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至31日是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近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布科技活動周科普宣傳冊。
食用油篇主要闡述了油脂是人類膳食與工業發展的雙重基石、中國居民膳食結構變遷與油脂過量攝入的危機、通過合理膳食與加工技術革新進行科學控油、國家戰略與全民行動協同推進降油增綠,從而構建油脂消費新模式,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的油脂消費新時代。
該宣傳科普對食用油消費及油脂加工生產都具有極強的指導性和實踐性,文本較長,建議收藏學習。
一、油脂:人類膳食與工業發展的雙重基石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糧食和油脂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食物,不僅為人體提供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更與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作為人類膳食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油脂既是膳食能量與功能成分的來源,又是食品工業、化工等領域的關鍵原料,隨著油脂營養價值與理化性質研究日益深入,其雙重角色愈加凸顯。
在飲食文化中,油脂的應用歷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其通過精湛的烹飪技藝賦予食物色、香、味、形與口感的豐富層次,成為廚房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無論是肉食、蔬菜的烹制,還是油炸食品、糕餅點心的制作,油脂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醫學、營養學與油脂科學的跨學科研究不斷深化,油脂在人體內的代謝機制、功能特性( 如必需脂肪酸供給、脂溶性維生素載體)及其與慢性疾病的關聯逐漸明晰,積極推動油脂營養學與安全標準的科學化發展。
從產業視角看,油脂科學技術與油脂工業互為依存。科技的進步推動油脂加工效率的提升,而工業的發展又反哺科學研究的深化。作為農業生產的后續產業,油脂工業不僅支撐食品工業、飼料工業、輕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而且肩負著滿足人民健康生活需求與提供工業原料的雙重使命。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油脂工業的戰略地位體現在其對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工業基礎的綜合保障作用。
二、中國居民膳食結構變遷與油脂過量攝入的危機
1、膳食失衡與慢性病高發的關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呈現“植物性食物比例下降、動物性食物比例上升”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前,居民日常飲食以主糧為主,油脂與肉類消費量較低;而當前則轉變為“少量主糧、多油、中等水平肉類”的飲食模式。這種轉變導致能量營養素(如脂肪)過剩,而微量營養成分(如維生素、礦物質)攝入不足。食用油作為日常生活消費的必需品,其選擇與使用方式直接影響健康。近年來,“吃什么油好”“怎么吃油”成為公眾熱議話題,反映出居民對膳食結構失衡與慢性疾病早發的高度關注。
據中國疾控中心數據,我國城市居民脂肪供能比高達36%,遠超《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的 20%~30%合理區間,成為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高發的重要誘因。值得注意的是,公眾對食用油安全與營養的需求日益提升。優質食用油需兼具“安全”與“營養”兩大核心特征:一方面需通過嚴格加工去除雜質與有害物質,另一方面需保留天然營養成分(如維生素E、植物甾醇)。這一需求倒逼產業技術升級,推動油脂科學向精細化、健康化方向邁進。
2、油脂消費的全球比較與隱性風險
2023年,我國食用植物油人均年消費量顯著高于印度、日本和韓國。值得注意的是,除直接攝入的烹調油外,通過肉類、乳制品、加工食品等渠道攝入的“隱性油脂”問題同樣嚴峻。根據中國營養學會調查,我國80%的居民飲食中脂肪供能比已突破30%的上限,城市居民甚至達到36%以上。中國城市居民膳食能量過剩,脂肪攝入量超標主要來自于食用油,特別是隱性油脂的過量攝入進一步加劇了膳食失衡,成為健康隱患的重要來源。
三、科學控油:合理膳食與加工技術革新并重
1、膳食指南的實踐路徑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每日總脂肪攝入量應控制在60克以內,其中烹調油推薦量為25~30克。為實現這一目標,需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減少隱性油脂攝入,控制畜禽肉、魚蝦、蛋奶等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量,優化葷素比例;優先選擇蒸、煮、燉等低油烹飪方式;避免食用高脂零食(如堅果、粗糧餅干)和含油主食(如油條、蛋炒飯);注意茄子、杏鮑菇等易吸油蔬菜的烹調方法。二是優化顯性油脂使用,剔除食材中肉眼可見的脂肪(如肉類肥膘、湯面浮油);采用烤箱烘焙替代傳統煎炸;選擇吸油率低的蔬菜加工方式(如涼拌、清炒)。
2、油脂加工技術的革新方向
當前油脂工業面臨過度加工的突出問題。以精煉工藝為例,脫膠、脫酸、脫色和高溫脫臭等環節盡管能去除雜質、提升油脂安全性與穩定性,但會導致維生素E、植物甾醇等營養伴隨物大量流失。精準適度加工以“最大程度保留營養、去除危害”為核心,通過優化精煉流程、升級加工設備,實現“多出油、出好油”。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部門不斷加大適度加工技術研發和成果推廣力度,升級改造加工設備,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油料損失和消耗,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率,同時重點抓好糧食加工方面的標準化建設,從保糧食安全、保食品安全,特別是保人民健康的角度制定科學加工標準,引導整個社會節約糧食、減少糧食損失。具體到油脂加工方面,通過精準適度加工可以實現多出油、出好油。如果全面推廣適度加工技術可提升油脂自給率3%(約120萬噸),同時減少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契合“雙碳”戰略目標。此外,適度加工還可以提高油料資源利用率,有利于降低加工損耗,推動糧油工業可持續發展。
四、降油增綠:國家戰略與全民行動的協同推進
1、提升自給率與資源節約的雙重目標
我國油脂消費量位居全球首位,由于自給率低,進口依賴度較高。黨的二十大對“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作出戰略部署,提倡健康合理膳食、減少吃油損失浪費,提升食用油自給率,全鏈條推進節糧減損、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為了實現“健康要加油,飲食需減油”的目標,需要從適度加工、消費引導兩個方面入手,不斷加強油脂適度加工技術創新并推廣,持續開展合理用油吃油、節糧減損、健康膳食科普宣傳,引導加工企業適度加工出“好油”、社會公眾降油增綠“好”吃油,更好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此外,通過減少加工損耗、提高副產品綜合利用率(如油料殘渣用于飼料或生物能源),有利于進一步緩解資源壓力,保障糧油安全。
2、構建“政府-企業-公眾”三位一體長效機制
從政府層面出發,需強化政策引導與標準制定,推動適度加工技術研發與推廣;加強健康膳食科普宣傳,完善食品標簽制度,引導消費者理性選擇。從企業層面來講,要踐行適度加工理念,研發符合營養健康需求的“好油”產品;優化生產工藝,減少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從公眾層面上,應該樹立“少吃油、吃好油"意識,主動調整飲食習慣;減少在外就餐頻率,避免高油脂飲食;支持綠色消費,選擇可持續生產的油脂產品。
結語: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的油脂消費新時代
改變我國居民“嗜油”的消費習慣需持之以恒。通過技術創新、政策支持與公眾教育等協同發力,我國有望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飲食健康與生態友好的雙重目標。“降油增綠”不僅是對個人健康的負責,更是對國家資源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積極響應。只有全社會共同行動,才能構建油脂消費的新模式,為健康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來源: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