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物
極物君語:
適度的人生,才能有滋有味。
每個人的童年里,都有過一種難忘的食物,是每天清晨喚醒張愛玲的起士林蛋糕上的白奶油,是一顆饞壞汪曾祺的肥腴咸鴨蛋,又或者黃昏放學回家后的一碗叉燒汁撈飯。
但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卻發(fā)現(xiàn)能夠打動自己的食物越來越少。我們總是懷念那種被稱為“媽媽的味道”的食物,我不禁納悶:從前的飯菜是不是真的比較好吃?
這種“好吃”的消逝,又是因為什么?
在物質(zhì)還不算富裕的年代,肉并不像今天這樣是每頓飯的必需品。人少,兩菜一湯,人多,四菜一湯。菜蔬、豆類和五谷,肉也不過是肉絲肉丁。
蔣勛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多素少葷的飯食里長大的,直至年長,這種食物觀還在深深影響著他。
他說,并不是排斥葷菜和山珍野味,因為平常日子有平常日子的樸素淡遠。牛舌、熊掌這些令人驚嘆的珍饈,再多不過淺嘗。有過對珍稀美味的驚嘆,還是要回來過安分的日子。因為“每天驚嘆,每餐驚嘆,驚嘆也失去了意義?!?/strong>
他還回憶說自己很喜歡民間的“拜拜”——小門小戶,也大擺宴席,而且是流水席,認識不認識的人,都能受到主人和顏悅色的歡迎。
流水席的豐富熱鬧。連看桌上的食物,都生命力十足:“(這)是我見過最貨真價實的料理,連廟口一頭頭口卸鳳梨的豬公都神氣活現(xiàn),南面而王,一臉笑滋滋,絕不小家子氣,沒有哭喪著臉,沒有悲情委屈?!?/p>
因為過年能吃上平日難得的飯菜,所以特別歡欣快樂,能感受慶祝的意義,能珍惜鄰里的關照,能感恩神明給的福分。
正因為安守平日里素和淡,當豐饒來臨時,我們才能夠一口一口地吃出食物的神韻。
從前有很多時間,去慢慢生活,慢慢吃飯。
逢年過節(jié),姑媽就會帶來滿滿一袋自己包的粽子。糯米、綠豆冬菇和五花肉的那份清新,就像是她剛剛把箬葉剪下來,沖干凈綠油油那會兒就把料裹進去,蒸出鍋就端過來似的。那塊肥豬肉浸出來的油,長大后還殘留在我的舌根上。
小時候在奶奶家,想要把掛面焯熟,還要先拿報紙把木屑點燃,一邊往爐門吹氣,一邊觀察木屑上猩紅的斑點開始蔓延,才加上大支的柴木,柴木火上來了,再往灶里夾入黑溜溜的煤球。
現(xiàn)在的瓦斯爐,就要輕輕一按就能跳躍在小火、中火和大火之間。真是方便,但是太方便就很難慢下來。
我們當然不會回到那個緩慢、等待的年代,也意味著在快時代里去緩慢地制作食物,都變成了一場需要極其勇氣的逆行。
好吃的食物,會變得越來越“昂貴”。
眼看鎮(zhèn)上的雞場一年年地拔地而起,從前的走地雞失去了它們自由奔跑的快樂山林。后院里,媽媽養(yǎng)的三黃雞還在悠哉悠哉地長著身體,城里的我,已經(jīng)見證了幾代白羽雞被炸成吮指原味雞的命運。
在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中,老朱說:“人心粗了,吃再精也沒什么意思?!?/strong>
“連「龍鳳呈祥」都能混充「翠蓋排翅」”,為了追逐商業(yè)利潤,在缺乏匠人精神的食物制作者手中,所有菜品都是一個味道。
女兒們在為各自的新生活而奔波,哪怕在是面對一桌五星級酒店水準的豪華家宴,她們內(nèi)心藏著的許多心事,都比陪老爸吃飯重要。
在人心浮躁的時代里,菜品做得再精美,人也難以品出原汁原味。
食物的制作者和享用者中,總有一方麻痹了自己的味蕾,麻木了一顆真心。
從前我們吃飯,平淡有時,豐富有時;忙碌有時,余閑有時。
適度,讓我們有了感受食物滋味的時間和節(jié)奏。
如今,我們可獲得的食物變得空前的豐饒,而我們也常常任由食欲的肆意地膨脹。
我也曾有過情緒性進食的時刻,打開擁擠的冰箱里,黃燦燦的鳳梨,軟綿綿的奶油蛋糕,能釋放快樂氣泡的汽水……食物的充裕感總是給人帶來富有成就感的錯覺。但當肚子里的熱氣被冷冰冰的食物吸了去,停下來之后,等待自己的只有巨大的虛無感。
直到我去正視這種對食物的“縱欲”,才發(fā)現(xiàn)它是我對生活里不足感的彌補。那些工作、生活想要卻不可得的欲望,無處發(fā)泄的焦慮和煩躁,我們只能傾注于我們最熟悉的朋友——食物。
當我嘗試把狼吞虎咽,慢慢練習到可以一口一口的細嚼慢咽,我才真正能嘗到一碗簡單的雞蛋拌飯里,雞肉絲絲縷縷的蛋白嚼勁,雞蛋滑嫩嫩的卵磷脂香,才能感受到上面鋪得滿滿當當?shù)年P心。
過適度的人生,需要我們感受平淡、享受緩慢的能力。
對待食物,對待生活都是如此。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嚴格執(zhí)行八小時工作制,雙休,社會會變得怎樣?」
有一個回答是:“會變得正常。”
對適度人生的追求,不是反對個人的奮斗,而是保留我們可以慢下來好好吃一頓飯的權利。
我們可以為了追求光輝人生而徹夜努力,也有告別職業(yè)內(nèi)卷,自己去塑造另一種人生價值的權利。
誰又敢說,準點下班吃小籠包的幸福感,比不上升職加薪。
過適度的人生,需要我們懂得知足。人生太多的不快樂,往往來自于比較,沒有別人漂亮,沒有別人有錢,沒有別人自由。
但當我們羨慕別人有房有車,也許很多人羨慕你能吃飽穿暖。當我們?nèi)p少無意義的比較帶來的內(nèi)耗,才能打開內(nèi)心感受自我和快樂的開關。
生活大多是為了錢而奔波,但如德國哲學家齊美爾所說:“金錢只是通向最終價值的橋梁,而人無法棲居在橋梁之上”。
我們的一生中,最難得的是適度二字,吃飯如是,生活如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