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文摘受權轉載自頭部科技
文丨丁靈波
近期,DeepSeek開源模型產生的影響力沖擊了硅谷,震蕩了華爾街,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引發了美國的極度擔憂。
處于風口浪尖的DeepSeek,這幾天一直是AI圈的話題焦點。繼英偉達、微軟、亞馬遜、Cursor等紛紛上線DeepSeek服務之后,DeepSeek一躍成為和OpenAI叫板的存在,星星開源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不過,近日也有傳言說美國要封殺DeepSeek,用者不僅罰款還要面臨最高20年監禁?DeepSeek在美國要迎來“至暗時刻”了么?
美國忌憚,歐洲喜歡
DeepSeek攪動的不只是技術圈,作為從中國誕生的影響力頗大的開源AI模型,其已成為美國許多公共部門忌憚和排斥的對象。
原因在于,DeepSeek的隱私政策中提到,該公司會將用戶數據存儲在中國服務器上,隨著其影響力擴散,應用越來越廣泛,數據安全問題讓美國感到非常擔憂。
日前,美國國會辦公室已被警告不要使用DeepSeek技術。據Axios報道,為眾議院提供支持服務和業務解決方案的眾議院首席行政官 (CAO) 向國會辦公室發出一份通知,表示DeepSeek的技術“正在接受審查”。
通知稱:“威脅行為者已開始利用DeepSeek傳播惡意軟件并感染設備。為了降低風險,眾議院已采取安全措施,限制DeepSeek在所有眾議院發放的設備上的功能。”該通知禁止工作人員在任何官方智能手機、電腦或平板電腦上安裝DeepSeek應用程序。
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包括DeepSeek和一些其他中國公司的軟件成為被禁目標。德克薩斯州州長格雷格·阿博特 (Greg Abbott) 上周五發布公告稱禁止在州政府發放的設備上使用DeepSeek和RedNote等應用程序。
據CNBC報道,美國海軍1月底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通告,嚴禁軍人將DeepSeek的AI用于“任何工作相關任務或個人用途”,并且“不得下載、安裝或使用”,原因是“該技術的起源和使用可能存在安全和道德問題”。
美國宇航局也禁止員工使用DeepSeek技術,該機構首席人工智能官日前向所有內部工作人員發出了一份備忘錄稱,1月31日起,NASA人員不得在DeepSeek產品或服務上共享或上傳任何機構數據,NASA安全運營中心現已禁止在“機構管理的設備和網絡”上使用DeepSeek。
據彭博社1月31日消息,負責管理五角大樓IT網絡的國防信息系統局 (DISA)也已采取緊急行動,在內部封鎖了DeepSeek網站,但由于人們對DeepSeek最新版本的興趣激增,五角大樓的IT專家仍在確定員工通過網絡瀏覽器直接使用DeepSeek系統的程度。
有趣的是,與在美國的境遇完全不同,據路透社對十幾位歐洲AI公司高管和投資者的采訪,DeepSeek正為歐洲科技公司們提供一次在全球AI競賽中迎頭趕上的機會。
英國公司NetMind.AI的首席商務官Seena Rejal表示:“這標志著人工智能在民主化和與大型科技公司公平競爭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德國初創公司Novo AI的創始人Hemanth Mandapati兩周前從OpenAI的ChatGPT轉向了DeepSeek等中國模型,“DeepSeek讓我們省了很多錢,而用戶卻看不出有什么差別。”Mandapati說道。
風險投資公司Northzone合伙人Sanjot Malhi表示:“雖然DeepSeek作為一項業務的未來很難預測,但其結構性影響似乎相當普遍。”
丹麥Empatik AI首席執行官Ulrik RT表示:“我認為DeepSeek對我們這樣的公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它表明我們不需要巨額預算就能實現我們的愿景。”
拋開地緣政治因素干擾,DeepSeek旗下的開源模型在歐美地區得到了開發者們的廣泛青睞。
美式“閉關鎖國”AI法案
近日關于“美國人下載DeepSeek最高可判20年監禁”的傳言沸沸揚揚,其實有點空穴來風,因為目前只是一個名為喬什·霍利(Josh Hawley)的參議員提出的一項擬議法案,而不是已通過的政府法案。
對于此傳言,reddit社區網友紛紛表示:“即便是真的也晚了,我已經下載使用并且我不會刪除它。”“這可能是無數個永遠沒有機會通過的法案之一。”“監獄里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我們所有人。”
這個擬議法案中其實并未針對DeepSeek制定相關政策,而是提議了一份《2025年美國與中國人工智能能力脫鉤法案》,想要讓中美AI徹底脫鉤。
該擬議法案探討了美國AI技術或知識產權的進出口禁令:自本法案頒布之日起180天后,禁止將在中國開發或生產的人工智能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或知識產權進口到美國,同時,也禁止向中國或在中國境內出口、再出口或境內轉讓人工智能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或知識產權。
此外,關于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設法阻止技術流向中國或與中國實體合作。關于研究與開發:美國人員不得和中國合作故意進行、企圖進行、共謀進行,或協助和教唆進行人工智能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或開發。
關于研究成果轉移:美國人員不得故意轉移、企圖轉移、共謀轉移,或協助和教唆轉移與人工智能或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相關的信息。
違規的非個人美國人員,將被處以不超過1億美元的罰款;違規的公司管理人員、董事、合伙人、代理人或員工,將被處以不超過100萬美元的罰款;違規的個人美國人員,將被處以不超過100萬美元的罰款,在罰款基礎上,還要沒收聯邦機構授予的任何許可證、合同、分包合同、贈款或公共福利。
最后,該擬議法案還要禁止美國人員對涉及人工智能研發的中國實體持有權益或提供融資支持。違反規定將受到《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第206節(b)款和(c)款規定的處罰,具體而言,一經定罪可能面臨100萬美元罰款以及被判處不超過20年的監禁。
關于這項人工智能脫鉤法案的提議,不少網友視之為“AI時代的閉關鎖國”,“簡直是小丑的胡扯。”
競爭中的合作關系
中美AI競賽的時代背景下,盡管存在摩擦,但據《Rest of World》的一項分析顯示:過去10年,中美仍是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最頻繁的合作伙伴。
該調研的“國家活動追蹤”工具衡量了各國人工智能創新的指標,包括專利、投資和研究論文等,從六個學術研究平臺中提取數據,維護超過2.6億篇研究論文的數據庫,合作開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國家中,最常見的是中國、美國或歐洲國家。
自2000年以來,中國和美國在AI影響力、新穎性、生產力和勞動力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大多數移居中國的人工智能科學家來自美國,而大多數移居美國的科學家來自中國,突顯出了明顯的雙向人才流動。
相關研究還分析了2000年至2021年之間的數據,得到了一個包含5399828篇論文和362929名科學家的數據集,美國共發表了1365452 篇人工智能論文(占全球產量的25.23%),中國發表了957840篇論文(占全球產量的17.70%),展示了兩國在全球人工智能生產力方面的主導地位。
在論文合著數據方面,中國也是美國最密切的合作者之一,數量是其他國家的幾倍有余,如果因為政策禁令阻礙合作,美國可能比中國損失更多。因為中國在與印度、韓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和法國合作時,也產生了更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研究,而美國則將失去最強大的一個合作伙伴。
2025年,隨著AI技術不斷突破實現高水平的AGI應用,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競爭兼合作的微妙關系將會發生哪些重大變化值得密切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