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樸實無華,為人踏踏實實,工作刻苦鉆研,收獲碩果累累……”說起剛剛榮獲2024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殷冬梅教授,河南農大農學院的師生無不挑指稱贊,夸她和她的研究對象一樣,都蘊含著無盡的生機與希望。作為農業科研領域的杰出科學家,殷冬梅教授將自己數十年的青春與汗水,全部傾注在了花生的研究上,不僅讓花生這種看似平凡的作物煥發出了新的光彩,更為我國農業科技的進步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結緣花生,一見種情
1995年,殷冬梅從華中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懷揣著對農業科技的憧憬,她加入到了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花生課題組,師從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張新友研究員,從此與花生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那個年代,花生科研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殷冬梅卻看到了這一領域的巨大潛力。“希望中國人都能吃上我們噴香的花生油”,導師張新友院士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她的心,也成為她一生的追求。
從研究生階段開始,殷冬梅便將自己的研究方向鎖定在了花生遺傳育種與高產栽培技術上。她深知,這是一條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道路,但心中的信念如同花生根扎進土壤般堅定,支撐著她一步步向前。
刻苦鉆研,屢闖難關
科研之路從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最初的幾年里,殷冬梅面臨著資金短缺、實驗條件簡陋、研究資料匱乏等一系列困難。但她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夜以繼日地沉浸在實驗室和田間地頭。
為了篩選出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花生新品種,殷冬梅帶領團隊走遍了河南乃至全國的主要花生產區,收集了大量的花生種質資源。在實驗室里,她親自進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力求在遺傳層面上對花生進行改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嘗試,終于培育出了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生新品種,這些品種不僅產量高、品質優,而且抗逆性強,極大地提高了花生的生產效益。
與此同時,殷冬梅還深入研究了花生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包括合理密植、精準施肥、節水灌溉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花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有效提升了花生的單位面積產量,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途徑。
心系農民,推廣技術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殷冬梅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真正惠及廣大農民。因此,她不僅致力于科學研究,還非常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工作。
多年來,殷冬梅帶領團隊深入農村基層,舉辦各類花生種植技術培訓班,面對面地向農民傳授花生高產栽培的新技術、新方法。她還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直播授課,讓更多的農民朋友能夠足不出戶就能學到先進的種植技術。此外,她還積極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建立花生種植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帶動,推動花生種植技術的普及與應用。
在殷冬梅的努力下,河南的花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和品質均有了顯著提升。許多曾經因種植花生而陷入困境的農民,如今都走上了致富路。他們感激地說:“是殷教授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讓我們相信,通過科學種植,花生也能成為‘金疙瘩’。”
榮譽加身,不忘初心
隨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涌現和推廣,殷冬梅也逐漸在農業科研領域嶄露頭角。她先后獲得了多項國家和省級科技獎勵,其中包括2024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對她多年來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然而,面對榮譽,殷冬梅卻表現得異常淡然。她說:“這些榮譽不僅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我們整個團隊,屬于那些為花生科研事業默默奉獻的每一個人。”
在殷冬梅看來,科研之路永無止境。雖然已經在花生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她并沒有滿足現狀,而是繼續帶領團隊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她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花生遺傳育種研究,探索更加高效、環保的栽培模式,同時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推動花生科研事業的國際化發展。
“我與花生兩相宜,這是緣分,也是使命。”殷冬梅深情地說。在她看來,花生不僅是一種作物,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她愿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研究它、推廣它,讓這粒小小的花生,在廣袤的田野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記者郭俊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