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游子情潸潸
——刀郎《虞美人·故鄉》歌詞品賞
陳新
刀郎的《虞美人·故鄉》一歌,初聽很震撼,再聽已潸然。
從古到今,書寫故鄉的詩、詞、文,汗牛充棟,可以信手拈來,如李白《靜夜思》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安石《泊船瓜洲》之“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賀知章《回鄉偶書》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薄械墓枢l詩詞里會出現“故鄉”二字,有的故鄉詩詞里卻不出現“故鄉”二字。刀郎的《虞美人·故鄉》除了歌名里有“故鄉”二字外,歌詞里就沒有這兩個字,然而抱月懷冰天地中,故土鄉情思徹骨,他的這首歌打動了萬千網民,聽得萬千網民感慨不已,淚水漣漣。
什么叫故鄉?詞典里是這樣解釋的,“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睂嶋H上,只有游子才有故鄉,如果你從出生到去世一直生活在一個地方,那你是沒有故鄉的。所以,故鄉并非僅僅是出生或曾經長期居住過的地方,更是一個情感概念,是根,是思念,是牽掛,是回望,是一去不復返的往事,是再也回不去的記憶,是夜不能昧的思愁……因而遠游的你的身體可以重新踏上這片土地,可是你的靈魂卻再也無法抵達這片土地。
《荀子·禮論》有言:“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故而,不管是開天辟地的偉人,還是普普通通的平凡百姓,你只要是游子,你都會對自己的故鄉懷有深厚的感情,思之入骨的軫念。
刀郎的《虞美人·故鄉》亦如是,亦深刻,亦具象。
去故鄉而就遠兮
遵江夏以流亡
出國門而軫懷兮
甲之鼂吾以行
《虞美人·故鄉》前四句,引用的是屈原楚辭《九章·哀郢》篇中四句。離開故鄉到遠處去啊,沿著長江夏水四處流亡。走出郢都城門我悲傷懷戀啊,甲日的早晨我就起航。
所謂“哀郢”,即哀悼楚國郢都被秦國攻陷、楚懷王受辱于秦,百姓流離失所。因而屈子的離鄉去國是被迫的。而刀郎的遠游,應該也是被迫的,我們可以從2024年8月30日晚上有著5200萬人在線觀看,近7億網友點贊的《山歌響起的地方》刀郎線上演唱會上唱響《虞美人·故鄉》之前的幾句旁白中分析得知。
演唱會上,他朝自己站立的地方后邊指了指說:“這里就是我的家,我的家靠近資中的古城墻,我的父母,我的哥哥和我,一家四口就曾經生活在這里?!?/p>
隨后,他又指了指自己前邊說:“前面這條江,叫沱江河。我小的時候經常彈著琴對著這條河唱歌,我把河水當作我的觀眾,幻想自己在家的門口開演唱會。沒想到今天,這個夢成了真?!?/p>
演唱會上,刀郎還說:“右手邊300米是我的小學——重龍鎮中心學校,左手邊300米是我的中學——資中縣第一中學。我的最低學歷和最高學歷就在我兩邊了。還有我背后400米,是我的幼兒園——資中縣第一幼兒園”。
因而,當熱愛音樂的少年的羅林,也就是今天的刀郎對著沱江河唱歌的時候,興許會有人對在家中排行老二的他說:“羅二娃,你這么喜歡唱歌,只曉得對著沱江河唱,有啥意思?你為啥不出去闖蕩一下?”“我學歷太低,怕是不行?!薄跋愀勰切┲枋?,哪個學歷高?”……
說者或許無心,聽者卻已上心:這是諷刺?是鞭策?還是激勵?近前是破舊的縣城,落后的環境,封閉的思想。遠方是鶯歌燕舞、燈紅酒綠、風花雪月,和自由飛翔的夢。
他遠游了。
故鄉之所以成為故鄉,并非遠游之初不喜歡這片自己出生或養育自己的土地,而是這片自己出生或養育自己的土地已經無法留住自己的身體,因為自己的靈魂已去了遠方。而當自己在遠方歷盡滄桑重歸故里之時,雖然身體已然置于這片土地,但是物是人非的鄉愁卻再也回不去。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故鄉便成為了游子吟唱綿綿延延的風物。
該死的風花雪月
是讓我如愿的感覺
蹉跎的無知歲月
是年少的號角
佝僂的骨節
陷落的古城
不歸的河
我最后的天際
憂戚的母親祈禱著
孩子的遠行
少年的夢啊
入暮的云煙
都裹著殮衣歸來
那背鄉離土的憧憬
是光陰的遺骸
“該死的風花雪月,是讓我如愿的感覺”,初聽,我覺得這兩句歌詞或許改為“虛妄的風花雪月,有讓我如愿的感覺”或許更好。因為“風花雪月”沒有錯,錯的是盲目追逐“風花雪月”的人。既如此,你罵“風花雪月”干啥?而且歌詞里有“罵”的成分,給人的感覺似不太好,似欠文雅。
不過,再一聽,才明白此“罵”是一種痛悔的極致反應。
事實上,在古代著名的詩、詞、文中,帶“罵”的也不是沒有,有的還非常出名。比如曹雪芹《紅樓夢》中迎春判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笨鬃印墩撜Z·陽貨篇》里“鄉愿,德之賊也?!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吩啤笆甲髻刚撸錈o后乎?!薄倌瓿龃?,中年歸鄉的刀郎對曾經無比向往且切切追求的“風花雪月”痛“罵”“該死”,當是痛之深,悔之切也。
因為在浪跡天涯殫竭追求“風花雪月”的過程中,回望經行坎坷,或踽踽或疾馳,實際上有種“蹉跎的無知歲月”之感。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年少的號角”讓他如打了雞血一般沖出故鄉,那個希望出人頭地流汗流淚的打拼過程,卻讓他在驀然回首面對故鄉之時,看到的是自己“佝僂的骨節”——我們佝僂著肉身準備沖鋒,卻沒想到因此而“骨節”也“佝僂”了。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傲氣沒有,這是應該,可是傲骨也沒有,這是不是一種悲哀?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悲哀?
那眼中經歷千百年風雨摧折卻始終堅固的古城般的傳統美德,卻被外面世界的“風花雪月”沖擊得七零八落,成了“陷落的古城”,成了“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不歸的河”,成了難以觸碰的“我最后的天際”線。而這一切,沉默不語的故鄉是知道的,拳拳至親的故鄉是提早猜到的,像母親一樣的故鄉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然而面對漂泊在外的游子,她,也只能做一個“憂戚的母親”,也只能“祈禱著孩子的遠行”。
唉,曾經不切實際壯志云天美好無比的“少年的夢啊”,死了;被漂泊生活的風浪磨平棱角已隨波逐流的自己,已如“入暮的云煙”,也快死了,快煙消云散了。因而在我再次踏上故土的此時,或者夢中再次踏上故土的此刻,何似不是,“都裹著殮衣歸來”?“那背鄉離土的憧憬”,不過“是光陰的遺骸”而已。
窮困的富貴
卑賤的榮華
深諳囹圄的人啊
怎么就忍心對你唱
這滿身鞭痕的年華
浪跡天涯半生,身體踏上了故鄉的土地,而靈魂卻再也無法回歸,即使富貴了又怎樣?那不過是“窮困的富貴”,是除了錢什么也沒有的“富貴”。即使榮華了又怎樣?那不過是卑躬屈膝通過出賣人格出賣良知,以“佝僂的骨節”的姿態換來的“卑賤的榮華”。
故鄉是一面澄澈清亮的鏡子,你重新站在這面鏡子面前,你難道看不見曾經的自己?不會對照現在的自己?
警醒了自己,清醒了身份,“深諳囹圄的人啊”,既然這樣,你怎敢在故鄉面前張揚?在母親面前張揚?你曾經遭受的毒打雖然好了傷疤,難道靈魂就一點沒留印記?
是的,很痛,只有面對最親的人,最愛自己的土地之時,最牽掛自己的江東父老之時,偽裝的面孔才會撕下,鏡前的自己才會淚流滿面。我呀,“怎么就忍心對你唱”“這滿身鞭痕的年華”?
我只能在沒有哀愁的夢境里回來
我怕你親吻我臉龐
發現我滿眼悲悔
我怕你追問離去的父親
你年邁的孩子
我怕我見到你
我會愧對原來的自己
想到這些,雖然鄉愁抽打“我”心,“我”曾經多少次想回歸故鄉,然而我又不敢回歸,“我只能在沒有哀愁的夢境里回來”!我雖然“富貴”了,“榮華”了,但是我的快樂卻沒有了。我平常生活里“富貴”“榮華”的面具背后,是“哀愁”的。要沒有“哀愁”,只有在夢里。事實上,我后來才知道,也越來越知道,“那背鄉離土的憧憬”所追求的“風花雪月”,就是哀愁誕生之孽,是“該死的”。
母親啊,故鄉啊,因為“我怕你親吻我臉龐”“發現我滿眼悲悔”,“我怕你追問離去的父親”“你年邁的孩子”,“我怕我見到你我會愧對原來的自己”。
“離去的父親”怎么又成了“你年邁的孩子”?這里首先要弄懂“父親”的寓意。
父,甲骨文字,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舉著棍棒教育子女守規矩的人。《說文》解釋,“父,家長舉教者?!薄抖Y記·曲禮》解釋,“生曰父,死曰考?!薄秲x禮·喪服傳》解釋,“父至尊也?!薄案刚?,子之天也?!薄兑住ふf卦》解釋,“乾為父”,指萬物化生之本?!扒Q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p>
地是可以觸及到的,慈柔如母。而高遠的天,則有精神層面的意象。因而,刀郎之“離去的父親”里的“父親”,也許并非實指傳統意義上的父親,而是精神層面上的“子綱”,是傳統美德,是諄諄教誨。這樣理解的話,“離去的父親”就是迷失的教誨、迷失的傳統美德,以及迷失的初衷與信念。如斯,無論“父親”再老,但是在故鄉這位母親面前,也僅為“你年邁的孩子”而已。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風土人情和人之精神信仰、道德規范。
我怕你親吻我臉龐
發現我眼里的淚
我怕你問我為何丟失了
年邁的父親
我怕我見到你
無言面對原來的我
如果說上一段歌詞中“離去的父親”和“年邁的孩子”不好理解的話,那么這一段歌詞中的“丟失”二字,則更進一步地闡明了刀郎此歌詞中的“父親”并非實指,而是意指。什么叫“離去”?什么叫“丟失”,誰能把自己真實的父親丟失了?
刀郎這首歌叫《虞美人·故鄉》,也似令人困惑。為何要取這樣一個歌名?
“虞美人”是什么?原指虞姬。這有一個凄婉的故事,說的是秦朝末年楚漢爭霸,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被漢軍圍于垓下。項羽自知難以突出重圍,便與寵妾虞姬夜飲。忽然聽到楚歌四起,不禁悲愴而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也感楚運末路,禁不住悲從中來,含淚而唱《和垓下歌》,并如游魂起舞:“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舞罷,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頸一橫,頓時血流如注,香銷玉殞。這就是傳頌千百年來“霸王別姬”的故事。
傳說,虞姬的墓上后來長出一種莖柔軟,葉對生,無風搖曳似美人蹁躚的草,見者以為乃虞姬所化,便名之“虞美人草”,其花則為“虞美人”。
有宋詩《虞美人草行》云:“三軍敗盡旌旗倒,玉帳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劍光飛,清血化為原上草。芳心寂寞寄寒枝,舊曲聞來似斂眉。哀怨徘徊愁不語,恰如初聽楚歌時。”
不過,因受虞姬故事的感染,早在唐代,虞美人即成為教坊曲。后成詞牌,始見于敦煌曲子。再往后,無數詞以此冠名。不過最被傳誦者,當是李煜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實際上,《虞美人·故鄉》詞曲,是刀郎16歲時從資中出發闖蕩江湖時所作,而2024年8月30晚上的線上演唱會所唱,系他詞曲改編后的作品。
當年,刀郎的這首同名歌曲里有這樣的詞:“沉溺在風花雪月,這沒完沒了的景色。過去的蹉跎歲月,在紙醉金迷里不再有苦澀。昨天的夜晚,東風又掠過,這小樓的檐底。同樣在故鄉的月亮里,這一聲聲的嘆息。所有的美麗連同這憧憬,都留給了過去……”
此歌詞確實有李煜詞《虞美人》之意韻,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物是人非的場景,令自己無限悵惘。
不過,漂泊半生盡滄桑,殘夢一簾恨凄涼,悲悔涕淚也徹悟,今念故鄉形穢慚。因而也有蘇東坡《虞美人·述懷》的意境:“歸心正似三春草。試著萊衣小。橘懷幾日向翁開。懷祖已瞋文度、不歸來。禪心已斷人間愛。只有平交在。笑論瓜葛一枰同。看取靈光新賦有家風。”
我思念故鄉,故鄉牽掛我,游子遠行心憂戚,慊慊思歸欲斷腸。亦有納蘭性德《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中的思念:“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枝花樣畫羅裙?!?/p>
人生況味,含意深深。如此,“故鄉”前面冠以“虞美人”,是為匠心。
惟天地之無窮兮
哀人生之長勤
往者余弗及兮
來者吾不聞
刀郎《虞美人·故鄉》名義上唱的是故鄉,其實唱的是人生,唱的是初心,唱的是鑒戒,唱的是感恩,唱的是徹悟,唱的是覺禪。聯想天地的無窮無盡,哀嘆人生的坎坷苦辛。過去的事我沒能趕上,未來的事我難以知聞。無論我們在闖蕩江湖后收獲了榮華、富貴,或者人生疲憊、空空的行囊,我們都應該尊重曾經的豪情萬丈,尊重良知,不然愧對故鄉及親人。
因為《虞美人·故鄉》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影子、他的影子、大家的影子,而且其意雋永,至為情深,而又哲理超然,能觸動置于“囹圄”麻木的靈魂,所以多少人聽得淚流滿面,唱得泣不成聲,且熱議紛紛,久久不息。
——原載《北京文學》2024年第12期
作者簡介:
陳新,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曾出版長篇小說、長篇報告文學、散文集《鏡像》《月上》《蛟龍逐夢》《云上光輝》《九寨祥云》等圖書。曾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四川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四川文學獎等。散文《江凡》曾入選北師大版全國小學《語文》課本。受中宣部之邀創作,展現我國文藝家取得輝煌成就的四集紀錄片《召喚》在央視播出。圖書《月上》被中宣部推薦閱讀,被央視《讀書 》欄目推廣。曾在《北京文學》雜志發表《植滿時間的疼痛》《由淺入深的寂寥》《探海蛟龍》《嫦娥攬月》《C919,飛向藍天》《時間的味道》《一棵古樹的涅槃》《大地的風骨》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