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
圖源:Pixabay
“我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p>
---艾薩克·牛頓在1720年南海泡沫破裂之后所說(據同時期友人記述)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研究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礎,并在物理與數學領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經典力學中的牛頓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光的粒子理論、微積分、動量守恒定律、甚至二項式定理等,都是他的研究成果。只要是經歷過九年基礎教育的現代人,都應該知道牛頓的名字、以及他對科學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然而,盡管牛頓在科學上的貢獻舉世無雙,但大部分人對于牛頓的人生卻了解甚少。近期,對牛頓經濟狀況的研究,也許會讓我們認識一下一個真實的牛頓。
撰文|孫睿晨
責編|李珊珊
01 從物理學家到鑄幣局局長,牛頓比你想的更會理財
牛頓生性內向、孤獨、敏感且固執。他終生未婚,也沒有子女,他的一生幾乎完全獻給了科學研究。1642年12月25日,牛頓出生于英格蘭林肯郡的小村莊伍爾斯索普(Woolsthorpe)。在出生前幾個月,牛頓父親去世,牛頓從小身體虛弱,但母親仍盡力撫養他。在牛頓三歲時,他的母親改嫁給當地的牧師,并搬離家鄉去與新丈夫同住。繼父不愿撫養牛頓,因此牛頓并未隨母親生活,而是留在家鄉伍爾斯索普,由外祖母照顧長大。7年后,牛頓10歲,牛頓的母親再次喪夫,并重新回到伍爾斯索普,帶著她與繼父的3個孩子與牛頓一起生活。盡管牛頓與母親得以重新團聚,但這段被母親“拋棄”的經歷與日后牛頓形成內向敏感的性格大概有不小的關系。
1661年,18歲的牛頓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主要研究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著作。在劍橋的早期研究中,牛頓開始探索數學問題,逐漸萌發出微積分的思想,還對包括光學和力學等物理現象產生了濃厚興趣,。牛頓在1664年觀察到光的色散現象,這在他之后的光學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1665年,劍橋大學因鼠疫流行關閉,牛頓回到家鄉,在家鄉的兩年里獨立進行研究,兩年間,他獨自在家中完成了包括萬有引力、微積分等一系列的重大發現。
1669年,由于牛頓的出色學術成果,他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回到了母校劍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簡稱《原理》),系統地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這本書標志著經典力學的誕生,對科學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1668年,他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個實用的反射望遠鏡,這項發明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1672年,牛頓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認為光由小粒子組成。這一理論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和爭議。牛頓在研究傳熱現象期間,提出了冷卻定律,即物體冷卻的速度與其溫度與環境溫度的差異成正比。這項定律后來廣泛應用于物理學、工程學等領域。牛頓在劍橋期間還改進了二項式定理,并推廣至任意指數,以及提出了用于求解非線性方程的“牛頓法”。
1690年后,由于與同行的激烈爭論以及學術上的疲憊,牛頓對學術生涯開始感到厭倦。他與多位朋友討論過是否需要更換職業,并減少了在劍橋大學的科學研究活動。與此同時,當時的英國正面臨嚴重的貨幣危機:大量偽造貨幣在市場流通,銀幣的實際價值被高估,使得貨幣體系極為不穩定。牛頓作為英國受人尊重的科學家,渴望將自己的才能投入到實用領域,造福國家。1696年,在朋友查爾斯·蒙塔古(后來的哈利法克斯伯爵)的幫助下,牛頓獲得了皇家鑄幣局監察員的職位。
牛頓跳槽的決定也有金錢上的考量。牛頓終身未婚,也沒有子女,因此他也意識到自己晚年生活需要經濟上的安全感。他在擔任劍橋大學教授期間的年薪為100英鎊。他跳槽到皇家鑄幣局后的第一年年薪為500英鎊。在皇家鑄幣局擔任監察員一年后,他升任局長,年薪漲到2000英鎊。1700年的2000英鎊相當于今天的351萬元人民幣(49萬美元)。要知道,當時大多數農業和普通勞動者的年收入約為10至15英鎊。
在牛頓任教的17世紀末,劍橋大學的科研資助體系和研究基金并不完善,與今天的大學研究經費制度有很大差異。當時大學的主要任務還是教育和神學研究,而非科學研究。另外,雖然牛頓在1672年加入了皇家學會,但皇家學會成立不久,財政資源有限,能夠提供的科研資助很少。當時的科學研究更多依靠富有的私人資助者,或研究者自行承擔費用。劍橋大學與皇家學會不提供研究過經費, 牛頓也沒有獲得私人資助支持,且他的家庭并非富裕,如果牛頓需要進行實驗研究,只能依靠自己的薪水。
牛頓不僅在理論研究上造詣深刻,他還開展了大量實驗,尤其是光學實驗。這些實驗需要購買設備、儀器和材料(如三棱鏡、鏡片、化學試劑等),這在當時并不便宜。比如說,牛頓發明反射望遠鏡時,花費了不少資金進行鏡片打磨和裝置調試。作為教授,他的薪水不足以完全覆蓋這些實驗費用,因此他經常自掏腰包支持自己的研究。牛頓對數學、哲學和神學文獻的學習和研究十分廣泛。他需要購買大量書籍和資料,這在當時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許多重要的學術書籍和古籍都需要高價購買或通過特殊渠道獲取。除了科學書籍,牛頓還投入大量時間研究神學和古代文獻,并購買了大量的宗教和哲學書籍。對于一位學者來說,買書花銷也是一筆長期的開支。
牛頓跳槽到皇家鑄幣局后,一直致力于打擊偽造幣,并改革了英國貨幣制度,改進了貨幣制造工藝。1703年,牛頓被選為皇家學會會長,積極推動科學研究和實驗。1705年,牛頓被安妮女王封為爵士。此后,牛頓的科學聲望和社會地位達到了頂峰。1727年3月20日,牛頓在倫敦去世,享年84歲。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這是英國當時的最高榮譽之一。
牛頓聰明一世,但卻在一件事上失手了:投資南海公司。
02 300年前的英倫第一妖股:南海公司
18世紀初的英國股市規模非常小并且缺乏規范。相比于今天的股票市場,它的參與公司和交易量都十分有限。當時的股市主要集中在倫敦的咖啡館(如喬納森咖啡館)進行,市場結構遠不如今天的完善和復雜。在當時的股票市場上交易的主要為英格蘭銀行,東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這三家公司的股票。英格蘭銀行于1694年公開發行股票,向公眾籌集了120萬英鎊。英格蘭銀行是英國第一家上市的公司,開創了股份制公司向公眾籌資的先例。東印度公司于1698年開始在股票市場上交易,而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并在同年開始向公眾發行股票,標志著公司的正式上市。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授權的銀行,市值和交易相對穩定,占總市值的約20-30%。東印度公司以亞洲貿易為主,盈利相對穩定,因此吸引了許多長期投資者,其市值占比大約為10-15%。南海公司上市后占英國股市總市值20%-30%。當時英國股票市場上還有一些其他公司的股票,但它們大多為小型公司或投機性“泡沫公司”。
南海公司其設立最初是為了解決英國的財政問題,同時壟斷與南美洲(即“南海”)的貿易。當時英國政府債臺高筑,國債規模龐大。南海公司的創始人提出了一種創新性的債務管理方案:南海公司接管部分政府債務,作為交換,政府允許公司壟斷英國與南美洲殖民地之間的貿易。英國政府向南海公司賦予了壟斷特權,并賦予其管理部分債務的權力。上市后,南海公司由于其與政府債務的直接聯系,以及其被授予的南美貿易壟斷權,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關注。南海公司上市時的初始發行價為100英鎊(相當于2024年人民幣13萬元)。
南海公司成立后,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其壟斷的貿易來填補財政赤字。然而,由于西班牙的控制,南美洲市場并未向英國完全開放,因此南海公司在實際貿易中很難獲利。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在1711年到1719年間的每股股價維持在100英鎊左右。所以,南海公司在其運作過程中,相當依賴政府對其壟斷貿易的宣傳,從而制造虛幻的財富前景。1720年,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者,公司通過大規模宣傳,讓公眾相信它即將獲得巨大的利潤。隨著公眾對南海公司抱有極高的期望,公司股價迅速飆升。與此同時,公司多次發布“增資擴股”計劃,即以更高的價格發行新股,吸引更多投資者。很多英國名流、貴族甚至王室成員都紛紛投資南海公司,這進一步增加了大眾的信心。因此,在1720年年初開始,南海公司股價飆升。當年七月,其股價達到歷史高點1000英鎊(相當于2024年人民幣130萬元),并占據了英國當時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值,達到了約60%以上。
然而,南海公司的經營模式極度依賴投機,實際的貿易收益幾乎微乎其微。人們逐漸意識到,公司的利潤承諾難以兌現,信心開始動搖。1720年9月開始,其股價開始大幅下跌,投資者恐慌性拋售股票,股價暴跌。這場危機導致許多人傾家蕩產,包括大量中產階級和貴族。整個英國金融市場陷入了混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
03 牛頓的10年薪水,蒸發了
不少史學資料顯示,牛頓是一位小心而精明的投資人,他從1709年開始投資銀行股票,1711年底(南海公司成立時),牛頓已持有1500股英格蘭銀行股票。在那之后,他持續增持該股票,直至1715年10月14日達到6000單位股。隨后,他在1716年12月11日賣出其中4000單位股,并在1719年11月19日賣出剩余的2000單位股??傮w而言,牛頓這一階段在銀行股票上的投資獲得了不錯的利潤。
與此同時,牛頓早在1712年就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加入到自己的資產配置。根據史學家的研究,牛頓在南海公司股票上的可靠持倉數據如下:
1720前(南海泡沫之前):
1712年6月24日:1000至3000單位股之間
1713年6月25日:2500單位股
1714年12月25日:5000至1萬單位股之間
1717年12月25日:至少1萬單位股
1720年時(南海泡沫進行時):
1720年4月19日:至少3000單位股
1720年12月25日:至少1萬單位股
1720年后(南海泡沫破裂后):
1721年6月25日:16,275.24單位股
1722年6月25日:21,696.32單位股
1723年6月24日:1萬單位股
1723年6月25日:5000單位股
1723年12月25日:5000單位股
1727年3月20日:5000單位股
(需要注意的是,1單位股不等于1股。當時的股票是一種賬面記錄,并不像現代股票那樣簡單按每股100英鎊計算。南海公司和其他大公司如英格蘭銀行的股票通常是以“單位”來計價的,而每單位的價值并不總是固定的100英鎊。)
也就是說,牛頓在1720年初持有10,000單位股南海公司股票,4月和5月時,他清空了大部分南海公司股票(賣出8000單位股,在1720年初),獲利約2萬英鎊。然而幾周后的6月,牛頓轉變心意,他又回到市場,將全部獲利重新投入回購南海公司股票,而且這次買入的價格大約是之前賣出時的兩倍。他一共回購南海公司股票4000單位股,意味著他之前在該股票上所得到的2萬英鎊獲利化為烏有。此時,牛頓手中握有6000單位股南海公司的股票。在同期,在1720年年中,牛頓還將他持有的各類政府債券轉換成了南海公司股票(當時部分政府債券可以直接轉換為南海公司股票)。如果他當時在市場上賣掉這些證券而不是換成南海公司的股票,他本可以獲得約1.3萬英鎊的利潤,大大超過了他幾年前最初買入的成本。然而,進行轉換后,這筆操作給他帶來了約5千英鎊的損失。因此,他的債轉股操作本身也相當于損失了近2萬英鎊。如果他在1720年未做任何操作并持有原有證券,其損失就不會發生。因此,算上股票回購,政府債券轉股票,以及隨后的南海公司股票拆分,牛頓在1721年年中的南海公司持倉達到了16,300單位股。1720年末至1722年間牛頓南海公司的持倉未發生變化。隨后,從1722年開始,他終于開始減倉。
這樣算來,1720年初,在南海泡沫發酵之前,牛頓買入了價值1.3萬英鎊的南海公司的股票。他還另外持有價值1.9萬英鎊的英國政府債券。因此,當時牛頓的總資產為3.2萬英鎊(相當于今天人民幣5900萬)。到1721年中期,南海泡沫破裂之初,他的損失就達到了一萬英鎊以上,其總資產僅剩下價值約為兩萬英鎊(相當于今天人民幣3700萬元),換算成今天的購買力,幾乎相當于幾個月間蒸發了1200萬元。
嘗到甜頭、追高、被套、割肉,就操作流程而言,牛頓在南海公司的股票上與一般的“韭菜”毫無區別,直到被套5年后的割肉離場,最終,牛頓在南海公司身上大約損失了超2萬英鎊,相當于他2000磅年薪的10倍。即便英明如牛爵爺,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10年的薪水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難怪,友人曾記錄得牛頓的一句名言說:“我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p>
牛頓自1719年清倉英格蘭銀行公司的股票后,多年未買入該股。直到1724年1月27日,牛頓通過新一輪股票認購重新成為英格蘭銀行的股東,獲得了11,000單位股。這筆資金的來自于1722年至1723年間他陸續割肉賣出的南海公司股票的收益。牛頓隨后在1724年10月、1725年2月和1726年10月分別增購了1000單位股銀行股票,使他的最終持倉達到14,000單位股,這是他遺產的主要部分。當時股票市場上的巨頭除了南海公司和英格蘭銀行以外,還有東印度公司。大英圖書館的東印度公司股票賬簿顯示,從牛頓開始炒股的1709年到1727年牛頓去世,牛頓并未持有東印度公司的任何股票或債券。
圖1 南海公司在1720年3月至1720年10月的股價走勢及牛頓買賣交易記
04尾聲
“南海泡沫”的破裂對英國的金融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泡沫破裂后,英國議會隨即展開調查,發現公司高層和部分政府官員之間存在勾結和腐敗,許多人因為內幕交易而被指控。為此,英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南海公司在1720年泡沫破裂后并未被解散,而是被重組為一個主要負責政府債務管理的機構。泡沫破裂后,公司不再是金融市場的投機焦點,也失去了對南美洲貿易的壟斷權,逐步停止了貿易活動,轉向管理英國政府的長期債務。其收入來源主要是債務管理的利息和服務費用,逐漸演變為一個依賴政府撥款、提供財政支持的半政府金融公司。在之后的幾十年里,南海公司成為英國財政系統中的一部分,類似于早期的國有金融機構。
18世紀后期,隨著英國金融體系的逐步成熟,英格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作用增強,南海公司變得逐漸邊緣化。它的運營規??s小,業務也較為單一,主要職責是繼續處理政府債務。19世紀初,南海公司幾乎完全停止了實際的商業活動,轉而成為一個完全以政府債務管理為主的機構。此時它的職能已非常有限,基本不再參與市場競爭。到19世紀中期,南海公司已幾乎名存實亡,隨著債務逐漸清償和政府不再需要這樣的債務管理機構,公司被認為不再具有運營的必要性。南海公司最終在1853年被正式解散,所有剩余債務和資產交由英國財政部管理,公司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至于牛頓本人?牛頓去世時,除去部分現金、土地財產和其他非長期市場證券外,其遺產清單中包括1.4萬單位股英格蘭銀行股票(當時市值約1.75萬英鎊)、5千單位股南海公司股票(市值約5千英鎊)和5千南海舊年金(市值約5千英鎊)。他的遺產總價值為2.75萬英鎊,換算為今天人民幣約值5445萬元。
牛頓在投資南海公司上做出了不理智的決策,蒙受了巨額損失。那牛頓算是失敗的投資人嗎?不過,萬幸,雖然損失慘重,他去世時仍然非常有錢。
參考文獻:
關于牛頓的生平:
Never at Rest: 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by Richard S. Westfall
Isaac Newtonby James Gleick
關于南海泡沫學術專著:
The South Sea Bubbleby Helen J. Paul
Devil Take the Hindmost: A History of Financial Speculationby Edward Chancellor
The South Sea Bubble: An Economic History of its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by Helen J. Paul
關于牛頓在南海公司股票投資記錄:
Odlyzko Andrew 2019. Newton's financial misadventures in the South Sea BubbleNotes Rec.7329–59. http://doi.org/10.1098/rsnr.2018.0018
本文中古今貨幣換算計算器:https://www.uwyo.edu/numimage/currency.ht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