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推選蔣介石高度信任、國民黨軍比較能打的幾個悍將,杜聿明肯定名列前茅。這個黃埔一期生成名較早,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得非常鐵血,打出了名將風采。抗日戰爭結束之后,他率領著包括新1軍、新6軍等“王牌”在內的國民黨部隊,與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大打出手,打得順風順水。特別是四平一戰,他甚至將戰線一度推到最北的松花江邊。杜聿明也因此達到了他軍旅人生的頂峰。
然而,不過兩年,在淮海戰場上,這位國軍名將表現卻大相徑庭,不僅數十萬大軍被團滅,他本人也被生俘。杜聿明前后表現如此落差之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避戰的心理深深地影響了他
與剛進軍東北時的躊躇滿志、打得順風順水不同,國共經過兩年的較量,勝負的天平開始發生了逆轉。等到淮海戰役開打前,經過南線的豫東戰役、濟南戰役、襄樊戰役,北線的大決戰遼沈戰役,從戰略上來講,國民黨完全陷入了被動局面。
面對這種戰局發展大勢,此時,在諸多國軍將領心底間,普遍產生了一種懼戰避戰的心理。這之中,同樣也包括一向以“雍容鎮靜”著稱的杜聿明。濟南戰役之時,杜聿明和邱清泉、黃百韜等眼睜睜地看著王耀武集團覆滅,十幾萬大軍不敢前去救援,便是這種懼戰避戰心理的最好寫照。而對于這次淮海大戰,杜聿明后來這樣回憶道:
“徐州已成這個鬼局面,自己去為劉峙等作俑,白白送死值得?還是不去的好”。“我的恐懼心理一直上涌,覺得徐州戰場好像一個刑場,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
用“趕鴨子上架”,來形容杜聿明來到淮海戰場的心理,是比較貼切的。這樣的避戰心理肯定對杜聿明的指揮帶來消極影響的。
老蔣的掣肘緊緊地制約了他
蔣介石喜歡遙控指揮、喜歡干預前方戰事,這是每個國軍高級將領都知道的事。這次的淮海大戰,蔣介石同樣也是如此。盡管對前方戰事不甚了了,卻今天一個這樣的指令,明天那樣一個指令。而前方將領在這一個個不切合實際的指令當中,不得不被動、機械地執行,從而失去了戰場上必不可少的主觀、能動和靈敏。
問題是稍有軍事常理的人都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杜聿明作為國軍名將不會不知道這一點。但他作為蔣介石的忠實追隨者,卻一點也不敢有悖蔣介石的意旨。比如,他在撤逃徐州之時,曾接到了蔣介石空投的手令,讓他去解黃維之圍。實際上,在撤逃徐州之前,他曾向蔣介石建議過:“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他他卻不敢機斷專行,“怕失去蔣介石對他的信任,怕不聽蔣介石的命令而擔失敗之責,甚至是上軍事法庭”。結果,明知救黃維等于去送死,但杜聿明還是按照蔣介石的命令轉兵去救黃維。可見,蔣介石對戰事的這種掣肘有多么的致命和可怕。
粟裕的先手牢牢地控制了他
作為國共各自陣營中的名將,粟裕與杜聿明僅在淮海戰役時有過唯一的一次對決,這也成了他們之間的終極對決。在這場對決中,杜聿明可以說是完敗。他在被俘時這樣說道:“我對粟裕早有耳聞,也研究過,只是沒有交過手。這次交手后我們敗得很慘,不得不佩服粟裕的軍事指揮才能”。他接著說道:“粟裕指揮靈活,有遠見。粟裕的戰略戰術我非常敬佩,不管在什么時候,總是他領先一步,搶先在我們前面,等到我們想到的時候已來不及并被包圍了,這次突圍也是這樣的”。
按說,粟裕率領的華野約37萬人,而杜聿明手中有50多萬人(不含黃維兵團)。本來杜聿明占據絕對優勢。但結果是兵力多的一方始終被兵力少的一方吊打。縱觀淮海戰場杜聿明的整個表現,兩個多月三個階段的作戰,雖然有個別的進攻,但總體上被壓著打,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除去各種客觀因素外,杜聿明的這種被動,究其根由,最主要的還是被粟裕的先手牢牢控制所致。兩人都是雙方擅打大兵團作戰之人,但一旦把兩人放在一起“PK”,高下立判。多年后,粟裕在談淮海戰役時說:“杜聿明只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只能在有利條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條件下打仗”。粟裕的這一評價,應該是中肯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