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野蠻生長期,業已漸行漸遠,隱憂開始輪番出現。
這并不僅僅只是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拼多多的低價策略上,同樣還體現在拼多多最新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上。
據拼多多最新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收達到994億元,同比增長44%,與上個季度相比,營收增速有所放緩,也低于市場預估的1028.3億元預期。
利潤達250億元,同比增長61%,環比下降22%。第三季度調整后每美國存托股(ADS)收益18.59元,低于市場預估的20.19元。
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是拼多多第三季度的營收低于市場預期,還是拼多多的利潤環比出現的大幅下降,無一不是拼多多的發展開始走入到低迷期的直接體現。
正是由于拼多多第三季度的財報不及預期,因此,在財報發布的當天,拼多多美股盤前跳水逾14%。
可見,資本市場對于拼多多當下發展境況的某種擔憂。
盡管拼多多方面將其第三季度的財報不及預期歸結為「平臺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舉措的影響,但是,如果深度分析,不難看出,拼多多的財報不及預期,或許還有更大的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
正如《扁鵲見蔡桓公》里的那句話,「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拼多多的問題,或許同樣深在「骨髓」,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
以百億補貼為主導的低價策略,開始反噬
一直以來,拼多多都對「百億補貼」有著一種迷之依戀。
無論是在電商紅利期,還是在電商洗牌期,無一不是如此。
從表面上來看,拼多多試圖通過「百億補貼」將更多優質的商品輸送到消費者手中,讓消費者享受到電商的低價紅利。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百億補貼」的問題被爆出,越來越多的跡象開始表明,拼多多所謂的「百億補貼」,只不過是收割消費者的工具而已。
縱然是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百億補貼」的時候,依然還有消費者認為,拼多多的「百億補貼」的產品,其實就是優質的商品。
然而,當五糧液開始爆出拼多多「百億補貼」頻道的商品依然存在假貨的現象,人們開始發現,所謂的「百億補貼」只不過是拼多多吸引和收割流量的工具和手段,并非是給消費者帶來好的商品和體驗的手段。
于是,人們開始反思拼多多的「百億補貼」策略。
說到底,拼多多的「百億補貼」策略,僅僅只是其低價策略的延續,通過這種方式,拼多多讓追求低價的消費者盡可能多地在自身的平臺上下單,從而造就了自身平臺上成交率的增加。
對于拼多多來講,「百億補貼」,僅僅只是一種營銷手段而已。
當人們并未真正認清「百億補貼」的本質,他們會簡單地認為,通過「百億補貼」買到的商品就是優質的商品。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劣質商品開始在拼多多的「百億補貼」頻道開始出現,曾經給拼多多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成交的「百億補貼」開始遭遇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總結來看,拼多多以「百億補貼」為主導的低價策略開始反噬。原因在于,它非但沒有帶來拼多多自身平臺生態的完善,同樣也沒有給用戶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實惠,而僅僅只是拼多多為了達成成交和收割流量而進行的一種營銷手段而已。
可以預見的是,當拼多多的「百億補貼」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以往被它奉若圭臬的存在,開始產生反噬效果。
隨著這樣一種反噬效果越來越多地出現,拼多多的流量不僅面臨流失的風險,它的整個商業模式都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以效率優先的平臺撮合模式,開始崩塌
拼多多之所以會在早期獲得野蠻生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以效率為主導的平臺撮合模式,依然還有著巨大的優勢。
無論是拼多多對于三農的支持,還是拼多多的社交電商打法,說到底,其實都是在盡可能大地提升自身平臺上的撮合效率,其實都是在盡可能多地達成自身平臺的規模。
在流量充沛的年代,特別是當信息不對稱的年代里,拼多多的這樣一種效率優先的平臺模式,的確是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的。
當電商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開始變得深入,特別是當電商開始將原本橫亙于上游和下游的信息壁壘被打破,拼多多的這樣一種以效率為優先的發展模式,開始一點一點地開始崩塌。
以拼多多的「農地云拼」的模式為例,通過這樣一種模式,拼多多將橫亙于消費者和農產品之間的壁壘打破,盡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兩者之間的對接效率。
于是,拼多多平臺上的農產品的成交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在效率提升的同時,人們發現,它們購買到的商品,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僅僅只是在對接效率上有了提升而已。
透過「農地云拼」模式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僅僅只是一味地關注效率,僅僅只是一味地專注于撮合,而忽略了對于上游產業端的改造,以及對于下游消費端的關注,只會給拼多多帶來曇花一現的發展。
當以效率為主導的平臺撮合模式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曾經的拼多多平臺,開始遭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和挑戰。
雖然拼多多現在已經意識到了自身這樣一種以效率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面臨著的一系列的問題,并且開始進行了平臺治理,但是,這樣一種治理欲要真正見效,或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如果這樣一種平臺治理,難以出現效果的話,甚至還將會把拼多多拖入到泥淖之中。
以流量為主導的規模化發展,開始碰壁
當電商行業的發展進入到深度洗牌期,特別是當以規模化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開始遭遇到天花板,僅僅只是一味地做大流量規模,開始遭遇到越來越多的困境和難題。
這幾乎業已成為了整個電商行業的共識。如何在存量市場下找到更多發展的新機會,通過挖深礦、打深井的方式來獲得新的發展,業已成為了電商行業的共識。
然而,正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我們依然看到了拼多多對于流量的迷之依戀。
這一點,我們同樣可以通過拼多多的第三季度的財報當中,看出一絲端倪。
拼多多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趙佳臻的說法,「過去的這個季度,我們推出了一系列減免及扶持的舉措,通過真金白銀的退返、減免等方式促進商家降本增收,推動產業帶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同樣地,在今年8月中旬,拼多多密集落地了「百億減免」一攬子舉措,先后推出了多項服務費退返權益,下調了先用后付服務費、商家的店鋪保證金以及提現門檻,全方位降低商家的經營成本。
此外,拼多多還推進「電商西進」計劃,由拼多多平臺承擔偏遠地區訂單的物流中轉費,大幅降低了商家寄往偏遠地區訂單的快遞費用。
說到底,拼多多試圖通過這些舉措來做大商家的體量,還是流量思維。
如果我們對拼多多的這一系列的舉措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不難看出,其實,它依然還在奉行以流量為主導的規模化的發展策略,依然還在試圖通過做大自身的平臺來獲得發展。
雖然拼多多通過這樣一種變相的資本運作模式,可以獲得一定的增長,延續其以往發展模式,但是,等到這樣一種模式難以取得相對等的效果,特別是難以給拼多度的規模增長帶來驅動,拼多多這樣一種以規模化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或許將會碰壁。
如果說,拼多多試圖通過一系列的動作來提升上游商家的規模和體量,并且開始碰壁的話,那么,它對于下游消費端的規模增長上的嘗試所遭遇到的問題,同樣開始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今年7月,拼多多旗下的團購工具快團團團長失聯問題,正是暴露了拼多多在追求流量規模上所遭遇到的問題和尷尬。
據「消費電子雜志社」報道,多位快團團的團長們遭遇提現困難的情況。
一名資深「團長」在提取約3萬元成本和利潤時,快團團端卻以團長資料不全為由,顯示無法提現。
在補充提交一系列材料,但仍然無法提現,聯系快團團官方客服尋求解決方案,然而收效甚微。當聯系拼多多客服尋求協助時,得到的回復卻讓其聯系快團團的客服。
除此之外,曾經被拼多多引以為傲的以五環之外、小鎮青年為代表的下沉市場,同樣開始面臨著流量規模化增長陷入瓶頸的難題。
說到底,拼多多僅僅只是一味地以流量為主導,一味地追求規模,而不去扎根實業,不去關注新技術的做法,必然會開始遭遇到越來越多的碰壁。
結語
拼多多第三季度的財報,是一個放大鏡。
透過它,我們看到的并不僅僅只是拼多多在第三季度開始下行的現狀,更加看到了拼多多本身以及當下的戰略打法上,依然還存在著的巨大的問題和隱憂。
說到底,拼多多固執地堅守以往的發展模式,最終讓它走到了今天這樣尷尬的境地。
對于拼多多來講,如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的平臺,自身的模式和打法上的問題,而僅僅只是避重就輕,那么,它或許將會在未來面臨更大的風暴。
當拼多多的病「深入骨髓」,或許真的無可奈何了。
當漩渦開始席卷拼多多,至此,它將開始不再神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