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植被類型,被稱為“地球皮膚”。但在人類發展史中,草原長期遭遇“不公正對待”,大量生長良好的草原被盲目改為農用地,而失去肥力的草原則無人維護,接踵而至的荒漠化、火災、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讓人類飽嘗破壞草原的苦果,草原的保護性利用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
就目前而言,草原保護仍面臨許多障礙,作為一項新的生態工程,相關理論、技術仍不完善,人才培養也因此受限。自上世紀90年代甘肅農業大學成立國內首個草業學院至今,30多年里我國只有12所高校建成類似學院,人才供給問題仍未充分解決。
在勢單力薄的日子里,甘農抗住了多少壓力已不得而知,但就結果而言,甘農至少遏制了我國草原生態的持續惡化,這歸功于甘農三十年如一日的高質量人才培養。
今年下半年,又一批中國草業的未來精英從甘農草業學院誕生,步入象征著更高層次的研究生院,探索草原保護性利用的有效方案,學院共計129人報考研究生,上線率高達98.4%,錄取率突破76%,這是繼2020年起連續衛冕甘農深造率第一后,草業學院在升學率上取得的新紀錄。近一半畢業生被中國農業大學、蘭州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雙一流”高校錄取,涌現出一批“全員上岸”的學霸宿舍,很好地展示了草業學院的優良學風和草業學子的進取精神。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甘農就已在西北率先開啟草原科學的教學科研工作,80年代就完成了草原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建設,形成了完整的草學人才培養體系。草業學院的成立,更像是甘農為整合相關資源而采取的進一步行動,由此誕生的一系列理念與成功經驗,值得為其他高校所學習借鑒。
草業學院不僅是我國草原研究的關節點,也是先進辦學的象征。70多年來,甘農數代草業人堅持學研產結合,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甘新荒漠綠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創立草原綜合順序分類法、畜產品單位指標體系、草地農業生態系統等一系列概念,育成牧草新品種18個,其中9個為國審品種;不少成果至今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外內草學研究領域均能保持領先水準。
在攻克技術難題的同時,草業學院還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不斷革新人才培養方案,先后獲批國家一流實踐課程《草原牧業系統與生態文明綜合實踐》、省級一流課程《草類植物育種學》《草原管理學》《草坪學》,并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融入教學,推動“互聯網+高等教育”新形態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融合。
歷屆畢業生中,先后誕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草種業著名企業家、“中國科學之星”等高層次人才,30%的省級草原站(處)長及技術和管理骨干,70%的草業科學學術帶頭人都畢業于該學院,草業學院逐漸取得“中國草業‘黃埔軍校’”的美譽,成為如今甘農實力最為強勁的王牌學院。
目前,我國林草產業在基地建設、科技支撐、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隨著未來“三北”生態工程、礦山修復、鹽堿地治理等領域的需要,草原修復將迎來更大的剛性需求,借助甘肅農業大學的技術改機與人才支持,我國的草原生態終將回到它應有的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