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幾天,不少人應該都看到了一封外傳出來的郵件,署名是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乘用車首席運營官何志奇。他在郵件中向比亞迪的合作伙伴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要求供應鏈降低成本,以增加比亞迪在乘用車的競爭力。要求對方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隨后,針對此事,比亞迪公關部負責人也對外稱“并非強制”,而是“協商推進”。
那么,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價10%,這個要求合理嗎?
其實,這樣的年度議價在汽車行業包括其他很多行業,都是屬于正常的。而且根據比亞迪對外的說法,這也是基于大規模采購之下對供應商提出的需求。打個簡單的比方就是原來你采購數量只有1000件,但是明年你的采購需求提到了10000件,基于這種基礎下的議價,要求供應商進行降價,其實這是屬于合理的范疇內。畢竟,咱老百姓,日常生活里,有時候出去買個菜,也會和攤販講個價呢。畢竟,市場經濟看的是企業競爭力,成本控制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誰家做生意不砍價。
對于消費者來說,這樣的議價能反饋到消費者手里,就是好的。前不久,有博主就稱比亞迪將調整 12 月銷售政策,部分車型小幅優惠 1000~3000 元。
其實,比亞迪這一舉措并不難理解。畢竟歐美也要開始對中國企業開啟關稅大棒模式了,2025年,車企的競爭將會變得更為激烈。而且,比亞迪速來都有價格屠夫一稱。在今年開年,比亞迪就打出了“電比油低”的口號,并且將其旗下的插混車型價格打到了8萬元以下。可以說是打響了2024年價格戰的第一槍。
從這些舉措不難看出,2025年的價格戰第一槍,發起人估計還是比亞迪。不過,在小編看來,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領航者,其實是經常做一些敢為人先的舉動的。這些舉措,在當下看來可能過于大膽,但是消費者通常也是受益者。不過,價格戰的廝殺強烈,也并非一個行業良性成長的狀態。這樣的價格戰之下,行業利潤率越來越低。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數據來看,在今年的1-9月,汽車行業的整體利潤率僅為4.6%,這個數據是遠低于工業平均水平6.1%的。看來這一場新能源的淘汰賽,已經在全面開始了。2025年,到底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