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海關數據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重重打在那些曾經預言"中國崩潰"的華盛頓政客臉上。
當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七年之后,中美貿易在中國外貿總額中的占比已跌至10.2%的歷史低點。
而中國4月份的出口同比還大幅度增長了9.3%。
但與此同時,美國的出口卻遭到了關稅的重擊,許多企業已經被取消了訂單。維奇恩追蹤系統經過對比發現,關稅前后,美國的集裝箱出口量出現了明顯下降。
貿易戰的諷刺性結局:美國自我邊緣化
2018年那個春天,特朗普在推特上得意洋洋地宣布"貿易戰很好,很容易贏"時,恐怕沒想到七年后的結局會如此諷刺。
但現在,美國市場對中國的重要性正在加速衰減。
當美國農民抗議大豆滯銷時,中國已成功將大豆進口來源轉向巴西、俄羅斯等國。
2025年前四個月,中國自美進口大豆同比暴跌14.6%,每噸價格下跌15%,而同期中國農產品出口卻逆勢增長6.1%。
這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完美詮釋了什么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半導體領域的故事更具啟示意義。
美國對華芯片出口管制非但沒有扼殺中國科技產業,反而刺激中國集成電路出口增長14.7%,汽車出口增長4%。
更令華盛頓尷尬的是,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在制裁背景下依然增長9.5%,占出口總值比重突破60%。
這些數據印證了那個被反復驗證的真理:制裁從來都是創新的催化劑。
東盟崛起與"一帶一路":中國貿易的新引擎
清晨的廣西憑祥口岸,滿載越南火龍果和泰國榴蓮的卡車排成長龍,等待進入中國市場。
2025年前四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大幅增長9.2%,在中國貿易總額中的占比也達到了16.8%,遠超美國的10.2%。
這個曾經被華盛頓忽視的貿易伙伴,如今已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最耀眼的明星。
RCEP的紅利正在持續釋放。
在加工貿易領域,中國與東盟國家形成的產業鏈分工使雙邊貿易呈現出獨特韌性。
前四個月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長6.6%,其中進口增長8.4%,很大部分來自東盟國家的中間品供應。
這種"亞洲工廠"模式,讓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切斷中國供應鏈的企圖徹底落空。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改寫全球貿易規則。
7.25萬億元的貿易額,9.6%的出口增速,這些數字背后是哈薩克斯坦的小麥、埃塞俄比亞的咖啡、希臘的橄欖油源源不斷進入中國超市。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國對共建國家進口雖下降2.8%,但出口卻大幅增長,這表明"一帶一路"正在幫助中國制造業找到新市場,有效對沖了美國需求萎縮的風險。
后貿易戰時代:誰更需要誰?
華盛頓的政客們或許該好好研讀2025年的貿易數據:中國前四個月進口總額下降4.2%,但自美進口下降3.7%,這意味著美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仍在流失。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中國自東盟進口卻增長4%,顯示出中國正將進口需求轉向周邊國家,進一步降低對西方市場的依賴。
但是美國的企業卻不能離開中國的市場以及中國的供應鏈。
在前幾天的米爾肯全球大會上,美國財長貝森特試圖警告大家,做空美國是錯誤的。
但是,全球資本的眼光是雪亮的,這一場貿易戰,美國的結局已經注定。
PS:創作不易,既然看到了這里,請您順便點個贊,點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