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水而歌:詩韻中深蘊的人文精魂與哲思華章
文/周軍(夏冉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當今快節奏且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人們猶如置身于茫茫迷霧,內心時常被疲憊、焦慮與迷茫所籠罩,因而愈發渴望尋覓到一部能夠如清泉般潤澤心靈、似明燈般啟迪智慧的佳作。近日于文學坊間及網絡天地間偶然獲悉一部當代散文詩版的《道德經》—— 此即王定芳先生之佳作《臨水而歌》,如獲至寶不甚欣喜,加班加點囫圇吞棗開始咀嚼。
我是一個對《道德經》一知半解的半吊子的“所謂文人”,要不是讀到王定芳先生所著的《臨水而歌》;要不是讀完何士光老師對其所作序言:感悟《道德經》;要不是品過楊思輝、夏國強、孟祥生幾位評論家的評論。我怎能對《道德經》滋生興趣;我怎能一夜從《臨水而歌》中讀懂人生;我怎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另一種深層次的認知。
王定芳先生的《臨水而歌》深入挖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智慧和價值,將《道德經》中人們較為熟知的智慧箴言與文學聯系起來,用散文詩藝術的形式闡釋和解讀其中的核心要義和思想精華。
書中精選了《道德經》中60個四字成語,創作成60首散文詩,每首自成一章,章與章之間又保持其整體協同性,每章約500字。作品主體部分共分3輯:第一輯“道法自然”,突出“道”這一文化元素;第二輯“上德若谷”,突出“德”這一文化元素;第三輯“上善若水”,突出“善”這一文化元素。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臨水而歌》恰似應運而生的文化瑰寶,它以獨特的散文詩體裁為舟楫,搭載著古老而深邃的哲學思想,在現代生活的浩渺海洋中破浪前行,引領讀者閑庭信步踱入文學與哲學的神圣殿堂,使其得以深度感悟人生的真諦與奧秘。這部作品不僅是文學與哲學的完美融合,更是一場觸動靈魂、滋養心智的精神盛宴,為在塵世中奔波勞碌的人們提供了一方寧靜致遠的心靈棲息之所。
一、詩意盎然的文學表達:繪人文思想于詩意畫卷
《臨水而歌》最為引人矚目的顯著特征之一,便是其如詩如畫、韻味無窮的文學表達形式。王定芳先生猶如一位匠心獨運的藝術大師,巧妙地選取了散文詩這一兼具散文之靈動自由與詩歌之韻律優美的獨特文學體裁,作為詮釋《道德經》的精妙載體。他以靈動的筆觸和深邃的感悟,將《道德經》中那些晦澀深奧、玄之又玄的智慧箴言巧妙地轉化為一首首充滿詩意與美感的散文詩。這種獨具匠心的創作手法,宛如神奇的魔法,賦予了古老經典以嶄新的生命活力與藝術魅力,讓其在歲月的長河中煥發出耀眼的青春光彩。
在這部作品中,每一首散文詩皆宛如一幅精美絕倫、意境深遠的畫卷,徐徐展開在讀者眼前。無論是闡釋 “道法自然” 這一深邃哲理時所營造出的天地萬物和諧共生、周而復始的宏大景象,還是描繪 “上德若谷” 所展現出的高尚品德猶如深谷般虛懷若谷、包容萬物的豁達境界,亦或是刻畫 “上善若水” 所體現出的人生智慧恰似流水般潤澤萬物、與世無爭的溫婉姿態,無一不被作者以細膩入微、飽含深情的詩意筆觸描繪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讀者在沉浸于這些優美詩篇的閱讀過程中,仿佛身臨其境,不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與和諧韻律,更如同穿越時空的隧道,與古老的哲理思想進行了一場心靈深處的親密對話,從而深刻領悟到人文與哲理思想的核心精髓與無窮智慧。
試看《有無相生》一篇,作者以其敏銳獨特的視角和超凡脫俗的想象力,將 “有無” 這一抽象的相對概念與生活中無處不在、息息相關的諸多現象緊密相連。如文中寫道:“活著,就是一口氣的旅程。呼出、吸入,簡單而重復的兩個動作,一直在維護著生的命運。” 通過對生命呼吸這一最為平常卻又至關重要的現象的生動描繪,深刻揭示了 “有無相生” 在生命層面的精妙體現與內在聯系。使讀者不禁陷入沉思,開始用心審視生活中那些看似截然對立、實則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事物,進而逐漸領悟到傳統文化對于世界本質的深邃洞察與獨特理解。這種將抽象哲理具象化的創作手法,不僅降低了讀者理解哲學的難度,更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與吸引力,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與熏陶。
又如在《和光同塵》里,作者別出心裁地將自己比作那自由穿梭于光與塵之間的風,“我或許就是經久不息的風,與空氣共存同頻。居住在光與塵之間,有時流光溢彩,有時融入風塵。” 借助這一形象生動的比喻,作者深入淺出地表達出對 “和其光,同其塵” 這一理念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倡導人們在為人處世時應秉持一種謙遜低調、平和包容的態度,如同那無形的風一般,能夠與世間萬物和諧共處、相得益彰,不刻意彰顯自身的光芒,亦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種創作方式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與指導意義,從而引發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與深刻反思。
從文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這種創作手法類似于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 “陌生化” 理論。通過將抽象的哲理思想以獨特的、富有詩意的形象展現出來,打破了讀者對常規概念的固有認知模式,使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感受和理解傳統文化,從而延長了讀者對作品的審美感知過程,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二、深刻透徹的哲理思考:以詩語悟人生智慧之深邃
《臨水而歌》絕非僅僅是一部徒具華麗外表的文學作品,其更深層次的價值在于它是一座蘊含著豐富哲理寶藏的智慧殿堂。王定芳先生憑借其對《道德經》的深入研讀與深刻理解,以及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感悟,將傳統哲學思想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巧妙地鑲嵌在每一首散文詩中。這些詩篇猶如一面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哲學對于宇宙、人生、道德等諸多方面所秉持的獨特見解與深刻思考,同時也如同一把把鑰匙,開啟了讀者對于自身生活、價值追求等問題進行深入反思與探索的大門。
在作品中,作者始終緊緊圍繞 “道” 這一核心概念,展開了對宇宙萬物本源及其變化規律的深入探討與闡述。通過對 “道法自然” 這一哲學思想的深刻解讀,作者反復強調了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重要性與深遠意義。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人類對自然過度索取與干預的時代,人們往往陷入了忙碌與浮躁的漩渦,內心的平和與寧靜被無情地打破。而《臨水而歌》恰似一陣清風,提醒著讀者應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尊重自然規律,放下過度的欲望與執念,以一種從容淡定、順其自然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困難。只有如此,方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得內心的安寧與平衡,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與此同時,作者還通過對 “上德若谷” 等品德追求的深入剖析與闡釋,積極鼓勵讀者努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寬廣的胸懷。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與物欲橫流中,人們常常為了名利而不擇手段,道德底線屢屢遭受沖擊,人際關系也變得日益緊張與冷漠。而《臨水而歌》則如同一盞明燈,為人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引導人們以包容和謙卑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境,以善良和仁愛之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才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建立起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進而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的和諧穩定。
以《天長地久》為例,作者立足廣袤無垠的天地人間,以深沉的筆觸探討了生命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天之下,地之上,是人間。人是時空的一種存在,也是萬物之一。在天地間,見證時空亙古和萬物生息。” 不僅展現了作者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之情,更引發了讀者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追問。在這浩瀚宇宙中,人類如滄海一粟,生命短暫而渺小,但我們卻可以通過追求精神的永恒與價值的升華,在有限的時光里創造出無限的可能。這種對生命的思考與探索,使讀者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祿,更加關注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精神境界的提升,從而為人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從哲學層面而言,這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探討的 “此在” 與 “存在” 的關系有著某種共通之處。人作為一種特殊的 “此在”,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通過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反思與積極追求,能夠超越個體的短暫性,實現與更宏大的 “存在”(如天地萬物的永恒規律)的契合,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超越與升華。
三、與現實的緊密結合:優秀傳統文化照進現代生活之路
《臨水而歌》的獨特魅力還體現在其與現實生活的緊密交融與無縫對接上。它并非是一部高高在上、脫離實際的純粹哲學著作,而是王定芳先生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生活感悟,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巧妙地融入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如涓涓細流般潤澤著讀者的心田,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困惑與挑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智慧指引與精神力量。
在書中,作者匠心獨運地選取了 “水” 這一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深入闡述了哲學對于人生智慧的獨到見解。通過對 “上善若水” 這一哲學思想的生動詮釋,作者著重強調了水的柔性與順應性在人生旅程中的重要價值與深刻啟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如工作上的壓力、人際關系的矛盾等。而《臨水而歌》則教導我們,應像水一樣保持靈活與順應的姿態,不與困難正面硬剛,而是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巧妙地化解矛盾與困境。正如水在流淌過程中,能夠根據地形的變化而適時調整自己的路徑,始終保持著前進的態勢。同時,作者還通過 “水” 的意象,深情地鼓勵讀者在喧囂浮躁的塵世中,努力保持內心的純凈與寧靜,不被外界的誘惑與干擾所左右。如同水之清澈透明,能夠洗凈塵埃,我們亦應堅守內心的本真,不為功名利祿所迷惑,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與堅定的信念。
例如在《靜之徐清》一篇中,作者借與河的一次偶然際遇,生動地表達了對 “靜之徐清” 的深刻感悟。“一次偶然,與一條河際遇。河水靜流,有湖乃生。一頁春湖,沉映三五行人的身影。悠悠步履,輕踩大地內心。一只水鳥,鳧動湖面。弧形的波紋,婉如雁字長天。一位長者,臨水垂釣。縱然水清無魚,亦頻頻舉桿醉翁之意。這條河,前世為臭水溝渠,今生是濕地公園。人們的到來,啟發了濁水的習慣行為:是該停止奔流不息的折騰了,好好靜下來想想自己的前程。只要能靜得下來,時間最能說明一切,事實也是實事求是的。遠處的高樓,以及近岸的垂柳,以倒影的方式回饋湖水的清靜。天空,蔚藍般清醒。” 從河水由濁變清的奇妙過程中,作者深刻領悟到內心寧靜對于澄清思緒、獲得新生的極端重要性。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人們的內心常常被各種雜念與煩惱所充斥,如同渾濁的河水一般失去了本真與清澈。而《臨水而歌》則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心靈的慰藉與修行的方向,引導人們學會在繁忙的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角落,通過內心的平靜來化解煩惱、明晰方向,實現自我成長與精神升華。
此外,《臨水而歌》還通過對諸多現實生活場景與事例的生動描繪,如《廉而不劌》中校長的事例,深刻詮釋了哲學思想在具體人物與事件中的體現與應用。在這個事例中,校長在講述自己的教書辦學經歷時,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溢于言表,但當提及一些孩子因學位不足而無法接受優質教育時,他不禁淚流滿面。這一場景生動地展現了 “廉而不劌” 的深刻內涵,即一個人在堅守原則與底線的同時,應懷有仁愛之心,不傷害他人,以善良和包容的態度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這種在現實生活中鮮活的事例,使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并非是遙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能夠實實在在地指導我們的行為與生活,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營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這體現了文化對個體行為和社會關系的深刻塑造作用。通過《臨水而歌》這樣的作品,滲透到現代社會生活的微觀層面,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進而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文化傳承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獨特的創作手法與風格:散文詩韻中的人文新聲
《臨水而歌》之所以能夠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嶄露頭角、獨樹一幟,其獨特的創作手法與別具一格的風格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王定芳先生以其深厚扎實的文學功底和敏銳獨到的哲學洞察力,猶如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將《道德經》中的智慧箴言與現實生活的素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精心雕琢出這部充滿哲理與詩意的佳作。
在創作手法上,充分發揮了散文詩這一文學體裁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優勢,以詩意的語言和獨特的形式對人文思想進行了富有創意的再創作。散文詩的自由結構使作者能夠突破傳統詩歌的格律束縛,更加自如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情感與哲學理念。他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靈活地運用長短句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跌宕起伏的節奏與韻律,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如音樂般的美妙旋律。同時,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象征、排比等,將抽象的哲理思想具象化、生動化,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與感受。例如在《大象無形》中,作者通過對天地自然的宏大而細膩的描寫,“選擇一個制高點,俯視大地,仰望天空:山不窮,水不盡;天無邊,地無角。天高地厚,天大地廣;天地未央,天地無形。真的是天圓地方嗎?有時,眼見未必真,耳聽未必實。規則促成規律,但是一些規律往往隱含時效性和階段特征。” 運用排比的手法增強了語言的氣勢與節奏感,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深刻感受到 “大象無形” 的奇妙境界,引發了對世界本質和事物表象與內在關系的深入思考。
在風格上,《臨水而歌》呈現出一種清新脫俗、自然流暢的獨特韻味。王定芳先生的筆觸細膩入微,猶如春風拂面,輕柔而溫暖,能夠深入到讀者的內心深處,觸動讀者最柔軟的情感琴弦。他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深刻的哲理,避免了冗長繁瑣的敘述與晦澀難懂的術語,使作品具有極高的可讀性與親和力。無論是描繪自然景象還是闡述人生哲理,都能夠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哲理的世界之中。在這個世界里,讀者仿佛能夠與作者一同漫步在山水之間,聆聽自然的聲音,感悟人生的真諦,在閱讀后留下深刻的印象與久久難以忘懷的感悟。
從美學的角度分析,這種創作風格符合中國傳統美學中 “意境” 的審美追求。通過簡潔而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出富有韻味的場景和意象,營造出一種空靈、深遠的意境,使讀者在審美過程中能夠超越具體的物象和情節,領悟到更深層次的哲理和情感內涵,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五、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感悟:心靈碰撞中的道之真諦
《臨水而歌》不僅僅是一部文學與哲學的著作,更是王定芳先生與傳統文化的深度碰撞與交融的心靈結晶。通過這部作品,讀者仿佛能夠沿著作者的心靈軌跡,深入探索,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對于宇宙、人生、社會等諸多方面所蘊含的獨特見解與深刻思考。
在書中,作者以 “道” 為指引,深入闡述了傳統文化對于宇宙萬物本源及其變化規律的深刻認識。他反復強調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重要性,使讀者深刻認識到在這個瞬息萬變、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寧靜是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世界和諧相處的關鍵所在。同時,作者通過對 “德” 與 “善” 的不懈追求與生動詮釋,積極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寬廣的胸懷。以包容和謙卑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困難,用善良和仁愛之心去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從而實現個人品德修養的提升與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
例如在《見素抱樸》一篇中,作者以生絲和原木為喻,“一縷沒有染色的生絲,一根未曾雕琢的原木。一絲一木,勾勒整個自然界。一幅天地人間最簡潔的寫意畫。” 生動形象地詮釋了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的深刻思想。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往往被各種物質欲望所迷惑,失去了內心的本真與純真。而《臨水而歌》則如同一股清泉,呼吁人們回歸自然、回歸本心,保持純真質樸的本性,摒棄過多的私欲與貪婪,從而在簡單純粹的生活中尋找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這種對人文思想的深刻感悟與生動表達,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禁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追求進行深刻反思,進而引導讀者走上一條追求內心寧靜與精神富足的人生道路。
又如在《死而不亡》中,作者通過胡楊和老子的典型事例,“胡楊以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事實,讓生存的青春長久駐守在生命的沙漠。木之圣賢者,在荒漠上寫滿綠意。死而形亡,這是物的結局?老子活了百年,成了長壽經典。五千余字的生命遺產,字字珍珠,句句金條,閃爍道德的文化光芒,照耀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人之圣賢者,于前世立功,為后世立言,為今世立德。德行隨時空更迭,思想隨歲月流淌。” 深刻探討了生命的長短與精神的永恒之間的關系。使讀者深刻認識到,雖然人的生命在時間的長河中是有限的,但我們可以通過追求精神的不朽,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出有價值的精神財富,從而使自己的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實現生命的永恒與升華。這種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與探索,激勵著讀者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奮斗,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與精神境界。
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反映了作品對讀者內心深處文化潛意識的喚醒與引導。人文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有著深厚的根基。
言而總之,《臨水而歌》是一本好書,一本值得收藏的大書,或許是源于鄙人閱歷尚淺,未能讀懂作品的精髓,又或許是因為在下眼光拙劣,未能找到文字的瑕疵所在。總而言之,這本散文詩集以其詩意的筆觸、獨特的呈現方式以及深刻的內涵,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連接傳統文化與當代讀者心靈的橋梁。它讓《道德經》中的智慧在新時代依然熠熠生輝,持續為我們的人生之路點亮明燈。它不僅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深入研讀的佳作,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將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向智慧與真理的大道。
作者簡介:周軍,筆名:夏冉雪,普安縣作家協會副主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王定芳:貴州安龍人,布依族。貴州省作家協會理事、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在《星星·散文詩》《散文詩》《貴州日報》《貴州作家》 《現代青年》等發表習作,先后榮獲中國散文詩新人新作大獎賽希望獎、“森華杯”黨風廉政建設全國詩文大獎賽金獎、“記住鄉愁”世界華文散文詩大賽銅獎等獎項,入選《散文詩精選》《中國散文詩》等文集。著有散文詩集《田野的哲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