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迫于國內外壓力,不得不同意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合作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達成。
但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最關鍵的地方就在于軍隊的整編,從1936年開始國共雙方就派出談判小組討論紅軍的整編問題。
一開始國民黨提出改編了幾個團,而我軍一開始的計劃則是改編為四個軍,分別由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統領。
經過多次商討最終決定將陜北的八路軍主力改編為三個主力師,編制上則使用路軍的編制,為第八路軍,這樣一來我軍可以脫離國民黨的控制獨立發展。
當時的路軍基本是各地軍閥獨立發展,路軍名義上是集團軍編制,但是下轄的部隊可能是幾個師也可能是幾個軍,完全看軍閥各自的實習,屬于比較自主的一種編制狀態。
陜北紅軍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南方地區還有一批曾經長征時期的留守紅軍游擊隊,這一批隊伍同樣是我黨的部隊。
我黨提出:為了補償三個師的整編方案,要把將南方游擊隊收攏也單獨編成一個軍,但是關于這個軍長的人選就產生了問題。
何應欽提出由陳誠或張發奎任新四軍軍長,但共產黨方面不同意;周恩來提出由彭德懷或葉劍英任新四軍軍長,國民黨方面也不同意。
在這種僵持的情況下,葉挺被提出來了,而之所以提出他當新四軍軍長,其原因正是因為他既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
02
葉挺出生于廣東惠陽,后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于1919年參加粵軍,后來在擔任工兵營長時得到了孫中山的賞識,被選入大元帥府,成為了孫中山的親信。
國共雙方合作時,葉挺被選派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并于1924年加入共產黨,回國后擔任第四軍獨立團團長,這也就是后來著名的葉挺獨立團。
在北伐戰爭中,葉挺真正打響了自己的名聲,他率領的葉挺獨立團連戰皆捷,在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一舉擊潰吳佩孚主力。葉挺代替了過去的吳佩孚,成為了享譽中國的北伐名將。
這個時候的葉挺既是國民黨人也是共產黨人,但是在后來蔣介石舉起屠刀背叛革命后葉挺就脫離了國民黨。
1927年葉挺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失敗后葉挺又輾轉到達廣州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發動了廣州起義,但是奈何廣州作為國民黨大本營實力雄厚,廣州起義同樣也失敗了。
廣州起義失敗后,王明將起義失敗的責任強加在葉挺頭上,這導致一向強硬的葉挺一氣之下便脫離了共產黨,隨后出走到歐洲,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才回到國內。
這也就是著名的葉挺脫黨事件。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葉挺本身并不愿意脫黨,他仍然是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但是奈何在哪個特殊的時間節點,面對國內萬馬齊喑的局面,葉挺選擇了出走歐洲,也就自動脫黨了。
03
之所以葉挺能成為新四軍軍長,其實也正是因為他的脫黨,他既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
在《新四軍統戰紀實》中記錄過這段過程,廬山談判結束后,周恩來來到南京中共代表團駐地,并和駐地的潘漢年、劉曉等人溝通了談判情況。
恰好潘漢年提到葉挺現在就在上海,同時仍然和我黨保持著緊密聯系,葉挺既不是國民黨,也脫離了共產黨,無黨無派,誰都沒有話說。
最終在周恩來的推薦下,蔣介石也同意了葉挺成為新四軍新任軍長。當然這個過程是存在疑問的。
一開始談判時,中共最初的方案是:
“陜甘外各省的紅軍游擊隊,一律改為民團或保衛團,千人以上者亦然,絕不宜調來陜甘集中?!?br/>
當時中央因為已經脫離南方游擊隊太長時間,我黨對南方游擊隊的活動情況,部隊規模都沒有了解,因此一開始只是想讓各游擊隊轉為正式有編制的武裝即可,并沒有提過組成一個整編軍。
也有人說是葉挺提出將南方游擊隊整編為一個軍的,當然具體過程目前已不可考察。
我們能確定的就是葉挺確實是因為自己既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因此才能夠得到雙方的認可,成為了新四軍軍長。
或許真的是歷史的巧合,曾經的脫黨在這一時刻反而成為了葉挺的保護傘,否則國民黨絕對不會同意葉挺為軍長的這個要求。
04
雖然過程比較曲折,但是結果完全超乎了中央的預期。
在原本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之外,我黨又多了一個控制的新四軍這樣一個獨立的武裝力量。在后來的抗日戰爭上新四軍發展壯大,成為了后來解放戰爭中華東野戰軍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中國的解放立下了重要的功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