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復核率60%的年度普查目標,對新發現文物進行調查認定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 宋俊峰)1月9日,太原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太原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階段性進展及太原市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情況進行介紹。自2024年5月太原市“四普”工作進入實地調查階段以來,已完成三普文物復核1400余處,達成了復核率60%的年度普查工作目標;征集匯總新發現文物線索40余條,其中30處已完成實地核查登記。
據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紅敏介紹,太原市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237處,其中古遺址334處、古墓葬121處、古建筑932處、石窟寺及石刻48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796處、其他6處。此次文物普查實地調查階段主要任務包括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核,以及對新發現文物進行調查認定。
為更好地開展“四普”工作,太原市充分發揮市級文物保護機構和考古工作隊伍的力量,市本級成立一個專家組,提供普查技術指導,確保普查數據質量;成立2支市級普查隊,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業人員組成,協助縣級普查隊開展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類文物的實地調查,確保普查數據質量,讓普查成果與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相適應;配合省文物局開展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普查工作,并委托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現有的及下一步準備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進行測繪采集,為文物保護單位空間信息納入國土空間“一張圖”打好基礎。與此同時,在太原市管轄的10個縣(市、區)分別組建縣級普查隊,充分調動鄉鎮文化站、網格員等基層工作人員,吸納山西大學文物全科生、大學生志愿者等高校人才,動員文保員、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實地調查,彌補了縣級文物行政部門人員欠缺、專業和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也通過此次普查實踐實現了文物行業人才的鍛煉和培養。
在太原市的“四普”工作中,不斷涌現出“驚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長(掛職)高振華介紹了幾處有重要意義的普查新發現。一是萬柏林區磺廠石窟。該石窟開鑿在一巨石上,窟內平面呈長方形,平頂微弧,三壁三龕。石窟三壁主尊均有明顯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風格,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特別是遷洛后石窟造像藝術漢化趨勢,多采用南朝士大夫服飾形式雕鑿。石窟右壁(西壁)為倚坐彌勒像,亦是北魏后期題材。壁面左上角和右上角刻有兩處題記,右上角自左往右可見“延昌三年八月十五日”等字樣。經專家現場勘察,磺廠石窟時代特征鮮明,信息明確,為目前已知太原市范圍內開鑿時間最早的石窟,具有重要文物和學術價值。磺廠石窟的發現,拓展了考古界對太原西山石窟地域豐富性的認識,或為山西石窟寺研究提供了最新時間坐標。
第二個重要的新發現是位于古交市的岔口村風則峁遺址。2009年,當地村民在耕種過程中,約在地表下40厘米處發現一件磨光石磬、幾件石斧、一件小口陶罐,遂上交到古交文物部門,這些器物現保存在古交市文物旅游保護發展中心。“四普”中,普查隊員到現場踏查時在田間地頭、耕土地坎中采集到多件夾砂和泥質陶片,紋飾多飾有籃紋、部分素面紋,可辨器物有陶盆、陶罐及器物橋形鋬和雞冠形鋬。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推斷,岔口村風則峁遺址的時代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它的發現將為探索中華民族早期文明和晉中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提供寶貴的新資料,為探索汾河流域史前文化的面貌提供新的實物證據。
此外,迎澤區對建設雙塔公園時發現的“小雙塔”——永祚寺住持磚墓塔進行了調查登記,現已由太原市公園服務中心(雙塔公園)進行管理養護;杏花嶺區將地鐵2號線建設工程中的重要考古發現——鎮遠橋遺址列入本次普查登記范圍;尖草坪區普查隊按照文化景觀認定標準,對太鋼渣山公園進行了調查登記;晉源區普查隊挖掘區域內紅色資源,會同文物保護和黨史專家,對太原縣第一支部——桃園煤礦支部舊址等紅色遺跡、史跡進行了文物調查和價值認定。這些新發現文物完善了太原市文物譜系,填補了部分文物資源的空白,為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也為太原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打下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