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親王多爾袞,當開國時首先統眾入關,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即奉迎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顧以攝政有年,威福不無專擅,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歿后,為蘇克薩哈等所構,授款于其屬人首告,誣以謀逆,經諸王定罪除封,其時我世祖章皇帝,實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也,夫睿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
且吳三桂之所迎,勝國舊臣之所奉,止知有攝政王耳,其勢更無難號召,即我滿洲大臣,心存忠篤者,自必不肯順從,然彼誠圖為不軌,無難潛鋤異已,以逞逆謀,乃不于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后,以斂服僭用明黃龍袞,指為覬覦之證,有是情理乎?
況英親王阿濟格,其同母兄也,于追捕流賊回京時,誆報李自成身死,且不候旨班師,睿王即遣員斥責其非,并免王公等往迎之禮。又因阿濟格出征時,脅令巡撫李鑒,釋免逮問道員,及擅至鄂爾多斯土默特取馬,令議其罪,降為郡王,平日辦理政務,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無叛志乎。
又實錄載睿王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遣人傳語曰,今觀諸王貝勒大臣,但知諂媚于予,未見有尊崇皇上者,予豈能容此,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請予即尊位,予曰:爾等若如此言,予當自刎,誓死不從,遂奉皇上纘承大統,似此危疑之時,以予為君,予尚不可,今乃不敬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后。有盡忠皇上者,予用之愛之,其不盡忠,不敬事皇上者,雖媚予,予不爾宥也。
且云,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異于諸子弟者,蓋深信諸子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每覽實錄至此,未嘗不為之墮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藎,感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使王彼時,如宋太宗之處心積慮,則豈肯復以死固辭,而不為邪說搖惑耶,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憫焉。
假令當時王之逆跡,稍有左驗,削除之罪,果出于我世祖圣裁,朕亦寧敢復翻成案,乃實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而王之政績,載在實錄者,皆有大功而無叛逆之跡,又豈可不為之昭雪乎?
昨于乾隆三十八年,因其塋域久荒,特敕量為繕葺,并準其近支以時祭掃,然以王之生平,盡心王室,尚不足以慰彼成勞,朕以為應加恩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謚曰忠,補入玉牒,并令補繼襲封。照親王園寢制度,修其塋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原傳尚有未經詳敘者,并交國史館,恭照實錄所載,敬謹輯錄,添補宗室王公功績傳,用昭彰闡宗勛至意。
上引《清高宗實錄》。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清高宗乾隆帝對在順治朝被定為反賊的清初攝政王多爾袞進行平反,恢復其睿親王封號,并定為世襲罔替。
此時距離攝政王多爾袞身亡(順治七年、1650年)已經是128年,距離多爾袞被定為反賊已經是127年。
至此多爾袞身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從睿親王成為攝政王,再升級為皇叔父攝政王,乃至皇父攝政王,死后被順治帝追封為成宗義皇帝,達到人生巔峰,然后被清算,成為反賊,最后被乾隆帝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并且成為鐵帽子王,由養子多爾博(多爾袞同母弟多鐸的第五子)的后人承襲此爵位。
先來大概說說平反詔書的意思,乾隆帝在開頭便是肯定多爾袞的功勞,高度評價他是“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隨即說道他身為攝政王,難免會出現擅權之事,諸王大臣也是畏而忌之,對他很是不滿意,所以等到他死后,被心腹大臣蘇克薩哈等人構陷,最后是冤定為謀逆,早已對多爾袞有意見的諸王也是借機對其定罪和除去王爵封號,將當時最大的決策人清世祖順治帝“隱身”其外。
這時候乾隆帝進一步為順治帝開脫,說道順治帝當時不過14歲,而且剛剛親政,所以一開始并沒有真正的掌握大權,意思這都是諸王誣陷多爾袞,跟順治帝沒關系。又說道多爾袞如果有反心,他兵權在握,又有什么事做不到呢,但是他并沒有謀反。
更何況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明朝降將,只聽從于攝政王,如果多爾袞想謀逆造反,號召他們是輕而易舉。而滿臣中有忠心皇帝者,自然不肯順從多爾袞,如果多爾袞真圖謀不軌,肯定會暗中將其一一清除,但是他并沒有,他活著的時候都沒有謀逆行為,卻因為他死后入殮時穿明黃龍袍,就認定他有謀逆之心,哪里有這樣的道理呢?
接下來乾隆帝為了證明多爾袞的公平公正和對順治帝的忠心和尊重,又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多爾袞不縱容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有錯必罰,甚至將其降為郡王,辦事公正。
第二個是對于諸王貝勒大臣只知道尊重他,不知道尊重皇帝,多爾袞特意要求他們也要尊重皇帝。并提及當初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以后,英親王和豫親王支持他繼位,他是誓死不從,最后是支持順治帝繼位,說道盡忠皇帝者,自己才會重用,不盡忠皇帝者,即使事事聽從和獻媚自己,自己也會嚴懲,不會寬恕這種行為。
并且提及清太宗皇太極對他的養育之恩,意思自己會知恩圖報,會好好輔佐太宗之子順治帝。
乾隆帝說自己每次看到這段記載都會感動的落淚,評價攝政王多爾袞行事是光明磊落,是知恩圖報之人,深明君臣大義,這樣的大義行為即使在浩瀚的史料記載中也是罕見的,如果多爾袞像宋太宗那般處心積慮的想要謀取兄長宋太祖的皇位,他在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以后,不會誓死不從的推辭,結果沒想到多爾袞死后卻蒙受了不白之冤,被定為謀逆大罪,實在是讓人感覺哀傷。
當一切鋪墊完以后,乾隆帝說道如果攝政王多爾袞真有謀逆大罪,稍有證據,并且削除其封號,是由先祖順治帝判定,那他身為后世子孫肯定不敢翻案,但多爾袞是被宵小所誣陷,死后被構成冤獄。而且他的功績,皆是史料有記載的,有大功而無謀逆之跡象,這樣的冤案又豈能不平反?
最后乾隆帝說道他已經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為多爾袞修繕墳墓,并且準許其近枝子孫可以祭拜,但是以多爾袞的功績,只是這樣不足以慰勞他,所以下令恢復多爾袞睿親王的封號,追上謚號為“忠”字,這是一個很好的謚號,終清之世,宗室之中,只有多爾袞和晚清恭親王奕訢的謚號為“忠”。
同時將多爾袞的名字補入玉牒,恢復了多爾袞的宗室身份,睿親王爵位也是世襲罔替。并且照親王園寢制度為其修墓,太常寺派人年年春秋致祭,同時下令國史館修正其傳記,記載其功勞,以示朝廷對立有大功的開國宗藩的敬重之意。
至此由清世祖順治帝欽定的多爾袞謀逆的鐵案,歷經清圣祖康熙帝和清世宗雍正帝兩朝都無人敢翻案,清高宗乾隆帝卻拿出莫大的勇氣,不惜違背祖宗的決定,打著順治帝當時并沒有真正親政,所以都是與多爾袞有怨的諸王陷害所致,由此入手為其翻案。
乾隆帝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不是因為他真的認為多爾袞冤,也不是因為他崇拜多爾袞,更不是因為當時宗室是死氣沉沉,他需要以此激勵宗室,而是因為他是一個政治機器。
先來說說為什么說多爾袞并不冤呢?
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多爾袞有著謀權篡位之心,像多爾袞最后竟然成為皇父攝政王,直接當了皇帝的父親,這意味著什么,已經不言而喻。
同時多爾袞還公開說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屬于謀立,意思是不正當繼位,直接否定清太宗皇太極和順治帝的合法性。而且多爾袞還有一條罪狀是去皇宮后院,你一個宗藩親王,沒事跑到皇宮后院女眷居住的地方干什么去呢,再加上他還成為皇父攝政王,所以當時流傳著孝莊太后下嫁給攝政王的傳聞,傳的是沸沸揚揚。
至于多爾袞辦事公正也是客氣話,英親王阿濟格雖然是多爾袞同母兄,并且在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以后支持多爾袞繼位,實則二人并不和,一直不對付,他當初支持多爾袞繼位,更可能是捧殺,所以多爾袞自然會以公事公辦的態度打壓他。
多爾袞對于真正支持自己的同母弟多鐸,可不是公事公辦。像順治四年(1647年),將其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取代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地位,成為清廷實際上的二號人物。后來多鐸死在多爾袞前面,多爾袞在高層實在沒什么合適人選可用,才開始倚重英親王阿濟格起來。
至于要求諸王貝勒大臣忠心順治帝,更不過是客氣話,甚至可以說是引蛇出洞罷了,多爾袞擔任攝政王期間,順治帝不過是傀儡皇帝,以至于順治帝親政以后,不無氣憤的說道多爾袞攝政時期,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負責祭祀之事罷了。
對于忠于順治帝的兩黃旗大臣,多爾袞也是極力打壓,像索尼論死罪一次,雖然免死,但被打發到去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守陵。鰲拜被論死罪三次,雖然都被免死,不過被打壓的是岌岌可危,游離于生死邊緣。不是多爾袞之后突然死去,兩黃旗主要大臣很可能都會被論死罪,即使可以保住性命,也會被打發到邊遠地方,遠離權力中心。
至于多爾袞提及清太宗皇太極對他的養育之恩,也是客氣話罷了,清太祖努爾哈赤臨死前要求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執行者就是以皇太極為首的諸王貝勒,阿巴亥無奈之下只能被迫殉葬,當時多爾袞三兄弟尚且年幼,所以是由皇太極代為照顧長大,所以說皇太極有養育他們的恩情,不過對于多爾袞三兄弟來說,皇太極更多是逼迫他們母親去死的兇手,他們并非真的會感恩。
像多爾袞之后因為權力之爭,害死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可是一點都沒有念及所謂的養育之恩。
不是多爾袞因為顧及忠于皇帝的兩黃旗勢力,還有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為首的反對他的諸王貝勒,不想因為篡奪皇位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糾紛乃至內斗,害怕這些被打壓至谷底的勢力拼命反撲下造成意外情況,而且天下未定,所以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篡位,加上之后因為打獵受傷突然死去,沒有真正的進行謀逆之事,那么多爾袞后續大概率會廢了順治帝取而代之。
這些乾隆帝不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避重就輕,之所以替多爾袞喊冤,就是因為他一直力求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他想通過這種賞罰分明的方式,激勵大臣們好好努力,以使得清朝的統治會更加長久,所以很多人是這樣形容乾隆帝,他就像一個機器,有功勞輸入進去,他會給你一堆賞賜,有過錯輸入進去,他會懲罰你,甚至會砍了你。
所以有著特殊的大功績,抓住明朝滅亡的千載難逢機會,帶領清朝及時入關的攝政王多爾袞,對于乾隆帝來說,就那樣被除封號,就那樣被定為反賊,實在說不過去,后世的人會怎么看呢?
肯定會覺得有大功卻落得如此境地,還不如不做這些呢,起到的負面影響太大,所以乾隆帝要平反多爾袞,要樹立一個典范,要讓世人知道,只要好好努力,只要有成績,朝廷不會虧待你們的。
至于宗室死氣沉沉對于乾隆帝來說,才是正常,因為自清太宗皇太極開始,歷代皇帝對于宗室諸王貝勒本來就是以打壓為主,然后打壓之余再看情況任用的態度。
乾隆帝時代,歷經雍正帝的鐵腕統治,宗室諸王貝勒面對皇權是噤若寒蟬,絲毫威脅不到皇權,這是符合乾隆帝的利益的,這種情況下,宗室在自己引導下發展,對于乾隆帝來說才是對的。
同時乾隆帝不只是平反了多爾袞,在平反詔書中還恢復了開國有功諸王也就是鐵帽子王一系的原封號。
像清代第一王的禮親王代善一系,最初是禮親王爵位,后來代善繼承者第七子滿達海改封號為巽親王,再后來王爵轉到代善第八子祜塞第三子杰書身上,成為了康親王,此后這一系一直稱之為康親王,乾隆帝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世襲罔替的王爵這樣改封號,使得不清楚具體歷史的人會納悶為什么這個王爵會世襲罔替呢,有著什么樣的功勞呢?甚至還會認為有大功勞的開國諸王后代竟然沒有福澤延綿,都沒有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這些王爵憑什么可以呢?
所以這種情況下應該改回最初的封號,讓世人清楚有大功勞的開國諸王后代一直在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以顯示朝廷對于有大功勞者的酬勞,也是想要正本清源,從源頭上讓世人知道有大功勞者的后代如何,與平反多爾袞的思路如出一撇,那就是要讓世人知道,只要對國家有功勞者,一定會得到豐厚回報。可謂考慮的很周詳,是面面俱到,不愧是政治機器。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乾隆帝的傲氣,他雖然不是開基之主,但他勇于進行一些開創性嘗試,很有魄力,在很多方面謀求樹立永垂萬世的典范作用,像先祖定下的多爾袞的鐵案,他就有勇氣推翻再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