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玩?!北t的動畫電影《美人魚的夏天》成為了話題中心。雖然因網絡鬼畜視頻帶來的流量讓其日票房增長10倍,但目前總票房僅60余萬元,與回本目標相去甚遠。
然而,出品方似乎不甘心止步于此,準備另辟蹊徑——將熱門梗制作成周邊售賣,試圖借熱度大賺一筆。
這波操作引發了激烈爭議,有人支持影片“自救”,也有人擔憂這種做法可能進一步拉低國產動漫的行業標準。
支持方觀點:熱度經濟,回本有理
從流量數據來看,《美人魚的夏天》確實因“自嚇梗”等片段一夜爆紅,其在B站的播放量已突破1億次。不少鬼畜視頻創作者和營銷號也借此大賺特賺,甚至連無關的商品廣告都在用這些梗引流。
支持者認為,既然網絡熱度已為影片打開了市場,那出品方憑借這一波“熱度經濟”推出周邊,是合理的商業操作。一位觀眾表示:“蹭熱度的營銷號都賺翻了,憑什么出品方不能靠自己的創作盈利?”
此外,周邊售賣的形式靈活,成本低,風險小。對一個票房已無起色的項目而言,這或許是挽回投資損失的最后機會。
反對方觀點:爛片賺錢,毀了行業
然而,也有不少人對《美人魚的夏天》借熱度賺錢表示反感。他們認為,這部電影本身的質量問題無法掩蓋,內容低劣甚至影響了國產動畫的聲譽。如果這種低品質作品因為玩梗反而賺到錢,會形成一種負面激勵機制。
“電影行業最終還是要靠作品說話的。如果《美人魚的夏天》這樣的作品賺得比高質量的電影多,那誰還會認真做動畫?國內動漫產業那就真的完了。”一位網友如此評論。
反對者認為,電影在院線播放是一種嚴肅的商業行為,應以品質定勝負,而非單純依賴玩梗引流。國產動漫若想崛起,需要的是更多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這樣用心制作的佳作,而不是靠鬼畜視頻“碰瓷”成功的“爛片”。
熱度經濟的雙刃劍:未來何去何從?
《美人魚的夏天》的逆襲現象,其實反映了熱度經濟在電影行業中的巨大影響力。然而,這種現象的背后,也隱藏著對內容創作規律的挑戰。如果爛片能依靠熱度翻盤,會否導致更多創作者只追求話題性而忽視品質?
從另一角度看,網絡文化與商業的結合并非全然負面。一些電影正是因為在網絡上的廣泛傳播,讓更多觀眾了解了它們的存在。關鍵在于,出品方是否能利用這種流量效應,進一步提升作品質量,而非單純“割韭菜”。
結語:爛片是否能“自救”,市場說了算
《美人魚的夏天》要賺到錢,這件事本質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如果觀眾愿意為周邊買單,那么出品方借機回本無可厚非。但從長遠看,國產動漫的發展需要以高品質的作品為核心競爭力,而非單靠“玩梗文化”度日。這場關于“爛片賺錢”的爭議,或許不僅關乎一部電影,更是國產動畫行業的一次深刻反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