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網上流傳: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只有“一個半人”支持出兵。在50年代中后期,毛主席也發表過類似的說法。
如今傳得最廣,也受大家相信的一種說法是:毛主席與彭德懷作為當時少數支持出兵朝鮮的中央領導,加起來應當就是“一個半人”。
可翻看黨史文獻以及有關資料,這樣的說法不對,所謂的“一個半人”除了毛主席之外,另外半個人其實是周恩來總理。
關于中國出兵朝鮮的動機,在這70多年來意見紛紜。從中俄兩國檔案文獻陸續披露的今天看,這一重要決策的客觀條件,以及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決策目標,前后多次發生變化。
其中尤以毛主席、周總理二位領導人的決策思路,還有實際干預最為重要。
先來看看毛主席選擇出兵朝鮮的決策思路。
1950年5月14日,即朝鮮戰爭爆發前,解放軍正積極準備解放臺灣的戰役。毛主席當時已得知,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在朝鮮半島采取軍事行動,完成對南方的解放和統一。
從客觀上來講,毛主席不反對朝鮮通過武力手段實現統一,不過他希望等中國完成統一,即解放臺灣后,金日成再采取實際行動。
但事已至此,面對興沖沖地金日成,毛主席不好拂了對方面子,只得提醒朝鮮方面要提防帝國主義的干涉。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正式爆發,美國立即出兵干涉,還在聯合國的批準下組織多國部隊。中國及時作出建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以備不測。
后來在朝鮮人民軍不斷向南推進的過程中,毛主席多次提醒金日成斯大林:立即防備敵人在側后方登陸,中國可以派軍隊化裝成朝鮮人民軍秘密參戰。
因為斯大林有諸多考慮,解放軍錯過了最佳出兵的時機。三個月后的1950年9月中下旬,美軍于仁川登陸成功,徹底切斷朝鮮人民軍后路,戰局出現逆轉。
金日成及其麾下的精銳部隊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中國政府同時向蘇聯和朝鮮提出緊急出兵的要求,卻還是因為斯大林的猶猶豫豫,導致解放軍未能在此時出兵。
往后的一個月里,朝鮮人民軍主力已被擊潰,三八線一帶處于無人防守的狀況,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開始越過三八線。斯大林和金日成同時坐不住了,要求中國立即出兵。
鑒于朝鮮直接的軍事求助,當時中國的多數黨政軍領導人認為:出兵有利時機已經錯過,應當謹慎行事。
毛主席一直沒有改變出兵朝鮮的想法,他在政治局會議上努力說服其他參會人員,并決定組建志愿軍,于1950年10月15日開赴朝鮮。
戰局的瞬息萬變,加上蘇聯方面的態度,讓中國實際出兵援朝的日子一再被推遲。
到了1950年10月18日,朝鮮人民軍已經完全喪失防御能力,且美國大量軍艦出現在三八線以北的咸興海面,形勢更加危急。
與此同時,毛主席再召彭德懷進京緊急磋商,最后決定志愿軍所有部隊按照原計劃于1950年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軍隊只能憑借簡陋的裝備與占有海空優勢的“聯合國軍”作戰,能否取勝或阻擋敵軍北進已毫無把握。
往后的三年時間,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配合默契,共同擊潰“聯合國軍”。
結合分析各種史料,毛主席對于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思路一直是堅定不移的,那就是“宜早不宜遲”。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導致中國錯過出兵的最佳時機。
至于周恩來總理,他在毛主席決策開國第一戰時,就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并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1950年4月中旬,周總理主持召開第28次政務會議,他向大家透露:中央要進行大裁軍,到1950年5月,把軍隊數目從當時的560萬減少到400萬。
同年5月16日,周總理出席全軍參謀會議時專門講到軍隊整編問題。
6月24日,周總理主持政務院第36次會議。會上,他特意提出:解放軍要在短時間內進行120萬大裁軍。
就在周總理正式宣布解放軍將裁減120萬人以后的一天,朝鮮戰爭爆發。
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不僅公開宣布武裝援助南朝鮮,干涉朝鮮半島內政,同時決定以武力阻止解放軍進攻臺灣,并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向臺灣海峽出動。
中國立即作出反應,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在6月28日向世界發出中國人民強有力的聲音。
隨著朝鮮戰事的發展,作為主持軍事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和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密切關注著朝鮮戰爭局勢。
一個月后,周總理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兩次主持召開討論保衛國防問題的會議。會議討論的重點還是解放軍需不需要立即派兵支援?除毛主席之外,大部分領導人態度還是較為保守。
周總理當時已經和毛主席站在同一戰線,他認為:美帝國主義如果徹底打敗朝鮮人民軍后,下一步必然進攻中國。解放軍出國作戰。不僅是幫助朝鮮盟友,更是幫助自己。
看來,二位偉人的想法已經不謀而合。
往后兩個多月時間,由于朝鮮戰局不斷惡化,中央領導就是否立即出兵援朝一事召開會議進行激烈討論。
當時除毛主席、周總理等少部分領導決定立即出兵,大多數領導同志認為:中國連年戰爭,破壞很大。而新中國才成立一年,當務之急就是發展生產,不到萬不得已時最好不要打這一仗。
一時難以形成一致的意見。
1950年10月3日凌晨,周總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通過他和印度政府,將中國政府對朝鮮的局勢嚴正立場轉告給美國政府。
周總理當時是這么說的:“美國軍隊正企圖超越三八線,擴大戰爭。如果他們這樣做,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一定要管!”
周總理的這番發言,已經明顯代表了中共中央、毛主席以及他對解放軍出兵援朝的實際態度。
10月6日,周總理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包括各地區負責人在內的黨政軍高級干部參加的中央軍委會議,商議部署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事宜。
10月8日,周總理受中共中央委派,乘飛機秘密前往蘇聯,向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通報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出兵朝鮮問題上的態度和決定,并商談中國出兵朝鮮,需要取得蘇聯的軍事支持和援助。
1950年10月19日,第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周總理則在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主要負責志愿軍的后勤保障工作。
畢竟幾十萬大軍在前線,后勤保障是一個極其突出的問題。周總理在志愿軍出國作戰前,對相關問題就進行了專門研究。
為此,他老人家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總后勤部長”。
而自1951年7月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后,周總理親自參與談判工作。經過兩年多時間的邊打邊談,最終以敵人的失敗告終。
1953年7月27日,美國侵略者在戰場和談判桌上均遭到失敗,不得不在板門店與朝中代表正式簽訂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條約——《朝鮮停戰協定》。
所以,在決定中國是否出兵朝鮮這一重大決策上,毛主席的態度一直很堅決,那就是必須盡快盡早地出兵。
周總理的態度也比較積極,并于1950年9月前后,就已經和毛主席基本上統一了看法。
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毛主席談到出兵朝鮮這一問題時,曾說過這句話:“開始中央同意出兵的只有一個半人,一個是我,另一個就是周恩來同志。”
參考文獻:
[1]吳志菲.周恩來參與決策開國第一戰內幕[J].黨史文苑,2010(17):25-31.
[2]沈志華.中國出兵朝鮮內幕[J].黨政論壇(干部文摘),2015(04):26-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