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
三、雅令在文士宴飲中得以風行
(南宋 馬遠 《西園雅集圖》(局部))
延續唐代雅令盛行,宋代將其擴張變化,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形式,諸如將前代的結社賦詩、鬮令等雅令演變成更加具有難度的拈題分韻、限題限韻等形式。
1、拈題分韻
(宋代 《夜宴圖》)
這是唐代鬮令的延續,拈題是各人自認或拈鬮定題目,分韻是在限定的韻部中自認或拈定詩韻。拈題分韻的規矩是作成諸位共飲,作不成罰酒。關于這類題材,當時類似詩詞頗多。
諸如五代至宋大臣學者徐鉉有《中書相公溪亭閑宴依韻》、《送周味道秀才東歸見別依韻》,北宋詩人楊億有《諸公于石氏東齋宴鄭工部,分韻得愁、秋、浮》,蘇頌有《即席分韻,送李才元學士守臨邛》,蘇軾有《臺頭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館,分韻得憶字人字,兼寄孫巨源二首》等等,數量繁多,為宋代宴飲詩詞之濫觴。
2、定題賦詩
(北宋 趙佶(宋徽宗)《聽琴圖》(局部))
定題賦詩就是在酒席上隨機出題(酒令),諸如要求說出人物、器物、詩句、韻律等等,涉及到三教九流古今文化,以此來飲酒取樂。我們略舉幾例。
1)歐陽修應對
據宋代邢居實撰著的筆記《拊掌錄》記載,歐陽公(歐陽修)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持刀哄寡婦,下海劫人船”。一云:“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歐云:“酒粘衫袖重,花壓帽檐偏”。或問之,答云:“當此時徒以上罪亦做了”。歐陽修應對的酒令似乎沒有犯罪內容,不過卻因酒醉,可能犯任何罪,因而非常詼諧有趣。
2)中藥、人物、詩句各一押韻
宋仁宗年間竇蘋撰著的《酒譜·酒令》記載一很有趣的酒令,要求中藥、人物、詩句各一,必須押韻。
一曰:“山上采黃芩,下山逢著老翁吟。老翁吟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唐杜甫《春望》詩)。
一曰:“上山采交藤,下山逢著醉胡僧。醉胡僧云:‘何年飲著聞聲酒,直到而今醉不醒’”(唐胡僧詩)。
一曰:“山上采烏頭,下山逢著少年游。少年游云’:‘霞鞍金口騮,豹袖紫貂裘’(唐鄭錫 《邯鄲少年行》詩)。又云:碾茶曹子建,開匣木懸虛。”
3) 因酒令被殺
(五代 周文矩 《重屏會棋圖》)
《全五代詩》記載,南唐開國皇帝烈祖李昪一次和大臣飲酒,大雪紛飛,要求雪景和古人名巧合者為酒令。李昪先說:“雪下紛紛,便是白起(戰國名將)”。宰相宋齊丘說:“著履過街,必須雍齒(漢代將領,反對輕視劉邦,卻被封什邡侯)”。幕僚徐融反對李昪,于是諷刺說:“詰朝日出,爭奈蕭何(漢功臣)”。
李昪素蓄異志,欲吞并江南,便以白起示意。宰相認為會折兵損將(雍齒)。徐融更狠,以蕭何諷刺,說日出后,雪就消散了,無可奈何,意思必敗。這讓李昪大怒,“以竹籠收融投入江中”。可憐因酒令被殺,徐融也是千古第一人吧。
3、文字令
(五代 周文矩 《琉璃堂人物圖》(局部))
文字令,就是文字游戲,要求出令拆字、合字或諧音等,以此取樂。《酒譜·酒令》記載一則酒令:“鋤麑觸槐,死作木邊之鬼。豫讓吞炭,終為山下之灰。”就是把“槐”和“炭”分開作賦對句。另外南宋吳文英有首著名詩詞《唐多令·惜別》,其中首句為:”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也是巧妙地把愁字分開,大概是酒令的發展吧。
另外上文所舉例,唐末前蜀大臣馮涓和司空王鍇飲酒,王鍇出令:“一字三呼,兩物相似”。鍇令曰:“樂樂樂,冷淘似馎饦”。涓譏諷曰:“己已巳,驢糞似馬屎”,于是合座大笑。也是這類文字酒令。
4、繞口令
繞口令為酒令中的語言游戲,上文說過,據說是隋代賀若弼所創。《酒譜·酒令》記載了宋代一個更長的繞口令:“夏禹見雨下,使李牧送木履與蕭何,蕭何道何消。田單定墾田,使貢禹送禹貢與李徳,李德云得履。”(每句都是上詞的同音反詞)
5、小結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宋代酒令文化中,雅令在文人間非常流行,并且形式多樣,變化莫測,很受文士歡迎。以至于到后來逐漸演變成小令散曲等語言形式。
(未完待續)
2022/03/09榆木齋
主要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北宋宋太祖詔令編纂
《新五代史》北宋 歐陽修編撰
《投壺新格》北宋司馬光撰著
《酒譜》北宋竇蘋撰著
《賓退錄》南宋趙與旹撰著
《東皋雜錄》宋孫宗鑒撰著
《宋史》元代脫脫主持修撰
《遼史》元代脫脫主持修撰
《金史》元代脫脫主持修撰
《說郛》明代陶宗儀編撰
《全五代詩》清代李調元編撰
《全唐詩》清代彭定求等編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