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麗忙得像一只旋轉(zhuǎn)的陀螺,轉(zhuǎn)動著她的生活與理想。她的日程中有兩項重要任務(wù):一是宣傳唐群英,二是重建唐氏義門。實際上,這兩件事歸根結(jié)底是同一件事:傳承唐氏家風。
一
唐群英,女,原名唐希陶,生于1871年。她遵從母命,嫁給湘鄉(xiāng)(現(xiàn)屬雙豐)荷葉塘的曾國藩堂弟曾傳綱為妻。剛剛產(chǎn)下女兒不久,丈夫卻猝然離世,面對“剋子剋夫”的流言蜚語,她選擇沉浸于書海,廣泛閱讀,結(jié)識了摯友秋瑾,思想因此得以升華。她立志為反帝反封建、解放婦女貢獻力量,發(fā)誓要“斬盡奴根死也暝”,并吟誦道:
斗室自溫酒,
鈞天誰換風?
獨居滄浪里,
誓作踏波行。
1904年,她孤身前往日本,尋求救國救民之道。唐群英成為中國同盟會的首位女會員,積極參與反清斗爭,回國后策動了二實花石起義,為武昌首義打響了第一槍,積極籌集糧餉,親率北伐軍救濟隊在戰(zhàn)地救護,為攻克南京立下赫赫戰(zhàn)功。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親切接見了她,稱贊她為“創(chuàng)立民國的巾幗英雄”,并授予她“二等嘉禾章”。為了捍衛(wèi)辛亥革命的成果,爭取婦女權(quán)益,她聯(lián)合成立了中華民國女子參政同盟會,創(chuàng)辦了《留日女學會雜志》《女子白話報》等,勇敢向封建男權(quán)宣戰(zhàn),民眾稱贊她為“五千年來女權(quán)之曙光!”和“中國婦女運動的第一聲!”
唐群英堅定不移地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觀念作斗爭,積極倡導(dǎo)孫中山提出的“提倡教育,使女界知識普及,力量乃宏,始可與男子爭權(quán)”的思想。在北京繼辦第一所“中央女校”后,她又在湖南創(chuàng)辦了九所女子學校,傾盡家財,甚至負債累累,連結(jié)婚時的金銀首飾也未能保留。然而,她在三吉堂留下了“忠、孝、誠、寬、厚”的良好家風,即:忠民報國、孝敬長輩、誠信立身、寬厚處世、厚道待人。
二
唐氏義門建于永樂三年(1405年),是明成祖朱棣御題,由湘潭知府奉命修建的祠堂。早年間,湖湘大地災(zāi)難頻發(fā),湘潭、衡山、攸縣、醴陵等地遭遇百日無雨,田地焦枯,溪澗斷流,民眾饑餓,甚至有人因食用白泥而窒息而亡,餓殍遍野。時任江西吉水縣知縣的湘潭淦田籍人士唐禮,帶領(lǐng)湘潭族眾捐谷賑災(zāi)。他首先在城鎮(zhèn)設(shè)立施粥點,救助災(zāi)民,但由于施粥點主要集中在城鎮(zhèn),饑民紛紛拋棄家園趕來,造成擁擠踩踏,弊端顯現(xiàn)。唐禮及時調(diào)整賑災(zāi)措施,發(fā)動唐姓族人一千多人,短時間內(nèi)捐出一萬多擔谷物,按人頭分發(fā)到各鄉(xiāng),拯救了無數(shù)饑餓者,功德無量!皇帝朱棣得知后,欣然題寫“唐氏義門”四字,令湘潭知縣刻石表彰。
湘潭知縣根據(jù)旨意選址于今城鎮(zhèn)街板石巷(舊攀龍街),這里曾是湘潭最繁華的地方。唐氏義門與唐氏四房祠相連,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呈方形結(jié)構(gòu),背靠韶峰,面臨湘江,遠眺浩渺的洞庭湖,氣勢磅礴。朱棣所賜的“唐氏義門”用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嵌于“唐則敏公祠”的坊額門首,坊兩側(cè)附刻碑文,彰顯唐氏義舉。橫額上分別繪制“福如東海”、“天官賜福”、“壽比南山”三幅生動的人物畫像,栩栩如生。唐氏義門和唐祠于永樂三年完工,清順治十一年(1645年)重建,1986年湘潭市政府進行維修,保持了歷史的原貌。
三
唐江麗是唐氏家族中一位傳奇女性。她于1975年春末出生于韶山如意村,有兩個弟弟。父母天生殘疾,一個看不見,一個聽不見,江麗從小立志要像先輩唐群英和唐禮一樣,艱苦奮斗,幫助家庭脫貧致富,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助人為樂,傳承唐氏家風,助力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她一邊勞動,一邊刻苦學習,獲得本科學歷,19歲時獨自來到湘潭打工,逐步積累資金,從給人看風車做起,慢慢開設(shè)自己的攤位,經(jīng)營賽車、碰碰船及唐朝商務(wù)中心,華麗轉(zhuǎn)身成為湘潭商界頗具知名度的女老板。她為家里建起了樓房,資助多名貧困學生。盡管白天黑夜忙碌,回首時已29歲,雖然財富積累,但她卻感到自己“老”了。然而,江麗堅信,只有找到真愛,才能交出自己的貞操。一次,她的朋友建議她登廣告征婚,她羞澀地寫下:“我相信,事業(yè)有成情自來!”沒想到,一位36歲的英俊男士將她擁入懷中,現(xiàn)如今三口之家和睦幸福。江麗美麗大方,熱心勤快,在丈夫的支持下,毫不猶豫地投入到傳承唐氏家風、重建唐氏義門的工作中。她于2017年當選延安精神研究會副秘書長,2020年當選湖南省唐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并于2021年5月24日成為湘潭唐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全省更名為唐堯文化研究會)。
近三年來,唐江麗不斷穿梭于貴州遵義、廣東韶關(guān)、邵陽、衡陽、長沙、雙峰等地,聯(lián)系一萬多人加入湘潭唐氏文化研究會,建立了30多個宗親微信群,接待了近300位唐氏宗親親友,走訪了幾十戶唐姓先輩,慰問遭難的同胞。她的工作如同賽跑,白天參加宗親會,深夜返回,坐在高鐵上仍在思考第二天的工作。她將一天當作幾天來用,爭分奪秒,任勞任怨,自掏腰包二萬多元用于唐氏文化研究會的建立,加上會員們的積極支持,使湘潭唐氏研究會擁有了穩(wěn)定的辦公地點,唐氏義門及祠的重修也有了藍圖,重建工作正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中。她雄心勃勃,學習先輩唐群英,正在全力以赴籌辦一所女子學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有56個民族,文獻中記載的姓氏多達5662個。中華文明是各民族文明與各姓氏文明的匯聚。推動文化交流與教育,傳承中華姓氏家風,正是傳承中華文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祝愿唐江麗傾注心血,心想事成!
2023年4月1日,局黨委書記、局長朱毅強前往唐氏義門、三義井、毛福昌號、思過堂、南樓、北五省會館等地調(diào)研雨湖區(qū)文物保護利用情況。辦公室、文物科、推廣科相關(guān)人員參加了此次調(diào)研。唐江麗會長和高級顧問唐克劍董事長、辦公室黃勇主任及唐果、唐佳林一早在唐氏義門處迎接。
唐江麗表示,作為唐氏家族的一員,深感肩上的責任與使命。她說:“唐群英和唐禮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讓我在追求事業(yè)的同時,也不忘回饋社會、傳承家風。重建唐氏義門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承諾。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唐氏文化,感受到這種家族精神的力量。每一次與宗親的交流,每一次活動的組織,都是在為這份傳承添磚加瓦。未來,我將繼續(xù)努力,不遺余力地推動唐氏文化的發(fā)展,讓我們的家族精神代代相傳。”
唐江麗的努力不僅是對先輩的追隨,更傳達了她對唐氏文化的熱愛與執(zhí)著,激勵著無數(shù)年輕人投身于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wù)的事業(yè)中。正如她所說:“文化的傳承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只有通過共同的努力,才能讓這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在她的帶領(lǐng)下,唐氏文化的重建之路將繼續(xù)延續(xù),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趙愛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