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發生過一次“小樵易幟”事件。而參與這一事件的三個國民黨軍官,在1955年的時候,都被授予少將軍銜——要知道,在1955年的時候,高級首長對于授銜工作制定了一個原則:那就是紅軍不下校,八路不上將。意思可以概括為,按照原則,紅軍時期參加革命的,最低軍銜不能低于少校軍銜,而八路軍時代參加革命的,最高軍銜不能擔任少將及以上軍銜。
當然,所謂原則的意思就是,大致如此,原則之外還有另當別論,或者說破例。
比如陳明仁在解放戰爭后期才率部起義,但一樣被授予上將軍銜。同樣,小樵易幟的一些國民黨軍官,雖然也是在八路軍時代選擇投奔的八路軍,但還是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1、呂正操與小樵易幟
小樵易幟發生在東北軍里面。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忌憚日本軍隊的戰斗力,所以寄希望于南京方面能出面干涉,甚至渴望取得中央軍的支持。最終張學良指令東北軍撤離東北,進入關內。而廣大東北軍將士的家屬,卻都留在日本,遭遇日本人的壓迫。東北軍入關以后,被蔣介石安排打內戰——比如在陜北一帶,東北軍和紅軍交鋒過程中,就遭到了一定的打擊。同時紅軍主張抗日的思想,也讓很多東北軍將士動搖。在這個背景下,西安事變有了爆發的基礎。
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以后被蔣介石逮捕。東北軍也被蔣介石分化瓦解。不過之后沒多久,全面抗戰就爆發了。當時呂正操奉命帶新編691年在河北一帶和日本軍隊交戰。但是因為周邊國民黨軍隊的腐敗,甚至對日本人恐懼,所以日本人幾乎沒費多大力氣就占領了華北大片區域。這讓呂正操感到很悲觀。
當然,國民黨軍隊失去華北地區的控制權,不代表華北地區沒了中國的軍隊——因為八路軍在華北不斷創建根據地。所以呂正操決定在河北晉州的小樵村宣布脫離國民黨體系,這就是歷史上的小樵易幟。當然當時我黨和國民黨處于合作階段。所以呂正操雖然脫離國民黨軍隊體系,但也不方便直接獲得八路軍的番號,所以,呂正操的部隊被改組為人民抗日自衛軍——這便是歷史上的小樵易幟。
2、三位少將
1955年的時候,呂正操被授予上將軍銜。而他的三個下屬,也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這三位原國民黨東北軍軍官、后來的開國少將分別是:
趙承金。趙承金十幾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奉系的軍隊。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是東北軍的副團長。小樵易幟之前,趙承金在呂正操的部隊的3營擔任營長。全面抗戰爆發以后,趙承金對國民黨也十分不滿,認為國民黨的腐敗導致華北區域也淪陷了。并且通過呂正操,趙承金也參加了我黨。
之后趙承金還曾在楊得志的部隊里擔任過副旅長。
沙克。沙克是呂正操的副官。呂正操決定脫離國民黨軍隊體系以后,沙克還曾在冀中平原帶著隊伍和日本人打了三年游擊戰,為抗日戰爭做了很大的貢獻。解放戰爭時期,沙克在東北野戰軍的三縱隊擔任副司令,同時負責炮兵二師的全面工作。
于權坤。于權坤在1937年的時候就參加了我黨,當然當時七七事變還沒爆發,于權坤屬于秘密黨員。所以小樵易幟期間,于權坤那是大力支持。之后的歲月,于權坤一直在冀中平原和日本人以及后來的國民黨部隊作戰。
要知道,很多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很大作用的軍官,在1955年的時候,也只是獲得大校、上校這樣的軍銜。因此呂正操的三位部下獲得少將軍銜,其實也客觀說明這三位將軍的歷史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