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數萬大軍被困大渡河,前有滔滔翻滾的洪水,后有洶洶追來的清軍,左有不斷攻擊的地方武裝,山上有埋伏的滾木擂石,最終陷入絕境,突圍無望,一時英雄末路,以致全軍覆沒,兵敗被俘的石達開慘遭凌遲之刑,在去蜀路上的大渡河畔寫下一段千古悲歌。
而在72年后的1935年5月,數萬紅軍隊伍進行長征,在同樣的時間點,也來到大渡河的南岸,處境和當年的石達開十分相似,而且老蔣還叫囂要讓紅軍做“石達開第二”的美夢,結果,英雄的紅軍奇跡般地一舉占安順場渡口,飛奪瀘定橋,成功擺脫追兵,從此走上了一個又一個更大勝利。
相同的境遇,截然不同的命運。總結來說,紅軍最后能突破大渡河這一天險,除了軍事指揮上更勝石達開一籌之外,更重要的是軍民聯合的力量。這一點,還有一次同樣的戰斗更能說明問題,那便是攻打江西贛南的會昌縣城一戰,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時,紅軍勝利攻克會昌縣城,湊巧的是,73年前的1858年,石達開號稱數萬大軍攻打會昌縣城,卻一敗涂地,最后撤圍而去。那么,是役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在此做個詳盡的分析。
1857年5月,自認為功勞大、威望高、能力強的翼王石達開,走出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城,來到安徽無為州,隨后發布告示:“為此行諄諭,遍告眾軍民;依然守本分,照舊建功名。或追隨本主將,亦足標元勛,一統太平日,各邀天恩榮。”他認為可以打開一片新天地,一統天下。自此,開始了他的單干之旅。
其時,翼王麾下精兵10余萬,良將眾多,如李秀成兵敗被俘后在《自述書》中如是說:“帶走合朝文武,精兵良卒”,接著,石達開向浙江進軍,據史料記載,由于此地是最富庶之地,他去浙江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裹挾民眾,積蓄物資,以圖長久。然而,由于屬于流動作戰,沒有固定基地與充足給養之情況下,被人打敗,只好又轉入福建,但還是不能打開局面,只好返回江西,以圖贛南。
進入贛南后,石達開雖然暫時擺脫了清軍重兵的追擊,但此時江西撫州,建陽等地已被湘軍控制,加上瘟疫橫行,北進收復江西失地很不現實。在形勢的逼迫下,石達開選擇了清軍力量相對薄弱的粵,桂地區作為下一步行動的戰略目標。于是,在主要部隊都轉入贛南后,太平軍開始有步驟地向粵,桂地區挺進。此時,軍隊需要補給,必須要拿下縣城,因為許多有錢的主都藏匿進了這里。他的目的是進攻贛州府的會昌縣城。
會昌,地處贛南,從北而來的綿江和從南而來的湘江于城東匯流成貢水,蜿蜒繞城北、城西而下千里贛江,三面環水,河面寬廣,水流湍急,另一面有天然屏障的會昌山,加之城墻高大、厚實、堅固。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銅贛州,鐵會昌”之稱,一進入戰時狀態,有一定的兵力和充足的供給,便可以以逸待勞,以一敵百,對縣城進行固守。
石達開大軍來到贛南一帶,因這些地方土地貧瘠,又逢災荒,糧草供應困難,士兵又水土不服,以曾國藩的話來說,是“賊之死于無食,死于地氣者,動以千計,沿途狼藉”,無法建立根據地。特別是贛南各縣的土豪官紳以及一些有錢的人,都帶著財富和眾多物資躲避于會昌縣城,要是不拿下縣城,軍隊如何補給,因此,石達開大軍進軍會昌,開始攻城戰斗。
史料記載,石達開大軍進軍會昌時,“圍城三匝,人多如蟻,漫山遍野”,火速告急求援。太平軍先以地雷轟城墻,后又被清軍搶筑城缺,堵住進攻,后又用“滾地雷”的方式,仍被清軍大炮擊退,正在此時,有一支援軍到來,從外面對太平軍進行反包圍,城里又沖出一支部隊進行里應外合,內外夾擊,打得十分艱難,特別是到了晚上的時候,守會昌城的清軍判斷太平軍已是疲憊不堪,當夜偷襲太平軍營寨,縱火焚燒,太平軍倉促迎戰,傷亡巨大,此時,清軍援軍已趕到,太平軍于是不再戀戰,最后石達開只得下令撤圍。
正是石達開考慮到如此多大軍,攻打一個小小的縣城都如此不易,就認為江西并非久留之地,無法建立根據地,更不是建立基業的地方,因此,在距離會昌不遠的南安(今大余)召開會議,認為一是要效仿劉備,建立川蜀根據地;二是從經濟(鹽糧餉)上扼住了清朝的命脈,特別是給兩湖地區清軍的食鹽與籌餉造成致命打擊;三是既可與江南太平軍沿千里長江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又可在適當時機借助直隸幾十萬捻軍的協助直搗京畿;四是這一時期四川兵力空虛,而且云貴川陜等地起義力量空前壯大,因此入川成功并與這些力量聯合建立起穩固西南根據地的機會很大。
石達開在贛南作出進軍四川的戰略部署,史稱“南安決策”,并開始付諸行動,在這謀蜀戰略的決策上,石達開根據遠征作戰的需要,對所部的編制及官制進行了一些調整,把全軍分為五個旗,各軍編制方式不變,另新增宰輔,軍略等職擔任各軍的高級統領。自南安決策之后,石達開的遠征軍就一直為了進取四川而進行著百折不撓的努力,可惜在半路上的大渡河,他的一攬子計劃 隨著大渡河兵敗,全部付之東流。
石達開攻打會昌縣城失敗73年1931年秋,當時紅軍已經先后粉碎國民黨軍的三次大規模圍剿,并乘勝進擊,使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和閩西革命根據地連為一體,從而初步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然而,此時的會昌縣,卻仍然控制在白色勢力手中。會昌城內盤踞了數千反動軍隊和一大批贛南各縣及本縣官紳土豪數千人,會昌成為當時中央蘇區內部一個最大的“釘子”。
這些土豪劣紳之所以盤踞于會昌縣城,他們就是認定這里紅軍難以攻克。當時,紅軍高層領導人決定派出一個師的兵力攻打會昌。攻城紅軍接到命令后,迅速進入會昌縣境內,先在西北部發動群眾,建立區、鄉蘇維埃政權。隨后,攻占會昌縣城的東、西、南面廣大農村。控制了城外冠頂腦及嵐山嶺(會昌山)等高地,對縣城形成包圍圈。此時,處于紅軍包圍之中的城里敵人,一方面憑鐵城之險,一方面向敵上級守軍請求空中支援,妄圖負隅頑抗。
一開始,紅軍派出素來以打硬仗聞名的紅九團攻打會昌城,強攻了二十幾天,未能攻克,且在城下受挫,傷亡嚴重。此時,決定采用坑道爆破方法,即挖地道抵進城根,而后炸毀城墻再突破城。
當時,紅軍既無重炮,也無飛機,想摧垮這個龐然大物,只能采用坑道爆破的方式。調來工兵連,擔負起6條坑道的掘進任務。會昌的地勢,決定了坑道位置只能布在敵人重點防御的城南,每條坑道距城的距離約150米。由于從未有過挖坑的經驗,紅軍一開始執行此次任務時,還有些發懵。好在工兵連的戰士多是礦工出身,他們按照挖煤洞的方式,逐步進行土工作業。
一開始,土層很松,進展也快,2天時間便掘進了10多米。積土一天天增多,戰士們也越發有信心。越往深挖,洞內的空氣越稀薄。于是,戰士們不得不將1米見方的坑道,增至1.7米高,1.2米寬。由于缺乏經驗,大量的渣土毫不隱蔽地堆在田中,導致敵人犯疑。他們不斷地朝土堆射擊,還用飛機在稻田上空偵察。慌亂的敵軍,在城頭高喊:“紅軍們,別挖洞子了,咱都知道了!”
為了加強隱蔽,紅軍戰士把每天作業所挖的泥土,暫時存放在工事里,晚上再秘密疏散開去。這樣,掘進速度加快了。敵守軍幾天不見我軍出土,就在城墻上擺滿水缸,以觀缸中水波來斷定地下動靜;再放置缸口朝下的水缸,缸底穿個孔,以聽地下聲響,探明紅軍是否在挖地道。這一招果然管用,紅軍有幾處坑道被發現后遭到破壞。
工兵連召開會議,決定將全部渣土用于加固加高交通壕。白天,渣土暫存于工事,晚上再處理掉。然而,狡猾的敵人卻千方百計地想破掉紅軍的坑道。他們在城上擺了不少小缸,有的口朝上,裝了水,城下一有動靜就能看到水波。有的口朝下,缸底有窟窿,專門聽聲響。一旦探清位置,敵軍便調來火炮轟擊。或者挖掘反坑道,試圖在地下攔截。
坑道越往前,被敵軍察覺的概率就越大。戰士們雖改進了許多辦法(比如用三齒耙挖土),卻仍然無法做到毫無響聲。敵人意識到紅軍的坑道戰術后,開始不斷用火炮轟擊。同時還派來飛機助戰,時不時地掃射、轟炸。正南方向的兩條坑道,在挖到距城墻僅10米左右時,一條被敵炮轟塌,另一條則被反坑道作業所破壞。
戰士們心急如焚,指揮員更是坐立不安。大家再次召開會議,決定采用“分心戰術”來對付敵人:從百姓那里找來不少鑼鼓,同時讓步兵在城四周挖了不少壇子式的隱蔽坑,讓步兵分成無數小組,蹲在坑里又敲又打,聲音大得沒邊不說,還真就把工兵在地下挖土的聲響給蓋沒了。
為了瓦解敵人,戰士們還采用布疑陣的方法,四處插上小紅旗,上書“紅軍優待俘虜”“切莫給蔣軍賣命”等標語。一時之間,會昌城外如過年一般熱鬧,敲鑼打鼓,遍地紅旗。內外、地下都是“咚咚咚”的聲響。借此架勢,紅軍還擺出一副攻城姿態。不知所措的敵人派飛機前來偵查,也被負責警衛的戰士用機槍打跑。
晚上,敵人偷偷出來拔旗,結果一拔就中了雷。嚇破膽的敵人晚上連覺都不敢睡,在城上點好燈籠,哭喪式地喊:“莫睡了莫睡了!紅軍要來攻城了!”經過工兵連的奮戰,坑道終于挖好。當戰士們將裝滿炸藥的棺材放入藥室時,每個人的心里都十分激動。點火后,隨著一聲巨大的轟鳴聲,會昌西南城墻被炸開一道大缺口。在嘹亮的沖鋒號中,戰士們如潮水般涌入縣城,與靖衛團發生激烈巷戰。幾個小時后,戰斗結束,會昌圍攻戰終于取得了勝利。
石達開幾萬人的部隊攻不下的一個小縣城,我英雄的紅軍幾千人的隊伍順利攻堅拿下,指戰員們說,這次勝利,主要是有當地百姓的幫助,也正是軍民漁水情的真實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