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忒彌斯”無人戰斗車
在俄烏戰爭中,無人機已經成為稱霸戰場的主角,尤其是成千上萬的FPV四軸無人機,憑借極低的成本和極高的作戰效率,幾乎完全改寫了地面戰模式。
然而同樣是無人機器,無人車輛(或稱地面機器人)在俄烏戰場上卻沒什么存在感。在俄羅斯專家看來,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國產業鏈的缺席”。
在2022年2月俄烏剛開戰時,無人機還只是被視為一種輔助型武器,戰場的主角仍然是坦克、導彈和火炮。然而僅僅一年后,無人機就徹底顛覆了戰場的傳統規律,嚴重動搖了攻擊機、反坦克導彈和火炮在不同領域的主力角色地位。不僅如此,這種顛覆性還在不斷進化,原本用于商用的FPV四軸無人機,更是稱霸了地面戰場,成為了坦克和步兵的“頭號天敵”。
當無人機開始展示這種顛覆性變化時,人們紛紛將其定性為“無人化智能武器的技術革命”,同時預言了無人車輛、戰斗機器人、無人艦艇也將在戰場上大放光彩。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卻赫然發現,這次所謂的戰場技術革命僅僅是無人機的獨角戲,其他無人平臺在俄烏戰場上基本沒有存在感,沒有傳出任何值得一提的戰例。
“鑿子”無人裝甲車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無人戰斗車輛的技術沒有研發出來?或者沒有產品出現?多年來,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在防務展上都亮相過幾十種無人戰斗車,例如俄羅斯的“鑿子”(Chisel)無人裝甲車、Ural-432067-73無人卡車,英國的“黑騎士”無人裝甲車,愛沙尼亞的“忒彌斯”無人戰斗車等等。甚至烏克蘭也自行開發了幾種無人車,例如“馬赫諾”無人戰斗車(戰斗機器人)。
但是,這些無人戰斗車的表現,更多只限于“表演”,即使投入了戰場也沒掀起幾滴浪花。例如,烏克蘭軍隊就裝備了愛沙尼亞的“忒彌斯”無人裝甲車,但是唯一的相關新聞,卻是“忒彌斯”無人裝甲車曾被俄軍繳獲。
針對這個現象,俄羅斯專家葉夫根尼·費多羅夫在TOPWAR網站撰文指出,無人戰斗車沒能復制無人機的奇跡,關鍵原因在于缺乏民用的基礎產業鏈。簡單來說,無人機在戰場上的成功,在于民用市場上存在大量成熟的產品、零部件和軟件支持體系,即一個超大規模的產業鏈。
例如,用于反坦克的FPV四軸無人機,即使市場上沒有現成產品,俄烏雙方的“小作坊”也能利用成熟廉價的民用零件,快速組裝出幾萬、幾十萬個攜帶彈頭和支持光纖控制的“先進FPV自殺無人機”。更令人生畏的是,這些“小作坊”產品的打擊效率和威力,也足以讓T-90坦克和M1A2坦克沒有招架之力。
按照葉夫根尼·費多羅夫的說法,無人機所依托的超大規模產業鏈,是中國大量企業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打造出來的,這個產業鏈不僅包括“大疆”無人機這樣的現成產品,也包括引擎、材料、傳感器、熱像儀、衛星導航模塊、光纖控制器等各種細分的零部件,甚至導航衛星、無線基站也都是配套體系中的組成部分。
但是,無人機所能依托的這個體系,無人戰斗車輛卻沒有。葉夫根尼·費多羅夫認為,其中關鍵原因是中國多數企業“沒想過”這個領域(估計是沒有商業價值),幾乎不存在能用于“無人戰斗車”的民用產業鏈(至于無人駕駛汽車則是另一套東西),既然中國都沒有,其他國家更是不可能提供產業鏈支持。
當然,中國自己也開發了不少無人戰斗車,但這些屬于軍用產品體系,不可能在民用出口市場里培養出一套產業鏈。兩種不同體系的差別,恰恰就是四軸無人機能夠在俄烏戰場成功的關鍵。
由于豐富的零部件支持,無人機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合適的改裝解決方案,以針對不同類型的作戰任務和環境。換句話說,四軸無人機在戰爭中的最大優勢就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快,也意味著進化特別快,幾個月就能出現一種全新的無人機種類和打法,光纖FPV自殺無人機就是典型例子。這種基因突變,就取決于豐富的民用零部件產業鏈。
所以,無論是俄羅斯還是西方,雖然也研發了不少型號的無人戰斗車,但是缺乏民用零部件的產業鏈支持,很難形成大規模組裝能力。即使防務展上的無人戰斗車表演得再好,也只是少數幾輛,無法重演FPV無人機動輒幾十萬架的裝備數量。要知道,烏克蘭軍隊的FPV無人機部隊建制已經合成到了連級以下,俄烏雙方每一公里戰線都部署了幾十架FPV無人機。
更重要的是,無人戰斗車無法通過“基因突變”進行快速進化,因為沒有足夠的零部件選項以提供解決方案。俄烏戰爭證明,即使是無人機,戰前設計的功能也未必適合實際戰場,必須不斷通過“否定—改變-實戰檢驗-再否定-再改變-再實戰檢驗”,才能得到更好的進化,無人戰斗車很難做到這一點。
事實上,無人戰斗車在戰場上的主要角色到底是什么?是自殺攻擊?是隱蔽伏擊?還是在危險區運送傷員?這個問題,經過兩年多實戰都沒能解決,甚至履帶式更好,還是輪式更好,都沒有特別清晰的實戰結論。成熟的產品開發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才能讓戰時的有效性未得到證實,而無人機恰恰是通過海量的實戰案例來檢驗的。
所以說,無人機在俄烏戰場上的成功,并不是單純的所謂“無人智能技術”的成功,更多還是一個大規模成熟產品體系所帶來的結果,產生了類似于“大量基因突變后的自然選擇,帶來了快速進化”現象。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具備清醒的認識。(作者:陶慕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