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當年春節上映的《水門橋》圍繞三炸三修水門橋這個故事展開,戰斗場面堪稱大片,也讓我們了解到這場戰斗的慘烈。
電影通過“第七穿插連”為主視角,帶領我們回到72年前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特別是在各連隊清點人數時,伍萬里大聲報告:“第七穿插連應到157人,實到1人?!?/strong>這一幕讓多少人潸然淚下。
電影插圖
哥哥伍千里的囑咐:“以前不讓你亂跑是怕你出事,今天你想怎么跑、怎么飛,你自己定?!?/strong>仍然余音回繞。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真實的水門橋到底發生了什么?
所謂的水門橋,其實真正意義上并不是一個橋,只是一個位于朝鮮東北部蓋馬高原最南邊的發電站,是當年日本占領朝鮮時期在這里修建的,在大壩的頂部鑿出了一條路,可以供車輛通行,因此被稱作水門橋。
水門橋
第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即長津湖戰役期間,1950年11月27日,志愿軍九兵團在隱蔽等待6天之后,果斷發起行動,一舉將長津湖地區的美陸戰1師、第7師等部分割在4個孤立的地點,準備各個殲滅。
當時長津湖地區遭遇50年一遇的極寒,溫度驟降到-40℃多度,面對有著巨大???、火力和后勤優勢的美軍,志愿軍在缺乏糧食、冬裝和重武器的條件下,依然在戰斗期間共殲滅了美軍3191人,其中更是全殲美王牌7師第31團(北極熊團)。
美軍被圍之后,整個東線戰場的美軍全線動搖,所有部隊向咸興、興南港地區撤退,拼命突圍。志愿軍第九兵團接到志司的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集中所有力量堅決堵截住美軍,水門橋阻擊戰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長津湖戰役示意圖
1950年11月28日,美陸戰1師、步兵第7師等殘部共計1.4萬人,攜帶坦克40多輛、155毫米重型火炮30多門及各類車輛1400余輛,已撤退至水門橋以北5.6公里處的古土里地區。美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派出多架飛機,為地面部隊保駕護航。為了保證可以順利撤離,美軍還講了一句軍史上最搞笑的謊言:“我們不是撤退,只是換了一個進攻方向”。另外美軍還派了大批人馬來守住這個區域。因此,想要阻止美軍撤離,就必須炸掉“水門橋”。由此在水門橋前后10天中,雙方你炸我修,展開拉鋸。
美軍撤退隊伍在水門橋以北山路上等待通過橋梁
1950年11月29日凌晨,志愿軍第九兵團20軍主力趕到黃草嶺附近的1081高地和水門橋。20軍的任務是阻敵打援堅守陣地,與26軍會合后,全力殲滅剩余美軍;當時公路被美軍飛機封鎖,26軍徒步行軍,翻山越嶺向古土里集結,速度很慢。能夠阻止古土里美軍撤退的只有穿插到古土里的20軍58師、60師、89師。
60師180團的任務就是趕在11月29日天黑之前,把水門橋附近的公路橋梁全部用炸藥炸毀。雖是炸橋,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首先是水門橋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水門橋三面環山,并且都是陡崖峭壁。其次,水門橋上還有美國重兵看守,在下碣隅里戰斗結束后,志愿軍補給不足,缺糧少彈,反觀美軍這邊,有空中源源不斷的補給,所以這一場仗必將慘烈。
◆ 一炸水門橋
12月1日第一次炸橋開始,由爆破能手郭榮熙帶領炸橋小分隊將炸藥放在了橋頭與公路接合處,成功炸毀了橋梁;沒過一天,美陸戰1師第1工兵營就將水門橋成功修復。
有了前車之鑒后,美軍又增派一個連隊的兵力,守著水門橋,并且還動用了數挺重機槍和大炮。
被志愿軍炸斷的水門橋
◆ 二炸水門橋
12月4日夜,志愿軍小分隊拿著炸藥包向水門橋發起沖擊,第二次炸毀水門橋;這一次的爆炸比第一次威力要強一些,橋的基柱也受到了影響,美第10軍第73工兵營僅用一個上午,又在水門橋上架設了M2車轍橋。
在兩次炸橋后,美軍再一次增派了人手,現在的水門橋宛如一個火力堡壘。反觀志愿軍這邊,在前幾次戰斗中損失了不少人,兵力僅剩下了兩個排的人。
美軍通過水門橋
◆ 三炸水門橋
12月6日清晨,志愿軍充分吸取前兩次經驗,決定將水門橋的墩梁一同炸毀,志愿軍“敢死隊”頂著敵人雨點般的子彈飛射而下,許多戰士身上本就綁著炸藥,一下子便被子彈引爆,傷亡慘重,但他們仍舊沒有停下腳步,踏著同伴們用血肉筑起的掩護墻向前沖鋒。水門橋第三次被炸毀,這一次,水門橋橋梁基座都被完全炸掉,整座橋斷為兩截。
但是萬萬沒想到,美軍居然緊急從三菱重工訂制了8套M2車轍橋,12月7日夜,美軍八架運輸機將修橋部件空投至古土里,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率領師直屬工兵加上第1工兵營,于12月9日下午4時許,水門橋再次修復,美軍死里逃生。
美國運輸機運來的橋梁鋼架
修復好水門橋后,美陸戰1師繼續向南推進,我軍增援不能及時到位的情況下,爆發了黃草嶺、真興里阻擊戰。
美軍的先頭部隊由M26坦克開路,而我志愿軍只有20軍58師172團的兩個連,負責在黃草嶺地區阻擊美軍。志愿軍官兵在-40℃度的極寒中,在沒有物資保障供應下,仍然頑強戰斗,最后共殲敵800余人,自身全部陣亡。
與此同時,駐守在1081高地的志愿軍,正對著盤山公路一個大拐彎處,60師180團1營2連堅守兩天兩夜后,全連125名官兵呈戰斗隊形散開,人人手執武器,怒目注視前方,活生生地凍成了冰雕。
凍成冰雕的志愿軍戰士們
令人悲痛的是,整個長津湖戰役中,有3支這樣在饑寒中成建制犧牲的“冰雕連”:20軍59師177團2營6連、60師180團1營2連、27軍81師242團2營5連。
后來在整理冰雕連的遺物時,發現了一位來自上海的小戰士“宋阿毛”的遺筆,上面這樣寫道:“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第二支軍隊能有這樣的毅力和決心了。
隨著黃草嶺與1081高地被美軍打通,美陸戰第1師與美步兵第3師于1950年12月10日至1950年12月24日,分批從朝鮮興南港登船撤離,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到此結束。
撤退中的美軍
縱觀水門橋阻擊戰期間,志愿軍其實是五炸水門橋,只是第四次、第五次并沒有完全成功,對橋造成的損壞有限,美軍用強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使其再次迅速修復橋梁。
12月11日,美陸戰1師全部過橋后,工兵炸毀水門橋,以延緩志愿軍大部隊的追擊。這時172團僅存的20余名傷員組成的敢死隊,手持輕武器,向著幾十輛重型坦克發起了最后的沖鋒……
在第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第九兵團與美軍浴血奮戰半個月,共殲敵13916人;而第九兵團總傷亡近5萬人,其中凍死凍傷就有3萬多人,他們當中很多是自江南水鄉,甚至是第一次見到雪,加上缺乏厚棉襖,很多戰士在行軍的途中就被凍死。
水門橋戰斗只是抗美援朝期間一次普通的阻擊戰,志愿軍在武器裝備、后勤物資保障都與敵人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最終取得了勝利,依靠的是意志與信念!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飽含著志愿軍激情的歌詞,不僅代表了志愿軍朝氣蓬勃不怕犧牲的氣概,也代表了他們保家衛國必勝的決心,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難、遭遇再多的犧牲!
為國犧牲的志愿軍先烈永垂不朽!
喜歡就點個關注唄!感謝支持!
文 | 老張聊聊
編輯 | 老張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