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主要為大家“云”關于山西的人文歷史和地理風情。
明代山西大移民早已廣為人知,但人們并不一定知道,在清初至民初不到三百年的時間里,大約有上百萬人口從外地遷入山西。
走西口
有必要提一下,其實在有清一代,山西也有大量人口離開本土,到外地謀生,這就是人們熟知的“走西口”。這一時期到底有多少人走到口外,由于清政府長期實行人口外遷限制政策,導致入籍戶口與實際人口嚴重不符,因而無從準確統計,但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與此同時,又有大量外地人口涌入山西。
清代前期,來自河北、河南、陜西、甘肅、四川、湖北等省份的百姓跋山涉水,在位于山西北部和邊遠山區從事耕種。之所以選擇這些地區,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廣人稀、農業生產力嚴重不足。有資料顯示,他們主要集中在隰州(今隰縣、蒲縣、大寧、永和一帶)、吉州(今吉縣、鄉寧一帶)、岢嵐、臨縣、浮山、岳陽(今古縣一帶)。
而更大規模的外地人口入晉,則是在清光緒初年。
干涸的土地
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年—1878年),山西南部發生了連續四年的大旱,尤其以平陽府(今臨汾市)一帶最為嚴重。史料記載,“吃干泥,拌麥秸,難吃難咽;人吃人,犬吃犬,實實可憐”。整個山西,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大災和此后的瘟疫中喪生或逃亡。晉中、晉南、晉東南,曾經富庶的土地出現了無人耕種、凋敝荒涼的景象。當地官員為迅速恢復生產,發布了允許外省百姓來晉承種荒地的政策。民國《臨汾縣志》中稱,光緒三年大旱后,當地百姓減少了一半以上。河北、山東的百姓陸續來到這里從事農業生產,人口占到了全縣的十分之三。同為臨汾地區的翼城縣,在這次大災中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隨后來到這里的外來人口,占到本地人口的三分之一。有關資料顯示,從清末到民初,長期居留在山西的外省人口應有接近百萬之多。
逃荒難民
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山西,除了從事農業生產,彌補災后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問題外,還對山西的織布、養蠶、制造加工業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民國《浮山縣志》記載,清初以前,當地婦女用棉花紡織粗布,辦法粗笨,技術落后。大災之后,從河北、山東等地遷徙過來的百姓帶來了一種新式的織布機(平機),較當地的舊式機事半功倍,當地婦女逐漸效仿使用。在陵川縣的縣志上也有同樣的記載。民國時期的新絳縣當地人養蠶技術不得法,是從山東來的百姓帶來了精湛的養蠶技術。此外,落戶聞喜縣的河南人為當地帶去了更先進的冶煉、木工手藝,落戶芮城縣的外鄉人為當地帶去了更精湛的陶器燒制和鐵器鍛造技術。
逃荒的難民
當然,大量的外來人口也給當地的社會秩序帶來了不穩定因素。比如偷種偷食鴉片、劫案時有出現等等。安澤縣的相關史料上記載,清光緒三年前,無所謂“搶劫者”,有之,自大?(不祥之氣,指災難)后始。直隸、山東客民日多,良莠不齊,遂出劫案。
這里是“”,感謝您的閱讀!
(參考資料:《山西文明史》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