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爆發后,張靈甫和他的整編74師攻兩淮、占漣水,一時風光無限。然而,沒過幾個月,便從攻占兩淮的頂峰殞落在孟良崮。眾所周知,國民黨軍共有五大主力,作為第一大主力的74師全軍覆沒,不僅使很多人沒想到,就連“蔣介石和毛澤東也都沒有想到”。那么,第一大主力,為何卻這么快的第一個殞落的呢?
敗就敗在74師作戰戰損較大,整體戰力水平并未恢復到最佳戰斗狀態。
解放戰爭爆發十多個月來,張靈甫和他的74師作為反共的急先鋒,與我多次交手。雖在淮陰和第二次漣水保衛戰中使我吃了不少虧,但“74師也嘗到了華野鐵拳的滋味”,付出的代價也很慘重。
——兩淮保衛戰:74師雖最終攻下兩淮,但“死傷慘重,陣亡團長2名、營長6名”。
——第一次漣水保衛戰:粟裕親自指揮,雙方鏖戰14天,殺得天昏地暗,張靈甫最終敗走。此戰共“殲敵9000余人,其中74師6000余人”。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74師雖攻占了漣水城,但王必成的6縱依然讓張靈甫贏得很艱難,74師“付出了傷亡4000余人的代價”。
眾所周知,培養軍官和有經驗的士兵并不容易,需要時間和實踐。而74師主要是靠抗日戰爭打出的威名,通過抗日戰爭鍛造了一批能打的軍官和士兵。而在與我幾次交手中,損失了那么多的軍官和有經驗的老兵。這對74師整體戰斗力影響是很大的。這種損失,通過幾個月的休整或簡單的補充無論如何也恢復不過來的。
對此,張靈甫的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他在第一次漣水保衛戰后,發電給整編第11師師長胡璉不無哀嘆地說:“匪軍無論戰略戰役戰斗皆優于國軍……本軍北調援魯,南調援兩淮,傷亡過半,決戰不能。再過年余,死無葬身之地。吾公以為如何?”
張靈甫與胡璉是老鄉又是同學,他的這些話應該是真實心理的道白。他的“傷亡過半”觀點,應該能夠反映74師已經戰損到“決戰不能”的地步,整體戰力水平下降可見到底有多大。
敗就敗在山地作戰不是強項,74師的重裝部隊作戰效能發揮嚴重受限。
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重裝部隊不適宜在山地作戰,因為重武器很難展開并發揮作戰效能。74師是美械裝備,是典型的重裝師。74師奉命進入魯南、魯中山區作戰,深懂用兵的張靈甫是非常不情愿的。他曾不無抱怨地說:“我是重裝備部隊,如在平原作戰,炮火能發揮威力,陳毅二三十萬人都來打我,我也能應付;現在迫我進入山區作戰,等于牽大水牛上石頭山。有人跟我過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給他們看吧!”
看得出,張靈甫對于派他的重裝部隊74師到山區作戰不是一般的不滿。萊蕪戰役后,張靈甫曾正式向上級“提出休整”,并明確表示說“本師裝備不適合山地作戰”。當然,他的想法只是一廂情愿。在山東重點進攻的關鍵時期,蔣介石根本不會讓他這個急先鋒休整的。哪怕再不適合山地作戰,也得做“國軍的模范”。
越是哪方面擔心,越是從哪方面來。孟良崮戰役,張靈甫當發現垛莊被占退路被斷掉后,上孟良崮負隅頑抗之前,好多重裝備恰恰不得不丟棄山下,這也是無奈之舉。而失去重裝備的重型師,其戰斗力肯定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敗就敗在友軍支援不夠積極,李天霞與張靈甫的矛盾直接影響了協同
能夠與張靈甫74師直接進行戰役戰斗協同的是左右兩翼的黃百韜25師和李天霞83師。通過整個戰役實際過程看,黃百韜對張靈甫的支援還是盡力的,至少也算中規中矩。但李天霞的協同支援,“確實是不積極的,確實是打了折扣的”。
原本上,李天霞與張靈甫分別是黃埔三期、四期生,兩人同在74師(軍)成長成名。兩人關系總體還不錯。但就是在最后競爭74師師長時,滿以為能贏的李天霞卻輸給了張靈甫。兩人關系因此陡降。這次,孟良崮戰役,唱主角的是張靈甫,李天霞肯定有坐視心理。
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李天霞對74師的增援,“僅僅派出了第56團的兩個營去執行解圍任務”。
孟良崮戰役中與李天霞交手的6縱這樣記載:李天霞“僅以少數部隊沿公路向北進行試探性進攻,遭我大朝山、侍郎宅之線的51團側擊后,被迫縮了回去”。
很多軍迷們認為張靈甫遇到了“豬隊友”。這話有些絕對,只說對了一半。黃百韜增援還是挺積極的。李天霞倒確實“表現很一般”,說他是“豬隊友”并不委屈他。
李天霞中將
敗就敗在與我交戰次數較多,我對張靈甫的指揮風格及特點較為熟悉
在孟良崮戰役前,74師應該是與我交戰次數最多的國民黨部隊。雙方可謂是老冤家、老對手,可謂是知根知底,彼此都很熟悉。
最初與74師交戰,甚至給華野的指戰員留下了“74師比當年的日軍還能打、還難打”的印象。但隨著交戰次數的增多,隨著對張靈甫指揮風格和74師作戰特點的掌握,華野對74師的作戰信心開始越來越足。這種信心首先從粟裕和王必成等領導開始往下傳導、灌輸。
王必成曾向粟裕錚錚表態:“打74師一定不能少了我們6縱”。這一表態既是一種血性不服輸精神的體現,也是一種對張靈甫這個老對手指揮風格特點、脾氣稟性越來越了解的體現。
至于華野戰役指揮實際負責人粟裕,更是早把張靈甫和他的74師盯死。實際上,孟良崮戰役之前,粟裕曾“幾次對74師動過殺機”。這次從下達對張靈甫圍殲的堅定果斷,到戰役實施期間的指揮若定,說明粟裕對殲滅74師這個老冤家、老對手是很有底氣的。
很多軍迷們都覺得孟良崮戰役是一場“超級的硬仗、惡仗、險仗”,甚至是險象環生。但這場戰役,在粟裕的眼里,并不是他指揮的三個最緊張的戰役之一(粟裕自稱他三個最緊張戰役是:宿北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這也變相佐證了粟裕對圍殲張靈甫是有相當信心和把握的。
敗就敗在一點天時也沒有占,缺糧少水使74師無法堅持更長時間固守
在孟良崮及其附近地區也作戰了一段時間,按理張靈甫不會不知道,孟良崮這種山石地質結構很難找到水源。但他依然還敢上孟良崮,除了他“中心開花”的作戰夢想吸引外,還有就是蔣介石肯定會給他空投物資予以保障。從這點上說,張靈甫不同于三國時期的馬謖。馬謖上山,那時被徹底斷了水道糧道。
但張靈甫可能沒有想到的是,粟裕對他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加之是山地,空投又不象現在這樣的精準,蔣介石空投給他的物資到是不少,但大都投給了解放軍。
占據孟良崮這樣的石頭山,在地形上雖有居高臨下的優勢,但也有一炮打過來,石頭石片亂飛傷人的問題,也有完備的防御工事不太好構筑的問題。
對于在山上連續鏖戰的張靈甫和他的74師,最致命的問題還是缺水問題。不僅人需要水,馬匹需要水,就連那好多的水冷式重機槍等武器都離不開水。這成了74師全軍覆沒的又一命門。
可是,給張靈甫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是:戰役剛結束,便來了場大雨。
6縱王必成司令員的回憶是這樣寫的:
“16日下午5點鐘,戰斗勝利結束,一陣暴風陡然而起,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驅散了戰斗的硝煙,把群山洗刷一新。轉眼間,雨過天晴,我們站在山頂,舉目眺望,我軍勝利的戰旗在孟良崮頂峰迎風飄揚,孟良崮在晚霞映照下顯得格外雄偉壯觀。”
只是,大雨來臨之前,74師已被全殲,張靈甫也已被擊斃。顯然,孟良崮戰役,天時運氣也完全不占在張靈甫這邊。
綜合看來,74師作為第一大主力,第一個殞落滅亡,從哪方面看,都是注定的。
孟良崮戰役全景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