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聞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著名的“翻譯國嘴”。她出生于1943年,十八歲考進北京外國語大學,讀了三年半的書,還未畢業就被周總理相中,在二十二歲時進入外交部工作。
后來,唐聞生在尼克松總統訪華時坐在毛主席的身側進行“同聲傳譯”,因此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
七十年代初期,而立之年的唐聞生,還一度成為了第十屆、第十一屆的中央候補委員,她也是外交部唯一進入中央委員會的女中央委員。
由于其人生經歷的特殊性,很多人都在關注唐聞生進入外交部,尤其是在成為毛主席翻譯后發生的一些趣事。下面,我們就來聊兩件發生在毛主席和唐聞生之間的趣事。
第一件事發生在一九六六年,毛主席再赴武漢時期。當年唐聞生才從北外進入外交部,突然接到命令要她去擔任毛主席的翻譯。
唐聞生因為擔心聽不懂毛主席的湖南話,不愿意去,但是又推脫不掉,最后緊張得暈倒了。這件事情在民間流傳甚廣,但是真相卻不是那么簡單。
因為唐聞生一家三代華僑,她自己從出生即在美國生活了七年,后來回國進入北外附中就讀,一直到大學時期她都是學校的拔尖人才。
所以我們可以說,盡管當時的唐聞生十分年輕,但是也算是一位見過世面的人物。更何況事件發生之前,唐聞生早已經與外交部包括周總理在內的眾多政要見過面,怎么也不至于因為要見毛主席而緊張得暈倒。
現在讓我們回到一九六六年的七月,當時毛主席因故離開了北京,來到了武漢。他先是在長江中暢游,接著又乘船來到武昌,品嘗了當地名菜武昌魚。
到了當年七月九號這一天,剛好郭沫若帶著一個由53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家組成的參觀團也抵達了武漢,想與毛主席見面。
這么大一個外國訪問團來中國,毛主席自然不能不見。但是見面就得聊天,一聊天就必然會遇到語言障礙的問題,于是毛主席就讓外交部門給他安排三名翻譯。
這種場合的翻譯和那種對著文件和書翻查資料的翻譯不一樣,需要的是“同聲傳譯”。即政要和代表們說一段,翻譯們當場就得翻譯出一段。
這對翻譯水平要求特別高,本來輪不到唐聞生這個外交部新手的,但是當時外交部的高級翻譯另有工作安排,他們只找出了兩位合適人選,于是第三位的名額自然落到了唐聞生的頭上。
唐聞生聽領導一說,馬上就緊張起來了。一來她缺乏這種“同聲傳譯”的經驗;二來那個時候正是敏感時期,她特別擔心自己譯錯了一句話帶來嚴重的后果。
于是唐聞生明確告知領導自己無法勝任,但是被駁回了。那個時候正是七月上旬,武漢又是“中國三大火爐”之一,氣候十分炎熱。
室內沒有空調,只有一把老舊的吊扇。唐聞生想到自己才進外交部訓練了幾個月,馬上就要真刀真槍地去搞“同聲傳譯”,緊張得一晚上沒睡好。
于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之后,唐聞生就開始手腳發涼,出門去吃早飯的時候,眼前直接一黑,差點摔倒,但是被身邊工作人員扶住了。
后來,這個由53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家組成的參觀團見到毛主席的時候,毛主席并沒有坐下來和大家談話、合影,自然也就不用翻譯了。
發生在唐聞生和毛主席之間的第二件趣事,就是“毛主席建議唐聞生改名唐聞死”,那是一九七四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物理學家李政道時發生的趣聞。
李政道和楊振寧得了諾貝爾物理獎,所以他們回到中國都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李政道在菊香書屋里面和毛主席聊物理學的時候,建議我們國家重視對青少年進行物理學教育,并提到搞天才少年班。
毛主席表示贊同李政道的提議,但是又說:“你的那個理論沒有講清楚,理論是從哪里來的呢?”于是他舉了一個邏輯學的例子告訴李政道說:“譬如,形式邏輯的大前提是‘凡人都要死’,從古以來老人都死了,這就是個大前提。”
接著,毛主席指了指身邊的唐聞生說:“唐聞生是人,這是一個小前提。這個小前提是包含在大前提里面的。凡人都要死,唐聞生是凡人,所以唐聞生呢,也是要死的。這就是結論,這就是三段論法。”
說到這里,大概覺得這個話題有些沉悶,為了讓談話的氛圍更輕松,毛主席又看著唐聞生對李政道說:“她叫唐聞生,我勸她改個名字叫唐聞死,她說不好聽。”
其實李政道是一個大物理學家,怎么可能不懂邏輯學三段論呢?他只是因為見到毛主席精神太緊張了,所以難免在表達問題時有些失序、含混。
結果毛主席這么一說,李政道的精神當場就放松下來了。毛主席拿唐聞生的名字開了個玩笑,成功化解了李政道的尷尬,誰會料到后來這個笑話也出了名。
關于這則笑話的真實性,其實也一直有人質疑,但更多的人還是愿意相信它的存在。因為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個生性幽默的人,他曾多次采用這樣的方式來化解與陌生人交談時的尷尬氣氛。
比如唐聞生后來就提到過,有一次外交部派了一個新翻譯到中南海工作。毛主席與這位翻譯見面時對方表現得很拘束,于是毛主席就問對方是哪里人。新翻譯回答道:“我是北京人。”
于是毛主席指著桌子上的火柴盒笑瞇瞇地問:“這個叫什么?”新翻譯回答:“取燈兒!”毛主席一拍手掌笑道:“對啦!因為北京的土話叫火柴為‘取燈兒’。”毛主席這么一問,頓時就拉近了他和這位新來翻譯的距離。
后來唐聞生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將近十年,一九七六年以后,唐聞生調到了《中國日報》當副總編,一九八六年調到鐵道部擔任外事局局長。
過幾年唐聞生又去了僑聯,現在她的職務是宋慶齡基金會的副主席。回想起當年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經歷時,她表示真正到了毛主席身邊才知道毛主席對年輕人有多照顧。
毛主席講話有濃重的湖南口音,但是他面對翻譯時講話通常比較慢,基本上是可以聽清楚的。而且就算沒聽清楚,大家也可以直接問他,他會不厭其煩地重復。
到了晚年彌留之際,毛主席講話已吐字不清時,唐聞生只能猜測他講了些什么,由她說出來,再讓毛主席點頭或者是搖頭去確認。實在不行,他就會自己拿筆寫下來,不會讓翻譯們為難。
唐聞生一生中換過很多工作:當外交部翻譯、報社的評論員、圖片編輯;后來又去鐵道部干了十三年;再去僑聯當主席。
唐聞生覺得每一樣工作都非常有趣,因此一直兢兢業業、心無旁騖地工作著,并且樂在其中、甘之如飴。一晃大半輩子過去了,可是唐聞生個人的終身大事也沒有解決。
外人對這件事似乎十分上心,但是她本人卻從未對外發表過任何意見。沒有人知道唐聞生為什么不結婚,但是在如今的中國,她并不是唯一選擇獨身的女性政治家。
曾任副總理的吳儀比唐聞生年長15歲,也是終身未婚。當代女性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成就的高低,早就與婚姻不掛鉤了。
所以對于像唐聞生這樣的人來說,婚姻的問題并不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今唐聞生依舊在僑聯和宋慶齡基金會工作,為推動中外友好交流發光發熱。
唐聞生之所以得名“聞生”,是源于其父——三十年代初即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愛國華僑唐明照。1940年,唐明照與友人共同創辦了《美洲華僑日報》,旨在反映華僑心聲并宣傳抗日思想。
由于長期從事地下活動,隨時都可能面臨生命危險,因此在1943年唐明照回國時,又恰逢女兒出生,他便為她取名為“聞生”,寓意聽聞唐明照平安歸來。
- 參考資料:
- 《走近毛澤東身邊的女翻譯唐聞生》——《文史博覽》,2009.08.05;
- 《唐聞生娓娓話當年》——《同舟共進》,2005.01.10;
- 《毛澤東曾勸唐聞生改名“唐聞死”》——《政府法制》,2010.08.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