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年初,中央軍委下達了《關于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
按照《決定》要求,除華北野戰軍外,原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以及東北野戰軍,番號分別改編為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以及第四野戰軍。
而這其中,論兵力,原西野兵力最少,甚至還沒有華北軍區部隊兵力多,而論戰績,西野連三大野戰都沒有參加,至于論影響,西野比起華野、東野更是有相當差距。
但即便如此,兵力少也沒參加過三大戰役的西野,依然成了四大野戰軍之首,這是為何?下面我們就聊聊這個事兒。
西野的前身,要追溯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后。
1945年8月,中央軍委成立晉綏野戰軍,隸屬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賀龍任司令員,張宗遜則任副司令員。
晉綏野戰軍成立后,下轄358旅以及獨立第1、第2、第3旅,后續又增加了新成立的第4、第5旅,加起來,一共有6個旅的兵力。
到了1946年年中,中央軍委又成立了晉北野戰軍,該野戰軍與晉綏野戰軍一起,分別擔負著保衛黨中央以及陜甘寧、晉綏兩個區域的責任。
不過,在1946年8月,隨著從中原突圍的359旅抵達陜甘寧,情況為之一變。
怎么變化呢?就是晉綏、晉北兩個野戰軍番號取消,把原有兵力加上359旅進行合編,最終整編為晉綏軍區第1、第2、第3縱隊。
這三個縱隊的司令員,分別是張宗遜、王震和許光達,而他們三位日后也成了彭德懷的得力干將。
三個縱隊整編完畢后,時間已經是1946年年底,而我們都知道,在1947年年初,陜甘寧解放區發生了一件大事。
就在這一年的1月份,國軍集結了34個旅足足25萬的兵力,向陜甘寧解放區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企圖以其優勢兵力,一舉消滅陜北解放軍,并達到最終占領延安的目的。
面對敵人的咄咄逼人態勢,中央軍委迅速做出部署,考慮到集中統一指揮,最終,中央軍委在1947年2月份決定成立陜甘寧野戰集團軍。
說起來,陜甘寧野戰集團軍的成立,還是一個有著重要歷史意義的事情,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朱老總第一次以“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名義,與毛主席共同簽署了關于組成陜甘寧野戰集團軍的命令。
也正是從這之后,我軍各地的部隊,包括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東北民主聯軍,開始陸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陜甘寧野戰集團軍成立后,司令員為張宗遜,下轄第一縱隊(原晉綏軍區1縱和358旅)以及新編第4旅、教導旅、警備第1、第3旅,共計6個旅2.8萬余人的兵力。
陜甘寧野戰集團軍的成立,方便了統一指揮,而在之后的作戰里,該野戰集團軍先后取得了隴東、西華池等戰役的勝利,重創了國軍胡宗南部的整編17師48旅,并當場擊斃該旅旅長何奇。
不過,盡管國軍“出師不利”,但胡宗南反而加大了進攻力度,他一心要想要占領延安以便向老蔣邀功,因此在當年3月,胡宗南調派主力部隊15個旅14萬余人,沿宜川、洛川地區向延安急速撲來。
當時的局面,不可謂不嚴峻。
論兵力對比,胡宗南手握25萬大軍,而陜甘寧野戰集團軍連三萬人都不到,而論裝備那就更不用說了,裝備差、彈藥缺是現狀,總之不管怎么看怎么盤算,當時的局面都嚴峻到無以復加。
但正是在這極其嚴峻的形勢下,彭德懷彭老總站了出來。
他向毛主席主動請纓,由他統一指揮和負責陜甘寧野戰集團軍以及所有地方武裝的工作,以抗擊敵人,保衛黨中央和陜甘寧解放區。
曾任西野6縱隊教導旅旅長的陳海涵,就有幸見證了彭老總主動請纓的一幕。
他就回憶,當時彭老總剛剛從前線視察部隊布防回來,而在毛主席居住的窯洞里,大家在就當時的局勢進行了討論之后,心直口快的彭老總就主動提出,“陜北的幾個旅加地方部隊也就兩萬多人,目前局勢嚴峻,請主席考慮一下,是否能由我來指揮一下”。
有人就說了,彭老總這么做,是不是在“要權”?若是這么想,那就太小看彭老總的境界了。
當初在紅軍時期,中央本來計劃要在紅一、二、三、四軍團的基礎上,成立紅一、紅二、紅三以及紅四方面軍,但最終,卻只成立了紅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軍三大主力。
之所以沒有紅三方面軍,是源于彭老總的阻止。
當時彭老總就提出,紅軍戰士并不多,尤其缺干部,與其成立紅三方面軍,還不如拳頭捏在一處,因此在他的建議下,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合并為紅一方面軍。
不計較個人地位,一心只考慮部隊的發展,這就是彭老總的胸懷。
這樣的人,豈會爭什么權?而他主動請纓要指揮陜甘寧野戰集團以及地方武裝,是在胡宗南大軍壓境,并且是敵眾我寡的嚴峻局勢下提出的,他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扛起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根本沒有考慮個人安危以及得失問題。
而彭老總剛說完,毛主席當時就站了起來。
他緊緊握住彭老總的手興奮的說,“危難之際,你總是把重擔往自己肩上放,你這是臨危受命,很叫人佩服哩。”
就這樣,隨著彭老總的臨危受命,為了更好的指揮,陜甘寧野戰集團番號撤銷,西北野戰兵團成立,到了1947年7月,西北野戰兵團又正式更名為西北野戰軍,司令員為彭德懷,下轄第1、第2縱隊,以及教導旅、新編第4旅,總兵力為2.6萬人。
憑借這兩萬多人,彭老總率領西北野戰軍與胡宗南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斗。
之所以說艱苦卓絕,是因為與其他幾個野戰軍相比,西北野戰軍實在是太苦了,甚至苦到兄弟部隊都“看不下去”的地步。
我們都知道,當時我軍除了西北野戰軍外,還有華北軍區部隊(后改編為華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以及中原野戰軍。
這幾大野戰軍,均是以所在區域的地名為命名原則,主要活動區域在哪里就以該地區的名字作為部隊名稱。
而在這其中,盡管整體條件都不算太好,但若是跟西野比,那都要強一些。
西野所依靠的大后方,也就是陜甘寧邊區實在是太窮了,這里人口分散,物產也極為貧乏,各方面都十分落后,這就導致當地的農民別說養軍,就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
而西野自身,各種武器裝備也是匱乏到了極致,當初西北野戰兵團成立之際,彭老總在向毛主席匯報時就說,部隊“每人平均不到五十發子彈,迫擊炮只有兩三發炮彈”。
對于西野的艱難,華野的陳毅陳老總是深有體會。
1947年,陳毅到陜北楊家溝參加會議時,順便參觀了西野的部隊,而不參觀不知道,一參觀真是讓他嚇一跳,來之前他聽說了西野很苦,但萬萬沒想到會這么苦。
先說吃穿方面,西野的戰士已經差不多有一年沒見過白面了,哪怕是小米也很少吃,主要食物則是黑豆。
甚至有些時候,黑豆都供應不上,因此大家只能吃吃野菜和糠來維持。
至于穿的,當時已經是冬天,但有不少戰士連棉鞋都沒有,甚至還穿著爛鞋,只是在上面包一層布,然后用繩子捆了捆。
武器和彈藥方面,當時西野有規定,一門山炮最多只能打5發炮彈,而迫擊炮則最多只能打15發炮彈。
不是不想打多點,實在是沒有。
相比之下,當時的華野每門山炮配有300發炮彈,而每門迫擊炮則配了200發炮彈,陳毅將這些數字說出來后,讓西野將士羨慕至極。
總的來說就說,西野在幾大野戰軍中條件是最苦的,兵力也是最少的,而面對的敵人卻是極為強大的,既有“天子門生”胡宗南,還有以兇悍著稱的馬家軍。
正是在這種超高難度系數下,彭老總率領西野打出了驕人的戰績。
他憑借陜北地廣人稀、千溝萬壑的特殊地理環境,把主力部隊化整為零,依靠出神入化的指揮藝術,愣是把胡宗南打得團團轉。
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這三大戰役,西野充分調動和分化了敵軍,并成功消滅了多達1.4萬余敵軍。
打到后來,胡宗南被西野牽著鼻子漫山遍野的亂竄,卻始終打不到西野主力,而西野則逐漸掌控了主動,開始對敵逐一殲滅。
沙家店戰役,彭老總巧妙設伏,一舉殲滅敵36師,共斃傷俘敵1.5萬余人。
宜川戰役,西野采取“圍城打援”戰術,經過數天激戰,全殲胡宗南的主力整編29軍以及整編27、90師、整編76師24旅,共5個旅10個團計29485人。
憑借成立時手中僅有的兩萬多人,對上胡宗南的25萬人,西野在物資極缺、裝備落后的情況下,不僅沒落下風,反而捷報頻傳,并最終殲滅了數量遠超自身的敵人,將局勢扭轉,把被動變為了主動。
更重要的是,正因為有西野牽制住了胡宗南,才使得其部無法抽身,而這么一來,黨中央不僅安全有了保障,同時,沒有了胡宗南的加入與攪局,我軍其他戰區的部隊,也能全神貫注的加速消滅自身所在區域的敵人。
試想,若是沒有西野的牽制,胡宗南的25萬大軍不管是去了華北還是華東,再或者是東北,都有可能會影響到該戰區的局勢和走向。
只不過,這種可能性,通過彭老總和西野艱苦奮戰,被徹底扼殺了。
因此,這支“吃最大的苦,打最難的仗”的部隊,盡管沒有參加三大戰役,兵力也最少,但卻絲毫不影響成為四大野戰軍之首,而彭老總和西野對解放戰爭所做的貢獻,也絲毫不比其他野戰軍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