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中旬,當時我的朋友上海作家西飏送了我這本臺版的《奇士勞共斯基論奇士勞斯基》,是因為他知道我最喜愛的導演是基斯洛夫斯基(中文譯名),尤其是他系列電影《十誡》中的"殺誡"與"情誡"。
我仍記得當時讀此書的感覺。因為書中內容是導演基氏的自述,在書中他還相當真實地坦誠以見,毫不諱言自己親歷過的歷史,以及對導演身份的自我鄙視,所以讀著,讓人感覺殊為特別和真切,尤其是他言說中的鐵幕年代的那份壓抑和苦悶的經歷。
因為基氏那段經歷與我們這代人亦親身感受過的歷史至為相似,所以遂有了一種閱讀的"親切"。但此一"親切"于我,又仿若是個遙遠的記憶,與當時,我正在切身體驗中的喧囂與沸騰的當代生活相距甚遠,甚至是兩重天,兩個世界了。因此,讀著,我又有了一種莫名而依稀的"疏離感",亦即布萊希特戲劇式的"間離效果"。
事隔多年,跨了世紀了,因為我要在我修改中的書稿里增補涉關基氏個人從影經歷的那部份,我又重拾此書,讀著讀著,竟忽覺與我當年的閱讀體驗截然不同,且具無法抗拒的且殊為強烈的感同身受。
我不由得擱下了書,步入窗前,眺望遠方。
濃郁的霧霾籠罩了這座龐大的都市,此刻,它的別號曰帝都。此刻它顯得有些奇怪的沉靜。它淪陷了,淪陷在漫漫霧霾中,而遠山,那個多少次召喚過我的群山,則被霧氣遮沒了。一片灰沉,是我眼前的景象,或景觀,心下里,我忽然有了一點黯沉的悲傷——是基氏的自述喚起了我仿若在沉睡的悲傷嗎?亦抑是他無意中觸碰了我內心深處的敏感區域?
我心知基氏書中記述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我閱讀中的"間離效果",于今,已不再"間離",而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了?;湘告傅纴硎降难哉f刺疼了我,亦也在喚醒我。
哦,濃濃的霧霾中,我看不見我的遠山!
2025年元月25日手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