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是當前科技創新戰略領域的熱詞。本期我們邀請到國內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庫機構的7位青年學者,黃陽華、金愛民、李瑞、李寅、梅亮、喬黎黎、盛朝迅,從政產學研用不同角度,探討未來產業如何嵌入產業創新生態,以創新之力撬動產業升級杠桿,希望對讀者有些許啟迪。
黃陽華
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
建立未來產業投資增長機制
培育未來產業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未來產業處于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初期,具有投資風險高、周期長的特征,需要建立可持續、有效率的投資增長機制,關鍵問題在于針對不同類型的資金設計激勵相容的制度。
各級政府資金投資應體現發展未來產業的前瞻性、引領性戰略布局,重點評價其發揮投資風向和杠桿作用,尤其是將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轉變為支持未來產業的投資。
促進國資國企加大未來產業投資,在未來產業領域率先實行“一企一策”考核體系,將投資未來產業的帶動效應納入評價體系,建立容錯容損機制。
著力降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未來產業面臨監管體系、標準體系不健全等帶來的制度性成本,擴大國家重大科技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公共數據等向民營企業開放。
金愛民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研究員
培育未來產業要發揮技術、市場、治理三種力量的作用
未來產業的發展來自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其核心驅動力是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的牽引、制度文化環境也是重要推動力。技術創新驅動力、市場需求牽引力、治理生態推動力三種力量共同作用推動了未來產業的發展,三種力量缺一不可,發揮作用的機理和邏輯也各不相同。
一是技術邏輯是推動技術到產品再到產業化的熟化過程,呈現從收斂到擴展的演化過程,為產業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二是市場邏輯是拉動技術和產品持續迭代,并不斷滿足有效需求的過程。應用場景可以催生產品迭代、產業生態可以放大有效需求、超大規模市場可以牽引產業跨越式發展。
三是治理邏輯是支撐和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體系保障。包容性強的制度和文化環境、有效的政策和機制引導,可以集聚創新要素、降低試錯成本,避免各種不利的影響。
李瑞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以創新規律和愿景意識布局未來產業生態
當前,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群發式涌現,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遠期性重大影響的新賽道日漸明朗。整體上看包括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第三代互聯網在內的未來產業尚處于探索試錯階段,技術路線、產品形態、商業模式仍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同時由于其技術門檻高、投入周期長、創新風險高,離不開政府前瞻謀劃、頂層設計、長效扶持,更依賴開放包容、有序競爭、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
未來一段時期,考慮到使命愿景差異,培育未來產業需要在把握技術及產業演化規律基礎上分類施策。與打造國家遠期重大戰略競爭優勢相關的未來產業,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制度優勢,系統推進原創技術策源、超大規模市場應用和工業體系配套建設。與社會民生緊密相關的未來產業,可優先考慮在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好的“區域”層面打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深化“四鏈”融合,加快主導技術突破迭代,持續增強產業動能優勢。
李寅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科技創新與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美博弈下的未來產業:內需是制勝關鍵
未來產業的核心是創新企業與關鍵用戶的共創,共同探索并定義新興市場。根據創新理論,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尚未形成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的產業發展階段,其本質是圍繞潛在需求進行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探索與驗證,最終形成新的產業形態。因此,未來產業的競爭焦點在于主導設計的確立,即通過深入挖掘并引領真實需求,將實驗室的前沿技術轉化為市場廣泛接受的產品和服務,并構建相應的產業生態。
20世紀,美國憑借政府早期支持和龐大內需市場,成功孕育了芯片和互聯網等當時的未來產業。在當前中美戰略博弈的背景下,中國發展未來產業,面臨海外市場受限的約束,因此更要構建強大的內需市場。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將其從生產者轉變為技術創新的消費者、體驗者和共創者,是贏得未來產業競爭的關鍵。然而,當前內需不振已成為制約中國創新轉型的重要瓶頸。
解決此問題需多方協同:一方面,政府應通過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同時,以前瞻性采購和示范應用,扮演好早期用戶和推動者角色,為市場培育提供初始動力。另一方面,企業應摒棄將勞動力僅僅視為成本的觀念,將員工視為潛在的用戶和市場,通過提高待遇、保障就業機會等方式,構建穩定健康的消費市場,實現共創共贏。唯有激活并充分利用國內市場,中國才能在未來產業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梅亮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未來產業發展需協調“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背景下,未來產業成為搶抓戰略機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對前沿科技導向,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屬性強的未來產業,其發展需協調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關系。
市場如何“有效”:如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如何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投入,在未來產業高不確定性創新情境中回歸企業家精神本質;政府如何“有為”:產業政策多大程度上適用于未來產業?如何幫助企業應對前沿科技領域的封鎖,兼顧高水平開放與自主可控?
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其不僅為一個理念與一套理論基礎,更在乎其在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面向未來產業的具體轉化與權變實施。
喬黎黎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數字經濟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
如何應對未來產業面臨的三重挑戰
如何應對未來產業面臨的三重挑戰:產業自身來看的強不確定性、外部來看國家間高度競爭、內部來看傳統產業政策失靈?
一是以足夠的想象空間發展未來技術和未來市場,在國內外搭建新型基礎設施,持續構建確定性的場景和發展模式,使產業發展的利益相關者能夠獲益。
二是在以我為主的創新生態中涵養未來產業所需的人才和資金。以國內外創新園區、創新集群、創新工程、創新主體間的靈活協議機制涵養人才,營造創新人才干事創業生活環境,包括平臺項目、經費、數據、靈活評價、醫療、子女教育、支付便捷化等,使更多海外人才資金愿意克服阻力加入我創新生態。
三是構建包容敏捷、因業制宜的未來產業政策體系。未來產業的技術復雜性強、迭代速度快、監管難度高,準入、監管、競爭、退出制度創新要與改革共同推進,動態平衡技術創新速度、深度、廣度和審慎監管力度。
盛朝迅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
供需雙側發力構建未來產業發展生態
未來產業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產物,要堅持技術與市場雙輪驅動,在前沿技術孵化、多元化投入、早期市場培育和產業生態營造等多層面構建新的政策支持體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供需雙側發力構建未來產業發展生態。
供給側,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快顛覆性原創性技術突破,實現“技術體系未來化”。由于顛覆性技術的產生不是孤立現象,它離不開基礎研究、專業人才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投入,對知識產權、財產權的保護,激勵創新、鼓勵奇思妙想、寬容失敗的社會環境和評價體系,等等。要實施未來科技突破工程,加大企業研發創新支持力度,以新機制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源頭供給,推動未來技術群體性涌現。
需求側,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大力發展耐心資本,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早期市場,推動“未來技術產業化”。未來產業的發展有賴于市場的繁榮,要求技術有工程化可行性和商業化前景,早期市場培育、需求牽引和資金支持非常關鍵。要加快實施未來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強化應用場景建設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接續支持機制,為前沿技術轉化提供早期市場和資金支持,加快產業化應用迭代。
HAPPY NEW YEAR
( 新年初始,萬象更新 )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