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底,中國一下子試飛了兩款“六代機”,當時消息一經發布,就引發了廣泛關注。
六代機,作為現代戰機的頂級存在,除了中國外,全世界絕無僅有。即便是美國,還處于研發制造階段。
正因如此,六代機的面世,直接讓西方媒體沉默了,他們除了羨慕根本找不出抗衡的理由。
2025 年初,就在中國即將迎來新年之際,我國再次宣布發布了一款名為“DeepSeek”的AI模型,在全球范圍內再次掀起波瀾,并成為科技界矚目的焦點。
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周末加班、連夜報道”,其熱度一度登頂全球,還被華爾街頂級風投A16Z的創始人Marc Andreessen比作“AI領域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DeepSeek”的優勢
DeepSeek 是一家成立于2023年的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由AI驅動量化對沖基金幻方量化的掌門人梁文鋒創立。
該公司專注于開發高性能、低成本的AI模型,致力于推動AI技術的普惠化,讓更多的企業和開發者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使用強大的AI工具。
當前,DeepSeek的核心產品主要有DeepSeek-V3和DeepSeek-R1兩款,這兩款模型在性能和成本上都取得了顯著突破。
據悉,DeepSeek產品一經發布,在全球就引發了廣泛關注。
其核心在于應用顛覆性的技術路線和創新策略,在AI領域掀起了一場技術與商業的雙重變革。
1、訓練成本低
以DeepSeek R1模型為例:
這一模型不僅在數學、編程和推理等關鍵領域表現卓越,其在某些測試中甚至超越了當前國際主流的OpenAI最強模型o1。
同時,其訓練成本極低,僅為OpenAI同類模型的極小部分。
據悉,DeepSeek R1的訓練成本僅為557.6萬美元,而OpenAI的GPT-4訓練費用高達10億美元。
正因如此,這種“物美價廉”的特性為全球中小企業帶來了更多AI應用的可能性。
2、邏輯準確度高
DeepSeek R1的核心優勢在于其獨特的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策略。
與傳統依賴大量人工標注數據的監督微調(SFT)不同,DeepSeek R1完全依靠強化學習進行訓練,無需監督微調。
這種方法在顯著降低了對標注數據依賴的同時,更讓模型能夠在自我博弈中激發推理潛能。
如,在美國數學邀請賽(AIME)測試中,DeepSeek R1-Zero的準確率從15.6%躍升至71.0%,最終結合冷啟動數據后達到79.8%,接近OpenAI o1的水平。
3、采用了GRPO算法框架
DeepSeek R1采用了創新的GRPO(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算法框架,進一步優化了強化學習的訓練過程,降低了計算開銷,提高了訓練穩定性。
4、開源的策略
DeepSeek R1的開源策略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
作為一款遵循MIT許可協議的模型,DeepSeek R1支持免費商用、任意修改和衍生開發。
這種開放性策略不僅為全球開發者提供了廣闊的使用和創新空間,還形成了全球開發者協同創新的“開源飛輪”。
DeepSeek的開源策略不僅推動了AI技術的普惠化,還為全球開發者和企業提供了更多創新機會。
相比之下,OpenAI的“部分開源”模式不僅限制了社區的參與度,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術壁壘,不便于應用和推廣。
DeepSeek背后的國運之戰
正是基于以上諸多優勢,DeepSeek的成功發布,引發了全球科技巨頭的高度重視。
Meta、Google和OpenAI等公司迅速行動,第一時間開始研究DeepSeek的技術路線和數據集來源。
Meta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更是指出,DeepSeek的成功并非“中美競爭”的單一結果,而是開源模型對專有模型的一次全面勝利。
可以說,在西方科技界看來,DeepSeek無疑是成功的,也是顛覆性的。
其對西方科技界的震撼,正如外界所形容的那樣,AI界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這一比喻源于1957年蘇聯發射“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時,西方因技術落后而引發的震驚與恐慌。
如今,DeepSeek R1的成功再次讓硅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海外社交媒體上,DeepSeek R1成為了熱門話題,許多用戶將其視為“再見ChatGPT”的標志性時刻。
另外,據相關新聞顯示,DeepSeek的崛起,還引起了美國高層的高度關注。
近日,美國高層宣布對DeepSeek展開“國家安全調查”,理由是擔心DeepSeek的AI技術可能影響美國的數據安全和市場競爭力。
但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所謂的數據安全,而是:
1、DeepSeek技術已威脅到OpenAI(ChatGPT)的市場主導地位。
目前全球AI市場由美國科技公司壟斷,DeepSeek的快速崛起,讓美國企業面臨競爭壓力。
2、美國擔心失去AI霸權
過去,美國利用AI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掌握信息優勢,DeepSeek的出現或將顛覆這一優勢。
3、Google、Facebook、Microsoft 長期收集全球用戶數據,但美國政府卻選擇忽視。
當中國科技公司崛起時,美國擔心“紙包不住火”,自然有些著急了,甚至做出下三濫的手段。
正因如此,美國近期在技術領域對中國展開了一系列競爭行動。
包括特朗普宣稱投資5000億美元開啟“星際之門”項目,以及OpenAI掌門人薩姆·奧爾特曼強調美國要保住全球領先優勢。
這些舉動都是想方設法,在通過技術封鎖遏制中國在AI領域的進步。
但中國從未懼怕封鎖,憑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突破。
中國在AI領域的關鍵突破在于純國產算力,盡管與GPT-4仍有差距,但在多個維度已接近甚至超越。
截至2025年1月,中國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擁有14個國家級超算中心、633個超大型和大型數據中心以及60個智算中心,為AI大模型研發提供了堅實基礎。
中國在B端和C端應用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科大訊飛在通信、金融、能源、政務、醫療等多個行業中標項目數量和金額均位列第一。
DeepSeek的成功不僅是技術勝利,更是中國科技企業崛起的縮影。
中國正通過自主可控的算力和龐大市場需求,構建獨立的科技生態,逐漸改變全球AI格局。
讀者們,關于“DeepSeek對全球科技的影響力”,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參考資料:
DeepSeek“橫空出世”,成功的關鍵源于這兩點 正觀新聞 2025-01-27
“大模型性價比之王”刷屏 DeepSeek打破算力需求“怪圈”? 中國經營報 2024-12-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