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古時期的海戰直至公元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的海軍戰術一直未變。世界上第一次有記載的海戰是公元前1210年的“塞浦路斯戰役”,也就是說近3000年來,海戰的打法,基本上都是一個模式。正如富勒和麥克尼爾等現代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地中海海戰,或者說歐洲的海戰,所使用的一成不變的戰術就是撞擊和強行登船。
那個時期所有的軍艦在艦首都裝有一根又長又粗的圓木,頂端是青銅包裹的撞角。古代的海戰就如同現在游樂場的碰碰車一樣,相互撞擊,看看誰能先把對方的船撞沉。或者是在兩軍艦靠近之后,用繩索攀爬到底間上去進行肉搏戰。
英國是最早認識到火炮的應用可能導致海軍戰術發生革命性變革,并很快采取措施適應這種變化的國家。
一開始往船上裝的炮是位于船頭和船尾,其目的是為了射殺登船的敵兵。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父親亨利八世在位時帶來了第二個轉變期,他開始在船只上安裝前膛式重型毀船火炮。因為這種兵器是太重了,它必須裝在上層甲板上,必須在船只兩側開辟炮孔。
約從1501年開始,船的兩側出現了舷窗,使得火炮可以裝置在艦體內部,而不再是安放在甲板上。在不使用火炮的時候,舷窗蓋用來防止海水涌入。這樣,就可以在不損害穩定性的情況下,增強艦船的武備。四輪炮架出現在稍晚時候,它試圖解決海上射擊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如何用人力移動,并通過艦上狹小的舷窗射擊。四輪炮架有四個小型的實心木制車輪,使火炮得以方便地移動和射擊,然后回到里面重新裝置彈藥。以上的幾項新技術宣告了從此舷炮設計系統的誕生。
此后,英國人越來越重視設計和建造裝備遠程火炮的軍艦。這表明在他們的戰術思想中,撞擊和登船戰術已經漸漸退居次要地位。結果,英國風帆軍艦艏艉的船樓越來越小(來增大火炮甲板),船頭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炮的數量則穩步增長。英國海軍的大帆船上,通常裝載3至4門重炮,每個側舷還裝載有20門火炮。因而英國戰艦進行一次舷側炮齊射發射出的炮彈重量遠遠超過西班牙和葡萄牙戰艦,其火力比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戰艦猛烈的多。
與此相反,西班牙卻被他們在與奧斯曼帝國的勒班陀海戰中的輝煌勝利所迷惑,沒有看到這場海戰背后所孕育的海戰戰術變革。他們仍迷戀于艦隊進入戰斗時蜂擁而上,強行登船的傳統戰術,而忽視遠程炮戰。因此,在西班牙人的艦船上,中近程火炮占大多數。西班牙人使用火炮的方法,是通過中近距離的炮擊,使敵船喪失戰斗力,為士兵強行登船創造有利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火炮在西班牙海軍中仍然居于次要的輔助地位。
這種作戰思想也影響了西班牙軍艦的構造。盡管在勒班陀海戰中,西班牙艦隊司令約翰為了充分發揮火力,下令拆除了漿帆軍艦的金屬撞角,但這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措施。16世紀末,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軍艦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撞角。西班牙軍艦僅僅降低了艏樓的高度,而艉樓沒有任何變化,這是西班牙軍艦的重心高于英國軍艦,在大洋中航行的穩定性也就更差。
由于對火炮的不同的戰術使用,英國造的戰船就是后來正規軍艦的雛形。除了一些細節的不同之外,英國戰艦要比西班牙戰艦低很多。火炮對于海軍戰術的影響,要比對于海軍造船術的影響更大。在傳統的海戰中,就像陸戰一樣,戰斗就是突擊或沖鋒。但是英國的重型毀船炮都是裝在兩舷上,當他們接近敵人時,一定要調動位置,使其側面對著敵船——對于以往的戰船而言,這是一種自殺的行為。所以在攻擊時,其位置是原有前進路線成直角的,為了使這種調動有秩序,并集中打擊力量以對付敵人,所以在接近敵人時,應采取縱隊的陣容。
這個徹底的改變,在當時尚未為人所認清。艦隊進入戰斗時還是蜂擁而上,其主要目的還是要攀登敵艦,可是在英吉利海峽中與西班牙無極艦隊一經交手,縱隊戰術即開始形成了。這個理由可以以雙方艦隊在軍備方面的差異上獲得解釋。
英國人所有的長程火炮,要比西班牙人所有者多了兩倍,反之,在重炮彈中程火炮方面,則西班牙人也比英國人多了兩倍。這種在射程和彈重上的差異,可以說明,雙方在戰術思想上之不同。英國人集中全力在長程戰斗方面,而西班牙人則注重中程和短程戰斗。西班牙的戰術目標為先使敵船喪失戰斗能力,然后再攀登它。英國人的目標卻是在遠距離擊沉敵船,或者迫使它易幟投降。
雖然英國人的火炮具有較大的射程,但是在長射程中,其威力卻并不足以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樣重要的是,這種火力并不準確,在遠距離時能擊中目標的彈丸并不多。火力的不準確使海戰也和陸戰一樣,變成了繼斗不休的狀態,直到有來福線的槍炮發明了,這種情形才有所改變。所以在理論上,西班牙人寧愿依賴接近射程的打擊力量,這樣可以較易命中。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非常清楚雙方在戰術上的這種差別。在無敵艦隊起航之前,他曾經指示艦隊司令西多尼亞公爵:“你應特別注意敵人的目的是想作遠距離的戰斗,因為火炮的射程較大;反之,我們的目的卻是要接近敵船,勾住他們并登船做肉搏戰。”
英國軍艦上的火炮射程較遠,雖然其威力和準確性較差,但足以使英國人拒絕接近的戰術奏效——西班牙人根本無法靠近,其重炮基本上打不到英國的戰船,更不用說攀登它們了。所以,在一個星期(7月21日到7月28日)的戰斗以后,盡管西班牙方面已經用去了十萬發以上的炮彈,可是英國方面并無一艘船只受到重傷,陣亡的人員也只有位船長和二十幾名海員。相反,西班牙方面僅在格南費里尼戰中就被擊沉兩艘軍艦,戰死六百人,傷八百人。
可是,雙方最大的區別,也是最大的優勢,卻是西班牙人仍繼續使用傳統的,舊的作戰隊形,船只分成集團以橫隊迎敵;可是英國的艦隊司令卻介紹了一種新的戰術,大致以縱隊的形式接敵,這也是海戰革命的先聲。
在這場海戰中,西班牙艦隊按照慣例,分為三個分艦隊,全部列成橫陣。而英國艦隊的戰斗序列則較為混亂,因為在伊麗莎白時代,英國海軍從來沒有頒布過任何關于戰斗的訓令,而且英國艦隊由于倉促開出海峽迎戰,甚至還來不及編組成分艦隊,各艦只能“跟著前面的軍艦走”。其結果就是英國艦隊排成了一條長長的單列縱隊——正好是最有利于發揮其舷側火力的隊形。
而排成橫隊的西班牙艦隊都是艦艏向敵,根本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舷側火力還擊,更不用說集中整個艦隊的火炮了。英軍的猛烈炮火令西班牙人感到震驚。當時的一些親歷者認為,西班牙人進行一輪炮轟的時間內,英國人的火炮能夠發射4—5次,而參加過勒班陀海戰的西班牙老兵們則認為,英國艦隊的炮火要比土耳其艦隊猛烈20倍。英國艦隊的長身管炮命中率和威力都還不足以給敵人造成重大傷害,但卻是西班牙中間根本無法靠近敵艦進行傳統的撞擊和登船戰術,只能被動挨打。
1588年的英西海戰結束了海上肉搏戰的時代,開始了遠距離火炮交戰的時代。此后,艦船上普遍安裝火炮。在這次海戰中,為了加強海上通信和指揮,英國海軍發明了一些基本的旗語。此后旗語內容不斷豐富,加強了指揮官控制整個艦隊的能力。過去海上單艦混戰的狀況逐步讓位給艦隊協調一致的行動,戰列線戰術開始成為海戰中占主導地位的戰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