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頑玩石不全
古之君子,行無友,則友松竹;居無友,則友云山,概閑者之樂于尋閑之樂,誠如前賢所云:“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澗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閑適生活的獲取,并非靠奇珍古器的堆砌。時人室中所藏之物,所資不菲,然而卻沒有真正的時間鉆研汲取,看著一派雅韻,實則無異于古玩雜肆,亦不能使性靈棲息。先人有謂:“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惟有透過靜心閑適,身心才能得以陶養(yǎng)。
圖丨淡水間
“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而風(fēng)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其間得閑者纔三之一分耳……殊不知吾輩自有樂地”。擇一閑處,邀三五知己。清談?chuàng)]坐,暢敘幽情,且舉觴寄興,來伴吟章,自是風(fēng)月無累。
明人陳繼儒《小窗幽記》妙語:“怪石為實友,名琴為和友,好書為益友,奇畫為觀友,法帖為范友,良硯為礪友,寶鏡為明友,凈幾為方友,古磁為虛友,舊爐為熏友,紙帳為素友,拂麈為靜友”。概古之賢者,多善養(yǎng)閑身,因其品趣、真格、境界,俱在此中。
圖丨擬見
南宋蔣捷謂:“只把平生,閑吟閑詠,譜作棹歌聲”。心無機事,只為閑忙,沉醉不知歸路。心安此處,性靈可寄。閑適的生活一般離不開文化的領(lǐng)域。閱一篇軒快之書,猶在水白山青;調(diào)一曲歸真之琴,似見月明星稀。
閑適的生活,有了文化的行為,將不斷地影響我們的個性、情感、趣味,從而使我們從物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人的審美與精神也達到了自由的境界。于是文人案頭的一段墨,墻上的一幅畫,書房的一本書,成了他們精神世界的寬慰之物,雖是無用,卻足以遣有生之涯。
圖丨不知春齋
《洞天清錄》有云:“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娑鐘鼎,親見商周。端硯涌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踰此者乎?
閑適,是最契合生息的姿態(tài)。無事之日,打理斗室中的器物,擦拭落在桌上的光陰,烹煮藏于柜中的老茶,雖為小小的一方茶桌,甚至一個角落,足可棲游物外,抵達出塵之境。精神世界豐富之人,可藉由一杯茶,三兩好友,便可談笑忘機,享人間清福。
圖丨擬見
“讀書,最樂之事,而懶人常以為苦;清閑,最樂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樂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閑,莫若與高士盤桓,文人講論”。若有閑適心,自能高情樂放,寄跡山水。游心翰墨,清談釋老,方不辜負這一方清雅天地。
讀書明理,日省吾身。案上詩書閑處好,院前枯荷雨來佳。四時風(fēng)景,用取由心。“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以文士的閑雅完成對性靈審視和皈依。
圖丨頑玩石不全
日月行色如白駒,天地一瞬似驚鴻,恨此生有涯,而知無涯。我們于每天的庸碌中日復(fù)一日,卻很少靜心對性靈加以寬慰,此非吾愿。惟求片刻閑適,人的性靈才得以沉淀并加以涵養(yǎng)。
丨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分享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