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逃避責任,肇事者竟扮演起“熱心群眾”。事發當日,孫某駕駛電動二輪車經過南京龍蟠中路時候,撞倒另外一名騎車人。孫某的朋友黃某將其電動車騎走,孫某則留在原地將傷者扶起。民警和傷者家屬到場后,孫某隱瞞事實,假扮路人并稱沒看見事故情況,只是仗義幫忙,最終傷者死亡。在抽絲剝繭后,交警二大隊連夜將“熱心群眾”孫某抓獲。因肇事致人死亡且逃逸,南京秦淮法院判孫某犯交通肇事罪,已入獄服刑。
(5月24日《揚子晚報》5版)
當“扶不扶”成為橫亙在社會道德與人心之間的一道尖銳命題,這起案例令人唏噓不已:肇事者不僅未主動擔責,反而上演“熱心群眾”戲碼。這起案例折射出社會誠信體系的脆弱與執法公正執法的重要性:唯有讓真相水落石出,才能不讓“真熱心人”心寒,也不讓“假熱心人”得逞。
“扶不扶”難題的根源,在于現實中頻發的“好心被訛”案例對公眾道德熱情的挫傷。許多善良的人在伸出援手后,卻被反咬一口,陷入百口莫辯困境。南京“彭宇案”、天津“許云鶴案”等事件,雖最終部分真相得以澄清,但輿論發酵初期“幫人反成被告”的情節,在公眾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恐懼。這些案例中,被訛詐者不僅承受著經濟損失,更要經歷漫長的精神折磨,即便最終勝訴,社會信任的裂痕也已產生。當遇到他人摔倒或陷入困境時,猶豫、觀望甚至冷漠逐漸取代了本能的善意。
有的是“假熱心”,有的是“真訛詐”。肇事者偽裝成“熱心群眾”也需要引起重視。要破解這一困局,關鍵在于執法部門的專業與公正。面對復雜的事故現場和真假難辨的“熱心群眾”,執法人員必須秉持嚴謹的態度,抽絲剝繭還原事件真相,以此形成強有力的震懾。讓“假熱心”和“真訛詐”都沒有機會。
除了執法層面的努力,社會層面也需共同構建信任與友善的氛圍。一方面,在報道類似事件時,避免為博眼球而夸大“好心被訛”等負面情節,引導公眾重拾對善意的信心。另一方面,完善社會救助保障機制也至關重要。例如,建立“好人基金”,對因見義勇為、熱心助人而遭受損失的個人給予經濟補償。此外,加強全民法治教育,讓每個人都明白逃避責任、誣陷他人不僅違背道德,更將面臨法律的制裁,從思想根源上遏制不良行為的發生。
不能冤枉一個“真熱心群眾”,也不能放過任何“假熱心群眾”。唯有當每一次善意都能“好人有好報”,每一次惡意都能“壞人跑不了”,我們才能打破“扶不扶”的困局,讓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重新煥發生機。
要讓“假熱心”和“真訛詐”都不能得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