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貿易戰愈演愈烈的當下,許多消費者都會懷揣愛國主義情懷選擇國貨,本著“中國人不騙中國人”的思想,無條件支持本土企業發展。
但很多人都沒意識到,有些產品只是我們一廂情愿的加上了“國貨濾鏡”,這些外來貨和國產沒有半點關系,至今都在賺著我們的錢。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一款產品,作為外來品不僅在我國被譽為“國民品牌”,“潛伏”了足足34年,還靠著2500多億的年營收登上了“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被推上了億萬中國人的餐桌!
這個品牌究竟是什么呢?又為何深得中國人的喜愛?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亞洲糖王”進軍中國市場
相信在種類繁多的食用油品牌中,金龍魚可謂是家喻戶曉,這個品牌曾開創了“1:1:1”食用植物調和油的先河,在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中,金龍魚迅速成為了中國食用油的領導品牌。
在超市的糧油區,也總能看到金龍魚的產品“獨霸一方”,不論是食用油還是調味品、米、面,都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而之所以很多人“盲選”金龍魚,除了其本身帶來的品牌效應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本著“支持國貨”的心理,畢竟“金龍”兩個字很符合中國的神話傳說,在耳熟能詳的廣告中,也頗具中國“順口溜”的特色。
但殊不知,金龍魚其實指的是硬仆骨舌魚,雖然我國也有,但其原產地卻是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我國在2000年以后才逐漸引進這種魚。
金龍魚
至于金龍魚背后的創始人郭鶴年,也是一個馬來西亞籍的商人,而金龍魚則是他在新加坡成立的一個食用油品牌。
郭鶴年
為什么一個新加坡的“舶來品”,會在中國混得風生水起呢?
百度百科:金龍魚
1923年,郭鶴年出生在馬來西亞的一個華商家庭中,他的父親是福建人,在16歲時就闖蕩南洋經商,在馬來西亞積累了不少的財富,父親先后生下了六個男孩,而郭鶴年排名最小。
郭鶴年受父親的影響,頗具商業頭腦,在26歲就在馬來西亞成立了屬于自己的糖廠,幾乎滿足了當時亞洲八成以上的食糖需求,讓他一度被譽為“亞洲糖王”。
郭鶴年
之后的郭鶴年又將產業鏈延長到房地產、酒店等行業,屢屢獲得成功,然而因為侄子的一句話,讓他開始把目光轉向我國的糧油行業。
在1973年,郭鶴年的侄子郭孔豐敏銳的意識到,大豆壓榨業務帶來的利潤非常高,所以郭氏兄弟就聯手成立了一家大豆壓榨廠,并且在馬來西亞注冊了“金龍魚”商標,開始少批量的生產金龍魚食用油。
然而在郭孔豐在1988年無意間來到中國后,就仿佛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回家就兩眼放光的向郭鶴年說中國建廠賣油的生意潛力無限,郭鶴年聽完侄子的話與其一拍即合。
只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公民還都拿著油壺上街打油,而糧油店售賣的散裝油全部都是二級油,這種油在口感、色澤上都遜色許多,而且對身體還會產生健康隱患,叔侄兩人頓時看準了中國食用油的藍海。
再加上當時我國改革開放正在深入,剛剛結束長達30年的糧油統銷政策,正巧在外努力的尋求外資,可以說兩方的合作是水到渠成。
在1991年,中國第一瓶小包裝的金龍魚食用油上市,讓用慣散裝油的居民頓時感到非常新奇,在國內掀起了一場“食用油”革命,迅速占領了我國市場。
當初金龍魚食用油為了打響中國市場,還深入了解了中國人做飯用油的習慣和飲食口味,推出了能滿足各種地域需求的精榨食用油種類,在廣告、包裝上也是下足了功夫,頗具“中國風”。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郭鶴年也意識到中國人對食用油的需求已經從“安全”轉向了“健康”,所以也開始研發更為健康的植物調和油,其第二代調和油一經問世后,銷量就突破了100萬噸,甚至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在此后,金龍魚形成的龐大品牌效應已經讓后來者難以攀登,在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的殊榮后,越來越多的國人認為金龍魚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品牌,再加上對中國公益事業的捐助,讓更多人深信不疑。
根據金龍魚2023年的年度業績報告顯示,一年內金龍魚就創造了2515億元的營收,一年之內就新增專利89項,投放了超過70款的食用油新產品,為了坐穩中國市場,一直都在與時俱進搞創新研發。
結語
其實金龍魚的成功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國貨還是“舶來品”,老百姓只圖一個健康放心、物美價廉,更何況是糧油這種涉及到民生的產業,也希望國產品牌能夠向金龍魚標榜,在致力滿足中國人的胃口時,也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要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