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王健凡
來源 | 投資者網(ID:touzizhebao)
一場意外的仲裁,打破了中國AI圈的平靜。
11月11日,一則消息在科技圈內迅速發酵:國內AI領域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Kimi母公司月之暗面,陷入了一場出人意料的法律糾紛。其創始人楊植麟和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被卷入一場源自他們“前世”的紛爭。
這場仲裁的發起方頗為特殊:他們曾經創辦的北京循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循環智能”),以及包括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和萬物資本在內的五位資深投資機構。據悉,相關仲裁申請已遞交至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
仲裁方指出的焦點是一紙“同意豁免書”。他們認為,楊植麟和張宇韜在未獲得該豁免書的情況下,就著手創立月之暗面并完成了新一輪融資。而這一切,要追溯到2016年,當時年僅23歲的楊植麟創立了循環智能,開啟了他的第一次創業征程。
面對這場突發仲裁,月之暗面迅速作出回應。通過其委托的銘德律師事務所資深合伙人David Morrison發表聲明稱:“該事項既缺乏法律依據,也不具備事實基礎,本所將依法提出抗辯。”
這場突如其來的仲裁風波,不僅牽動著投資圈的神經,更引發了業界對國內AI創業生態的深度關注。
01
紛爭背后
在表面上的法律爭議之下,實則暗流涌動。
當Kimi智能助手頻頻登上科技媒體頭條時,很少有人記得楊植麟的第一次創業。而如今,這段往事卻成為了一場意外仲裁的導火索。
作為楊植麟的“二次創業”,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月之暗面”)成立于2023年。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4日,楊植麟以78.97%的持股比例穩居公司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地位。其他聯合創始人周昕宇、吳育昕、張宇韜和汪箴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0%、5.96%、5%和0.075%。
2023年8月,月之暗面推出核心產品Kimi。這款智能助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支持200萬字的無損上下文輸入,在文本解析和長文本處理方面表現出色。憑借著過硬的技術實力和良好的用戶體驗,Kimi迅速在大模型賽道上站穩腳跟。
伴隨著產品的市場反響,月之暗面的融資進程也在加速。
據天眼查數據,2023年6月,公司完成20億元天使輪融資,紅杉中國、真格基金、今日資本等機構參投。
僅一個月后,美團龍珠領投了其Pre-A輪。2024年2月,在阿里巴巴的領投下,月之暗面完成超10億美金融資,估值達到25億美元。到了今年8月,公司又獲得騰訊投資、高榕創投和阿里巴巴參與的B輪融資,投后估值進一步提升至33億美元。
正是這輪估值的快速攀升,讓此次仲裁的實質逐漸浮出水面。表面上,這場仲裁源于一紙“同意豁免書”,但業內有不少觀點認為,背后折射出的是新老投資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有分析指出,部分投資機構對股權分配存在異議,而月之暗面估值的快速增長更加劇了這種分歧。
在循環智能的七家老股東中,金沙江創投、靖亞資本、博裕資本、華山資本和萬物資本選擇了提起仲裁。而值得注意的是,同為老股東的真格基金和紅杉中國并未參與其中。這兩家機構恰恰都參與了月之暗面的融資,其中紅杉中國更是跟投了包括2023年6月和2024年2月的多輪融資。
在這輪此消彼長的資本博弈中,部分早期投資人似乎錯失了搭乘這列AI快車的機會。一邊是循環智能2億美元的估值,一邊是月之暗面33億美元的市值,兩者之間的巨大落差,或許才是這場仲裁的實質所在。
02
誰在押注AI的未來?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在這場仲裁風波背后,一個引人注目的細節是:打頭發起仲裁的正是金沙江創投。
在過去一年多,該機構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因在大模型領域的犀利觀點,一度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意見領袖。
然而,真正耐人尋味的是金沙江創投內部圍繞大模型投資的兩種態度。
作為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的張予彤,是月之暗面融資進程中的關鍵推手。
這位擁有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和斯坦福大學管理工程碩士學位的80后投資人,有著豐富的科技背景。加入金沙江創投之前,她曾在三星擔任工程師,積累了扎實的技術經驗。
張予彤在投資領域素有慧眼。2013年,她在斯坦福大學舉辦的一場中國留學生創業比賽上,從二十多支參賽隊伍中唯獨看中了后來的小紅書創始人毛文超。這一投資也成為她職業生涯中的經典案例。
作為月之暗面的早期投資人,張予彤與楊植麟不僅是清華校友,更在公司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相關報道,今年2月,月之暗面完成的10億美金融資,就是由她在新加坡牽頭促成與阿里的合作。據暗涌Waves的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她在月之暗面的角色“更像一個大管家”。
而阿里選擇重注月之暗面,也折射出其投資策略的轉變。在戰投專家蔡崇信和具備技術與投資雙重背景的吳泳銘回歸后,阿里的投資重心從李開復、王小川、唐杰等資深創業者,轉向了更年輕的閆俊杰、楊植麟這樣的新生代創業者。
但與張予彤的堅定看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嘯虎對國內大模型領域的創業公司持續保持質疑。
今年3月接受騰訊新聞《潛望》采訪時,他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些公司,要場景沒場景,要數據沒數據,你說它有什么價值?而且一上來估值這么貴。”
這種分歧最終在今年4月見分曉——張予彤選擇離開金沙江創投。盡管坊間傳聞她可能加入月之暗面被公司否認,但她的去向本身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同一家投資機構中針對大模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理念,最終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走向了分道揚鑣。
03
AI新貴的重重考驗
在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月之暗面面臨的挑戰遠不止于外部的仲裁風波。當外部的資本漩渦還在涌動,月之暗面的內部也并非風平浪靜。
據 “晚點”報道,公司內部正經歷著一輪人才流失。今年9月,公司暫停了兩款面向海外市場的產品——情感陪伴類產品Ohai和AI視頻生成工具Noisee,轉而將重心聚焦于Kimi的開發。
這個決策背后,是一系列核心人才的離職潮。
Noisee的前負責人明超平(Leon)離職創業后,迅速以5000萬美元估值獲得融資,意向投資方中甚至包括兩家月之暗面的現有股東。此外,公司大模型產品負責人王冠也于2024年初創立了專注AI視頻領域的ONE2X,并已完成天使輪融資。
從資本紛爭到人才流失,從產品調整到商業化壓力,這家AI新秀正經歷著創業路上的重重考驗。在國內AI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月之暗面的故事或許會成為一個注腳:在資本與技術的賽道上,創新者究竟該如何把握節奏?這個答案,也許正藏在不久的將來里。
別忘了前首富陳天橋
馬斯克,會裁掉多少美國公務員?
上海前首富,玩直播帶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