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縣罐區節水改造、水庫加固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印子山水庫灌區節水改造提高了農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治理了農村黑臭水體;紫荊山水庫加固工程消除了安全隱患,保障了水庫水源和流域防洪安全……今年以來,湘潭縣應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積極開展罐區節水改造、水庫加固,推進了高效節水灌溉,增強了農田排洪灌溉、防汛排澇功能,促進了生態功能維護、環境質量改善,提高農田承載力,助力農民增產增收,推動美麗蓮鄉建設。
農業是第一用水大戶,推行節水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湘潭縣是農業種植大縣,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強化農業節水,加快重大農業節水工程建設,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加快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印子山水庫灌區工程位于湘潭縣中路鋪鎮,灌溉面積3.6萬畝,1958年動工興建,1972年樞紐基本建成,由于建設初期國民經濟條件限制,建設投資較少,導致設計標準低、施工質量差,灌區渠道淤積、滲漏、塌方、通水不暢,灌溉水利用率低造成灌區水量損失大,嚴重影響農田灌溉和整體效益。今年,湘潭縣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為指引,開展印子山水庫灌區工程,對44處明渠段渠道進行節水改造、3處隧洞工程加固改造、5處渡槽工程加固改造、20處埋管工程加固改造、48處漸變段工程加固改造,續建分水閘8處、機耕橋3座、碼頭12處、量水槽8處,明確區域水資源消耗強度,為區域產業的發展定位、應限制或禁止的生產工藝提供一定依據,督促高耗水工業行業、用水大戶企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工程實施后,印子山水庫灌區新增節水能力209.92萬立方米/年,恢復灌溉面積0.7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9萬畝,灌區內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7萬畝,新增糧食生產力314萬千克/年,骨干渠系水利用效率由0.556提升到0.65,有效保障其他生態系統的水資源使用量,維護生態安全格局。
“工程實施后,提高了水體自凈能力,改善水體水質;改善了灌區渠道渠底淤積、滲漏等現象,減少了水土流失;有利于恢復和提高河渠蓄水、行洪、凈化、景觀等綜合功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節約了水資源。”湘潭市生態環境局湘潭縣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印子山水庫灌區工程是從群眾需求出發,結合了民生、資源、環境等實際問題,既使農田灌溉用水得到保障,農作物豐收,群眾滿意,又節約了水資源,得到合理分配,維護了生態系統穩定,還加快了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改善了環境質量與人居環境。
今年,湘潭縣還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對紫荊山水庫等八處水庫除險加固,其工程布局充分考慮了環境合理性,施工結束后還對臨時占地受到影響的植被和景觀進行了復綠,不僅消除了大壩安全隱患,保障了水庫和流域防洪安全,確保樞紐工程可靠運行,充分發揮水庫的綜合利用效益,促進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通訊員 曾小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