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給東吳找一個失去問鼎天下機會的轉折點,那一定是合肥之戰張八百大破孫十萬。
蜀漢是進取型政權,盡管它在三國中實力最弱,但蜀漢一直保持進攻姿態,217年劉備主動進攻曹操占據的漢中,兩年多的戰爭中,劉備還贏了。
219年,劉備命令劉封、孟達攻打曹魏的上庸三郡,再次贏了。同年,劉備命令關羽北伐,先贏后輸,關羽打出了一個威震華夏的小高潮,然后孫權背盟偷襲,奪取了蜀漢的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荊州被奪,關羽被殺,讓蜀漢政權徹底地失去了問鼎天下的實力與可能,隆中對戰略變得支離破碎,盡管實力被削弱,但依然沒能阻擋劉備主動進攻。
以弱擊強,整個三國之中,除了蜀漢政權之外,還有誰?
蜀漢是進取精神最強的政權
劉備在夷陵之戰的失敗,讓蜀漢的主動進攻暫時告一段落,但依然未能阻止蜀漢政權繼續主動進攻,幾年后,諸葛亮修好內政,訓練出一支足夠北伐的大軍,依然主動攻打曹魏。
蜀漢盡管實力弱小,人少地稀,從來不妨礙蜀漢主動進攻,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種精神在前期的東吳政權身上還能看到,但在合肥之戰后,這種精神越來越弱,直到消失。
孫權剛接手江東政權時只有19歲,年少但不輕狂,有野心但并不表露,孫權的野心其實是魯肅撐大的,當年29歲的魯肅告訴19歲的孫權:
漢室不可能復興,曹操一下子除不掉,我們應該立足江東,全據長江以南,然后稱帝再奪取天下。
魯肅的話給了孫權一個理想,幾十年之后,當孫權稱帝時,還會想起魯肅,孫權把魯肅比作鄧禹,還說光武帝最初沒有帝王志向,是鄧禹勸說他光復漢朝,既然魯肅是鄧禹,那孫權不就是把自己當成光武帝了,孫權承認自己的帝王志向是魯肅說動的。
魯肅給孫權定戰略
既然是帝王志向,那就是要統一天下的,在赤壁之戰前,孫權進取精神相當強烈,消滅叛亂的廬江太守李術,平定孫氏宗親的叛亂,消滅山越六千,收編一萬,廣招人才,三征黃祖,并且斬殺黃祖,吞并了劉表二分之一的江夏郡。
赤壁之戰時,孫權手下一片投降之聲,包括張昭這樣的股肱之臣,但是孫權不愿意投降,在魯肅與周瑜的支持,孫權誓死抵抗曹操,周瑜在赤壁及南郡擊敗曹操,孫權也沒閑頭,親率軍隊攻打合肥,張昭則率領一支軍隊攻打當涂,但無功而返,這是孫權第一次親征合肥。
213年,曹操攻打濡須塢,孫權擊退曹操。
214年,孫權率征皖城,俘虜曹操的廬江太守朱光及數萬人,控制了江淮南部,把勢力擴張到長江以北。
215年,孫權與劉備湘水劃界之后,趁曹操遠征漢中之際,親率10萬大軍圍攻合肥,本以為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爭,結果孫權被張遼打出一生的陰影來。
這一次合肥之戰是孫權第二次親自攻打合肥,第一次是赤壁之戰期間,無功而返,這一次孫權集結了10萬大軍,而合肥守軍只有7000人,10萬對7000,這是一邊倒的優勢在手。
早年的孫權積極進取
為了占據主動,張遼不等孫權主動進攻,集結了800死士,先大吃一頓,犒賞士兵,第二天天亮時,張遼帶了800人突襲孫權中軍大營,張遼勢不可擋,斬殺吳軍數十人,吳將2人,并且呼喊著孫權的名字,直沖孫權中軍大旗。
這是孫權第一次面對敵軍如此近的沖擊,盡管吳軍有10萬人,張遼只有800人,但魏軍士氣高漲,吳軍反而心理怯戰,還要靠斬殺士兵才能阻止士兵潰敗。
孫權見張遼如此英勇,也只能一邊自守,一邊調兵遣將圍攻張遼,張遼兩進兩出,始終無法攻到孫權面前,即使如此,這一戰也把孫權嚇得了膽。
孫權在撤軍的時候,不知道哪根神經錯了,他居然在后面才撤退,張遼再次率軍殺過來,幸虧呂蒙、甘寧、凌統等人拼命抵抗,才驚險逃脫,孫權差一點就交待在張遼手中。
《魏略》: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張遼被孫權所包圍,張遼奮力突圍,又為了救士兵沖入重圍,又重新殺出重圍,孫權因此退走,張遼這一戰威震江東,有一個典故叫:張遼止啼。
江東地區如果有小孩子不肯睡覺哭鬧的,他的父母就說張遼來了,小孩子馬上不哭了,仿佛張遼是兇神惡煞一樣。
這一戰楞是把孫權打得沒脾氣,甚至直接失掉了統一天下的理想。
合肥一戰,張遼把孫權打出心理陰影來
此戰之后,孫權開始尋找割據一方,自立為帝,但在稱帝前,孫權還需要安全感,他最大的安全感就是全據荊州,保全長江天險,才能永保江東安全。
孫權在217年與曹操聯姻,雙方議和。
219年,關羽北伐襄樊,孫權暗通曹操,與曹操達到協議,由孫權攻打并吞并荊州,曹操則驅逐關羽,孫權奪取了劉備的荊州三郡。
夷陵之戰中,孫權臣服于曹丕,與魏議和,全力對抗蜀漢,陸遜擊敗了劉備,孫權迅速變臉,與曹丕翻臉,不愿意派兒子當人質,曹丕感到被孫權戲耍,于是三征孫權,由于長江天險的存在,無功而返。
曹丕去世后,孫權北攻江夏,無功而返。
228年,孫權發動石亭之戰,大敗曹休,曹休由于羞愧難當,不久就病死。
直到229年,孫權才徹底有了安全感,蜀漢那邊諸葛亮執政,忙于北伐,曹魏那邊在石亭之戰中吃了大虧,又由于諸葛亮北伐拖住了曹魏的部分精力,讓孫權顯得很放松,很安全,于是在這一年,孫權稱帝。
孫權稱帝
孫權稱帝時,又想起魯肅來,還說魯肅早就預測到這一天。
但這個時候孫權稱帝與當初懷揣統一天下理想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此時的孫權只想割據一方,全無統一天下之志。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華夏頭一次出現三國鼎立的情況。
孫權在稱帝之后、去世之前雖然也有3次北攻合肥,基本上是無功而返,或者是一筆帶過。
《三國志 滿寵傳》:寵以為“今賊大舉而還,非本意也,此必欲偽退以罷吾兵,而倒還乘虛,掩不備也”。表不罷兵。后十余日,權果更來,到合肥城,不克而還。
第三次是在公元230年,滿寵守合肥,孫權率軍攻打,沒有攻下就退走了。
《三國志 吳主傳》:是歲,權向合肥新城,遣將軍全琮征六安,皆不克還。
第四次是在公元233年,孫權率軍攻打合肥新城,并派遣將軍全琮攻打六安,都沒有攻克。
《三國志 吳主傳》: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是時蜀相諸葛亮出武功,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而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自率水軍東征,未至壽春。權退還,孫韶亦罷。
第五次是在公元234年,孫權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當時正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武功,孫權認為魏明帝不能遠出,結果魏明帝派兵支援司馬懿,自己親率大軍準備東征孫權,還沒到,孫權就退走了,再次無功而返。
后期的孫權并無統一天下之志
合肥是孫權北伐的戰略要地,孫權的軍隊水軍最為強大,離開水幾乎就喪失戰斗力,石亭之戰時,東吳本有機會擴大戰果,但陸遜等人不愿意擴大戰事,因此早早收場。
不僅孫權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江東那幫將領同樣沒有,包括陸遜在內,都是只想割據一方,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跟諸葛亮的北伐完全是兩樣的,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很容易理解,北伐需要江東豪強出錢、出人、出力,能夠得到的收益卻小得可憐,當然不愿意了,這一點跟蜀漢的益州本土豪強是一樣的,不同的,諸葛亮有進取精神,但孫權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