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讀懂了阿Q,也就讀懂了中國人。
然而,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個經典形象卻歷來眾說紛紜,爭論了有數十年之久。從“中國人品性的結晶說”到“人性的普遍弱點說”,從各種言之成理的批評到風靡一時的奇談怪論,都有人提過。但,僅僅如此嗎?
歷史學者王學泰在《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一書中指出:以往說法也許都對,卻單單遺漏了一種最平實、最符合實際的分析,那就是:阿Q其實是一個流浪于城鄉之間的典型的游民形象。
阿Q沒有固定的職業,沒有穩定的收入,沒有確定的住所,沒有家庭,更沒有宗法,甚至連自己姓什么都拿不準。他身上集中體現出的“阿Q精神”,其實就是“游民意識”泛濫的結果。
所謂“游民意識”,王學泰引用了聞一多先生一針見血的轉述:
“在大部分中國人的靈魂里,斗爭著一個儒家,一個道家,一個土匪。”
儒家奔走的是朝廷廟堂,道家向慕的是山林歸隱,二者互相對立又互相補充,構成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識的兩面。而游民土匪則脫離主流社會秩序,跳出“士農工商”四大職業之外流落江湖,形成了可悲的“游民意識”和“游民文化”。
自宋代以來,隨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摻雜著“游民意識”的通俗文藝作品大量普及,游民文化散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使得不是游民的中國人的靈魂中也活躍著游民意識,并成為儒家和道家之外中國人的第三個思想傳統。
如果說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寫出了中國人的精神共性,那么王學泰先生的《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則把這種“精神共性”挖掘得更系統、更深入、更徹底,把歷史文化中最晦暗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現給了每一個讀者。
讀完這本書就會明白,中國近現代的許多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乃至極左思潮,都與游民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游民文化”從未消失,仍廣泛存在于現代社會之中。不理解游民文化,就難以理解中國社會。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周總理外交秘書的李慎之更是高度評價王學泰的《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這項工作無異乎‘發現另一個中國’,它蘊藏著中國兩三千年歷史所謂一治一亂的謎底,而且我生怕它可能還指向中國未來歷史走向的謎底?!?strong>先知書店深知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價值,取得獨家授權。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可一并選購王學泰作品集):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