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西一男子靠養鵝發家致富,憑借著一手獨特的養鵝方法,一只鵝他就能凈賺45元。
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將這種養殖方法傳授給了200多位農戶,還在當地成立了養鵝合作社,成功地打造出了一條養鵝的產業鏈,帶著大家伙一起掙到了錢,到了2020年他的年收入更是高達2000萬元,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宋學雷,江西省永豐縣人,從2003年開始,他就在村里大規模養起了鵝,想要憑借著養鵝走上致富的道路。
他養的鵝是三花鵝,這種鵝長得快、出肉率高,一般品種的鵝吃3.3斤左右的飼料才會長一斤肉,而三花鵝只需要吃3斤飼料就能長一斤肉,養殖效益比一般的鵝要高,可養鵝沒多久,他就發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養鵝必須要用到池塘,但他池塘里的水質卻越來越差,因為水質差的原因,導致他養的鵝出現了生病的情況,他必須要想到一個辦法改善池塘的水質,很快他就找到了個辦法。
在江西省永豐縣,農戶們一般都會在10月份完成水稻的收割工作,而收割完水稻后田地就會閑置,直到來年的3月份田地才會使用,于是他便打算將鵝放養在冬閑田。
此時的冬閑田里生長了很多野草,這些草能夠當作鵝的食物,這樣一只鵝一個冬天就可以省下15元左右的飼料費用,而在當地可以利用冬閑田養殖兩批鵝。
趁著鵝在冬閑田期間,宋學雷把池塘的水全部抽干,撒上了石灰粉,徹底地給池塘進行消毒,之后他還在池塘里養殖了大頭魚,而大頭魚不光能夠凈化水質,還能讓他再收獲一份財富。
到了2004年,他通過養鵝一年就賺到了35萬元,而接下來他又干了一件大事,直接讓他的財富翻了好幾倍。
原來,許多農戶看到他通過養鵝賺到了錢,都紛紛過來取經,而宋學雷很樂意將自己的養鵝經驗分享給他人,于是他牽頭成立了合作社。
他給大家分發了鵝苗,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并且承諾鵝長大之后他會統一回收,只要有農戶找他咨詢養鵝的問題,他都會耐心地一一解答,而大家也都被他的責任感所折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都紛紛加入到他的養鵝隊伍中來。
之后他又迅速擴大養殖規模,到了2008年合作社一共賣出去了30萬只鵝,眼見如此宋學雷非常開心,他很看好養鵝產業,于是再次決定放手一搏。
到了2018年,合作社的養鵝數量增加到了140萬只,他的養鵝事業做的是紅紅火火,可是好景不長,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
就在他打算將這140萬只鵝拉到外地賣掉時,當地的活禽運輸卻受到了限制,這讓他頭疼不已,他不清楚到底什么時候才能解除限制。
之前,宋學雷都是將鵝賣給外地的經銷商,可如今鵝賣不出去了,宋學雷和農戶的鵝也只能壓在手中。
為了實現之前對農戶統一回收的承諾,他決定不再坐以待斃,他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既然自己的鵝不能賣到外地市場,那就從本地市場打開一個突破口。
于是,他找到了一家小型的屠宰場,開始對鵝進行了屠宰加工,之后他把鵝賣給了一家做風干鵝的廠家,然而沒過多久買鵝的廠家就找上了門,稱他的鵝質量有問題,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宋學雷加工的鵝有釘毛,釘毛讓風干鵝的價格每一只都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于是買鵝的廠家便找上了門,而釘毛是鵝在生長70多天左右生長出來的新毛,根本拔不掉。
宋學雷這才意識到自己對鵝的屠宰一竅不通,他覺得專業的事還是要由專業的人來做,于是他找到了當地一位經驗豐富的加工高手黃啟愛,兩人一起洽談了合作,之后他們在永豐縣當地建造了一個屠宰加工廠。
為了解決釘毛的問題,兩人實驗了無數次,最終發現生長70天到72天的鵝最適合屠宰,低于70天的鵝達不到出欄標準,高于72天的鵝則開始長釘毛。
兩人把加工之后的鵝進行了等級劃分,表皮光滑的鵝當做一等品售賣給高端餐飲店,一斤能夠賣到11.7元,二等品能夠賣到10.5元,四等品一斤可以賣到7元。
宋學雷還把鵝的各個部分分開賣,鵝胗、鵝翅膀、鵝爪、鵝毛都能夠賺錢,平均下來能夠比活鵝多賣出10元。
屠宰場一年的加工量可以達到100多萬只,宋學雷也成功打造出了全產業鏈,跟著宋學雷一起養鵝的農戶達到了200多戶,屠宰場還為當地百姓提供了100多個工作崗位,2020年他的年收入更是高達2000萬元。
那么,對此大家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