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乾波
出品 |波哥看樓市
10萬億的背后,到底隱藏了什么密碼?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房地產市場基本情況顯示:
2024年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9738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4.1%;
新建商品房銷售額96750億元,下降17.1%,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17.6%。
而,202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1173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8.2%;商品房銷售額116622億元,下降6.5%,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6.0%。
簡析:
據波哥看樓市觀察,在銷售方面的兩大指標上——銷售面積和銷售額,2024年首次雙雙跌破10萬億的規模,跟以往高峰數據18萬億比較起來,基本相當于腰斬了,只能用一個字形容:
慘!
較之于2023年,2024年的數據似乎更加不太好看。
2023年,兩大指標尚在10萬億以上,而2024,雙雙跌破,并且下降幅度也在拉寬,整體均價從1.04萬元下降到9935元沒平米,下降幅度4.5%。
同時,在庫存指標上,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20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72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9.0%,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22.2%。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5327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10.6%,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16.2%。
因此,整體上看,2024年的樓市,或許是歷史以來最難的一年了,在去化和積壓方面,寒氣逼人。
上述數據的反差確實很大,而在過去的2024年,在救市方面又是最忙的一年,可能也是歷年以來政策最頻繁出臺的一年,然而,現實的最終答卷不盡人意,讓人揪心。
這說明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此類問題,可能會縈繞在每一個業內人士的心中。
具體的原因很復雜也比較簡單,無外乎大趨勢的劇烈變化、內外相關動能受阻或趨弱等,是一個綜合性疊加后的結果。
對此,各界亦有各自不同角度的分析,在此,就不去梳理和介紹了。
就近幾年的連續變化而言,大家基本都有了一個共識:
中國樓市,正在加速更迭,產業和市場價值也正得以不斷回歸,舊時代快速過去,一個新的周期正在洶涌而至。
所以,即使我們不斷推出各類刺激政策等,在宏觀性和國際性大趨勢之下,并未達到預期目標,有其必然。
客觀數據能夠說明一切,下面僅以銷售數據為例:
2021年,18.19萬億(歷年來的頂峰數據)
2022年,13.33萬億
2023年,11.66萬億
2024年,9.675萬億
短短4年間,逐步下行,到2024年,直接擊穿了10萬億。
這,難道還不能充分反映出大時代的巨大變化嗎?
綜上所述,波哥看樓市認為:
2024年,正式結束了一個舊時代,也將逐步開啟一個新時代。
樓市高速發展的周期,基本不可能再出現了。
房屋存量眾多、進入存量改造周期、經濟發展動能快速轉換等,都昭示出國內樓市要快速拉回到合理的價值線上了,完全進入到以銷定產的新階段,一旦賣不出去或去化效率不高,就會快速成為庫存和掣肘,對產業鏈內外就是一次嚴重的內傷。
以前,大家都不覺得,沒這么深的感受,然而,幾年時間的快速流逝,已經教育了所有人。
比如,很多人把2015—17年那輪棚改的思路,套用到新一輪城中村改造上來,而最后,都比較打臉,而完全看不到過去的那種如火如荼的氣象,也紛紛淪為了一個笑話。
只用某些技術層面的手段,來簡單看待新趨勢新時代的變化,其結果自然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片段可以重復、條件快速改變,即使核心心法一樣,其結果也將迥然不同,不然就不會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明顯分別了。
熬成一鍋粥,簡單至極,不是嗎?
最后,一個重要問題是:
為什么,國家要盡快揮別房地產的牽引,和有效轉換到新質生產力上面來?
想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可以深刻理解到其中的重大調整和變化。
首先,這是社會生產力不斷進化下的自然選擇,眾所周知,科技才是永恒的第一生產力,樓市和房地產雖然有眾多的價值,但是它永遠替代不了科技的價值。
這點毋庸置疑。
再者,咱們來反向思考一下,近百年來,為何房地產領域的科技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和進步,即使是BIM等手段,實際上都未能導致該行業的巨大變革,只能算是一個局部的優化和提升手段罷了。
此外,退一步看,假設房地產領域在某些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倍提高了房地產領域的效率,可最終面臨一個本底上的核心制約——空間有限、人口在衰減,也即提高效率對局部企業或個體而言有一定價值,但對整個行業和產業而言,效率再高也無甚太多價值,因為地球只有一個,最后,只能像馬斯克一樣,到火星上去自嗨了。
也即,房地產的科技進步,有價值,但無有效空間可發揮,因而倒逼科技的低迷不振。
簡而言之,即為:
有土地、建房子、自住和賣與租,三板斧搞完了,在這三者之中,土地及何人來使用購買與有多少人來使用等,于此三者之中,前后一卡,第二環節“建房子”,很快就會成為一個雞肋。
沒有土地,建不了;
沒人買單,無價值。
這跟其他科技類產業沒法相比,因此,所謂的科技,在房地產領域不怎么重要,就自然沒什么進步了。
而且,房地產還是一個資金和人力密集型行業,在單位效率和價值創造上,一旦缺乏想象空間和足夠的價值尺度等,其跌落和趨弱,將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據今天的統計局數據:
“2024年,我國房地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3%,比2023年下降0.5個百分點。
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31.8%,比2022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9.9%,比2022年提高0.5個百分點。”
端倪已現,無需多言。
雖然,去年為了救市,個別官媒還在強調房地產支柱地位及其價值,但整體上觀察,房地產的價值,在國家的總體規劃和布局里面,其價值已經在不斷減弱和讓位了。
其中,人們常說的一個觀點——“要擺脫土地財政模式”,就是一個明證。
今天,本來開始打算簡單說一下就行了,可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又相應展開了一下,篇幅又增長了一點。
其他的就不多扯了,就此打住。
最后,稍微總結一下:
中國樓市,2024年兩大銷售指標雙雙跌破10萬億,充分預示著中國房地產產業迎來了歷史性的大轉變。
過往的成功和高速奔騰,是趨勢和時代之力在加持;
當下的低迷和模式重構,是新趨勢和時代的大選擇。
沒有好壞和對錯,一時一境一選擇,而已。
另外,伴隨老齡化和少子化趨勢的走強,大家都可以判斷出,未來,中國樓市的銷售規模或許還會延續下跌的節奏。
天地嬗變,趨勢輪動,規模反轉,數據跌落,預期止穩等,皆為產業價值有效回歸的現實表現,無喜無悲即可。
10萬億,不僅是國內樓市的一個分水嶺,也是一個舊新時代的分割線。
本文為「波哥看樓市」(ID:bgkls2023)原創文章,其版權歸我方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的敬請點贊和轉發為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