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科技日新月異,對口筆譯員來說,人工智能的發展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近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聯合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在白云山校區國際會議同聲傳譯實驗室舉行口譯質量自動測評算法暨“AI云帆譯”智能平臺發布會。
石佑啟講話
廣外黨委書記石佑啟宣布“AI云帆譯”智能平臺正式發布。該算法及平臺的發布標志著口譯教學領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將AI技術深度融入口譯教學的全流程,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和智能動態分層教學,助力高層次翻譯人才培養。
“AI云帆譯”智能平臺的推出,是廣外在新文科建設中的重要一步。該平臺由廣外高級翻譯學院與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基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CSE)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智能測評、精準反饋、AI伴學、個人成長檔案、學情監測與分析等功能實現動態分層教學和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口譯教學,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體驗。
發布會上,廣外高級翻譯學院王巍巍教授介紹了“AI云帆譯”的研發背景及平臺功能,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資深算法專家秦龍博士分享了口譯質量自動測評的算法實現。
“AI云帆譯”智能平臺的發布,為口譯教學和學習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不僅為學習者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也為教師提供了減負增效的教學輔助工具,讓教師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新科研和深度輔導。平臺的AI伴學功能能夠基于CSE口譯量表對學習者的每次口譯練習進行自動評測,并根據個人的表現和進步提供個性化反饋,幫助學習者隨時隨地進行有效學習。每一次練習都會被記錄,生成個人成長檔案,最終展示出一條完整的口譯能力發展路線,讓學習者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
廣外口譯質量自動測評算法及“AI云帆譯”智能平臺的發布,不僅是外語學科技術革新的體現,更是學校在新文科背景下對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積極響應。通過智能化教學和評測,減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精準個性化教學。未來,廣外將繼續深度融合前沿科技與外語教育,助力國家翻譯能力建設,培養多語種高層次國際傳播人才。
從1978年開始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到1997年成立中國內地第一個翻譯系,再到2005年整合全校高層次翻譯教學、研究資源與師資力量成立高級翻譯學院。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建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成為全國第一所建立了本碩博完整翻譯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單位,是亞太地區高素質、國際化、融通型翻譯人才培養高地。
自建校以來,被研究者譽為“中國翻譯史上豐碑”的梁宗岱,名師大家桂詩春、李筱菊、黃建華等薈萃學校,曾擔任周恩來總理翻譯的朱道敏、板門店談判翻譯的施季甫等都先后來到這里執教治學。
如今,學院是廣東省首批協同育人平臺——多語種高級翻譯人才協同育人基地主要參與單位,翻譯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英語口譯(課程系列)”獲評國家級精品課程,MOOC《交替傳譯》獲評國家級一流(線上)本科課程。
學生積極參加聯合國圣杰羅姆翻譯競賽、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全國口譯大賽、“外研社國才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等高水平賽事,在一個個舞臺上展現風采、摘金奪銀。近年來,學生就業去向落實率高、就業層次高、就業滿意度高,多人進入國家有關部委、世界500強企業、國內外知名大學等單位工作或繼續深造。
盡管學院在翻譯學領域積淀了深厚的傳統和扎實的學術底蘊,它仍然保持著開放進取的姿態,不斷向人工智能新時代張開懷抱。事實上,廣外校園里,這樣的科技“碰撞”并不陌生,已經成為推動學校創新發展、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重要動力之一。
日前,學校聯合華為和中軟國際共同開發的“涉外法治人才實訓大模型”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虛擬仿真系統”正式發布,以數字賦能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工作提質增效。
緊跟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廣外一體推進通識課程改革,面向全校所有學生,實施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建設,個性化設計符合不同專業特點和學生未來發展的人工智能課程,形成廣外特色的人工智能課程群,讓一顆顆“科技”的種子從各式各樣的課堂在學生心中扎根。
未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將繼續推動人工智能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助力更多跨學科復合型人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層次人才在這里涌現。
文章素材來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官微、官網,廣外招辦官微,廣外高翻SITS官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