則、行動架構進行了現實探討;下篇系統回顧了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的典型實踐,提煉了“華工模式”的革新之道與示范意義。
章熙春書記向劉利民會長、傅博副秘書長贈送新書
據悉,本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以“教育:為人人 為未知 為未來”為主題,以法國為主賓國。年會包括全體大會、平行論壇、合作洽談和教育展覽等百余場雙邊或多邊活動,吸引了法國、加拿大、英國、西班牙、德國、美國、新西蘭、塞浦路斯、意大利、愛爾蘭、澳大利亞、塞爾維亞、伊朗、葡萄牙等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余名中外教育界人士、駐華使領館官員和企業代表參加。
學校研究生院、廣州國際校區全球事務辦公室負責人一同參加活動。
華南理工大學 學生記者團
文:廣州國際校區全球事務辦公室
圖: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務組
微信編輯:鮑恩
初審:冀早早
二審:盧慶雷
終審:鄒浩
華工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郵箱:hgxcb@scut.edu.cn
“分享”“點贊”“在看”,記得一鍵三連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