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參加皖南事變圍攻新四軍軍部的的幾個師中,充當劊子手的、特別賣力的,25軍的52師絕對算一個。52師屬中央軍系列,反動教育深入,裝備比較精良,戰斗力在顧祝同第三戰區里面應該說是屬一屬二的。就是這個52師,在皖南事變中出盡了風頭,給我新四軍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不過,說來有意思的,也是這個52師,過了4年之后,在天目山三次反頑戰役中,本也想再像皖南事變那樣立個奇功,結果事與愿違,被粟裕與他麾下的“三劍客”葉飛、王必成、陶勇打得大敗,基本上全軍覆沒。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52師參加第一次天目山戰役后,依然是牛氣沖天。
熟悉軍史的人都知道,天目山戰役先后有三次。第一次天目山戰役的時候,粟裕主要打的是頑軍第62師和“忠義救國軍”的部隊。當頑軍遭到打擊時,曾一度調派52師和192師馳援。無奈62師和“忠義救國軍”很不經打,垮得太快,使得第一次天目山戰役很快結束。這樣一來,52師和192師就沒有打上第一次天目山戰役。
沒與新四軍交上手,此時的52師還是皖南事變時的思維和定式,依然是牛得不得了,依然是不把新四軍放在眼里,覺得新四軍只是打了個運氣仗,如果他們早點趕到,說不定戰局就翻盤了。
其二,52師參加第二次天目山戰役后,牛氣雖不再但依然有些不甘心的心理。
52師第一次天目山戰役時沒趕上,等到第二次時終于沒少了它。不過,令其沒想到的是,粟裕這次采取“憑爾幾路來,我只打一路”的戰法,主要的殲敵目標就鎖在了52師的156團上。
當粟裕決定對敵發起全線攻擊時,配合156團作戰的“忠義救國軍”部隊,見勢不妙便早早溜之大吉。這樣156團的翼側便完全暴露了出來。這時,陶勇的第3縱隊果斷切斷156團的退路。雙方展開激戰,最終156團被徹底消滅,團長被擊斃,副團長被俘。
見重點進攻的156團這一路慘遭失敗,其他幾路哪還敢再戰,趕緊回縮逃掉。
應該說,第二次天目山戰役,粟裕給52師好好“好好上了一課”。52師的那種牛氣自然收斂了不少。但他們覺得,156團失敗,屬于輕敵所致。他們還有兩個主力團,雖傷了一定的筋骨,但還有找回的本錢。
此時,應該說,52師牛氣收斂的心理與不服輸的心理并存。
其三,52師參加第三次天目山戰役后,遭滅頂打擊終于對粟裕與“葉王陶”表示嘆服。
經過兩次天目山戰役的失敗,國民黨軍仗著綜合優勢,決定卷土重來,發起第三次天目山戰役。這次,他們共集結了15個師7.5萬人。而粟裕麾下的蘇浙軍區部隊,參加第三次天目山戰役的只有2萬多部隊。
顯然,這一次是國共雙方在天目山的終極對決。
面對國民黨的重兵壓境,粟裕與“葉王陶”采取了春秋戰國時孫臏示弱誘殲龐涓之計。一退新登,二退臨安,三退天目山。撤退途中,還通過各種示弱,故意造成“傷亡慘重、潰不成軍”的假象,誘使頑軍輕敵上當。
起初,頑軍由于吃過新四軍的兩次虧,行動仍較謹慎。但當新四軍連戰略要地天目山都撤出時,他們終于做出了新四軍敗逃的判斷。于是,開始分左中右三路向新四軍壓過來。
粟裕經過精確分析,決定先打敵左路。而52師又正好在左路。
此時,雙方較勁達到高潮。52師揚言:“再打一個皖南事變,完成皖南剿共未竟之功”;新四軍針鋒相對提出的口號是:“為皖南事變死難的烈士報仇”。
結果是,粟裕巧妙用兵,以三打一的優勢,提前一天將52師團滅。接著粟裕指揮部隊回過頭來殺向敵右路。最終,天目山第三次戰役取得大捷,共殲敵6800余人,其中俘虜近3000人。
經此役后,國民黨頑固派徹底被打痛了。我們看,收藏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陸軍第52師三十四年六月于浙西孝豐附近剿匪之役戰斗詳報》中有這么一段評述:“查這次蘇浙皖邊區奸匪之嘯聚及蠢動,較之二十九年冬新四軍在皖南之抗命迥不相同。本師前此兩次,均參與此役,深淺自知,其此次所憑藉的實力,較之過去江西時代固無遜色。然與二十九年相比較,則其素質、裝備、戰斗力及戰斗方式等更有顯著的進步。故吾人今日對當面奸匪,更宜刮目相看,未可掉以輕心,如再估計過低,將為無可補償之損失”。
經過徹底被殲,52師此時的戰斗詳報一點也看不到當年皖南事變中的牛氣,而是多了一份對粟裕與“葉王陶”的由衷嘆服。不僅承認新四軍“素質、裝備、戰斗力及戰斗方式等更有顯著進步”,還發出了“未可掉以輕心”,否則“無可補償之損失”的慨嘆!
透過52師從牛氣到被殲不得不嘆服的演變過程,至少可給我們這樣的一個啟示:面對兇惡的敵人,打勝永遠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