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滿俄文的各類產品、循環播放的《喀秋莎》、醒目的“戰斗民族、硬核好物”標語……上海開店一周的俄羅斯商品店內,好奇前來探店的顧客絡繹不絕。
過去幾個月,以原裝俄貨為賣點的“俄羅斯商品館”在中國多個城市悄然興起。據中國媒體統計,截至12月5日,北京、成都、廣州等地的俄羅斯商品館已達16家;相關品牌招商人員更是放話:“元旦前差不多能開出100家”。
據記者上星期五(12月13日)在上海市長寧區一家新開店鋪觀察,店內顧客幾乎涵蓋各個年齡段,大約一半都會現場購買俄羅斯商品嘗鮮。
一對上海夫婦購買了一袋俄羅斯夾心餅干,走出店面就打開包裝品嘗。他們受訪時說,雖然經常出國買外國商品,但這是他們第一次購買俄羅斯商品,吃過后覺得“味道偏甜”。
碰巧路過的趙姓上海市民,買了兩罐俄羅斯咖啡粉、一罐奶粉和一袋燕麥片。他受訪時說,中俄免稅商品店的形式很新鮮,“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互通有無”。
另一對購買了俄羅斯糖果的母女則對商品的產地顯示出懷疑。這對母女在挑選散裝糖果時,反復向店員確認,得到是俄羅斯產的肯定答復后,才開始挑選。
這名母親受訪時說,她最大的擔心是商品非正品,“現在商場里賣假貨的也不少,但孩子想吃就買一點來嘗”。
據記者觀察,店員基本對在售商品有所了解,其中一名店員能熟練地介紹俄式面包大列巴的多種不同吃法。不過,這名店員告訴記者,她到崗不到10天,也不清楚店鋪會開多久。
俄羅斯商品館內的貨品單價從十幾元(人民幣,下同,10元人民幣約1.85新元)到數十元不等,僅少量酒水價格達幾百到上千元。
除了賣俄貨,店內也有兩到三成其他國家商品,例如哈薩克斯坦的紅花籽油、白俄羅斯的奶粉、格魯吉亞的紅葡萄酒、烏茲別克斯坦的威化餅干等,甚至還有產自越南的榴蓮餅和馬來西亞的速溶咖啡。
近期也有不少中國媒體質疑俄貨超市賣國貨,如牛筋腸的實際產地為黑龍江。記者走訪時發現,上海店鋪內絕大多數產品都標明了原產國,例如一款印著俄語商標的小米粉,注明的產地為中國。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昕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指出,遍地開花的俄羅斯商品館,迎合了一部分中國消費者對俄羅斯的好奇心,與去年哈爾濱抓住俄國異域風情帶動旅游一脈相承。
張昕分析,這些商品店也為一些中國廠商提供商機,通過加盟的形式快速擴店。
目前,各地開設俄羅斯商品館的品牌包括俄比熊、俄北熊、俄品匯等。在短視頻平臺上,也出現一些招攬加盟商的賬號,如“俄比熊聯合創始人”的賬號就聲稱,開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店鋪“一年能掙90多萬”。
俄烏戰爭以來,中俄雙邊貿易額屢刷新高,中俄民間交流愈發活絡,中國民眾對俄羅斯的好感也有所增加。
張昕認為,俄羅斯商品館的興起與中俄政治大環境密切相關。不過,他指出,店鋪加盟“賺快錢”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不論是從商品質量,還是中國豐富的進口商品選擇來看,俄羅斯日用消費品對中國消費者的持續吸引力有限。
張昕說,俄羅斯對華出口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從總量上看,中俄雙邊貿易中輕工業和日用消費品占比較低;俄羅斯商品館的開設,預計對兩國貿易數字影響有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