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神泉寨址房屋基址。
平定縣大坡起義戰場舊址。 張欣攝
高平市鹿宿石堂溝石窟1號窟窟門(從西向東)。王浩凱攝
高平市圓融寺春秋樓正立面(從西南向東北)。 元衛兵攝
襄垣縣強計人民公社。
屯留區西流寨觀音堂正面。
航拍壺關縣十里石寨。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山西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
三晉大地上,無數文化遺產恰似璀璨繁星,將這片古老的土地裝點得熠熠生輝。在“四普”中,陽泉、晉城、長治三地的文物工作者們滿懷熱忱,奔波在城市鄉野,用專業與執著,讓更多沉睡的歷史瑰寶被喚醒,為三晉文化傳承添磚加瓦。
陽泉:新發現文物54處
神泉寨藏百余間石屋 縣城“大坡”起斗爭風云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陽泉市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組建普查隊伍8支,普查人員70人,共復核“三普”不可移動文物794處,完成普查任務的71%。整合陽泉市文物管理中心、市考古研究中心和盂縣文物管理中心的專業力量組成調查隊,對盂縣大橫溝遺址等9處古文化遺址開展文物范圍邊界認定試點工作,成為全省普查工作的亮點。
截至2025年1月20日,本次普查新發現文物54處,其中神泉寨址和平定縣大坡起義戰場舊址具有重要價值。
盂縣神泉寨址
經初步考察,該寨址已發現石屋140多間,古建筑大部分集中在山頂及懸崖峭壁邊,還有部分建在兩道巖壁中間,尚無通道可入。石屋幾乎全由規整的片狀毛石砌筑,上面由大石板封頂。石室有單間,套間,內有通氣窗、佛龕、火炕等布置。寨內還建有寨墻、瞭望臺、碓臼、廁所等設施。據史書記載推測,神泉寨最初應該用于軍事,距今不少于1600多年,后宋、元、明、清各個時期可能都有過修繕和增補,它的發現對于研究盂縣歷史和山寨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平定縣大坡起義戰場舊址
該舊址位于平定縣城上城街天衢閣北側,是上城與下城連接的必由之路,俗稱“大坡”。該坡南北長60余米,坡面呈上寬下窄狀,最寬處12-13米,最窄處5-6米,以平整的料石砌鋪,邊墻高聳,最高處約20余米。據清《平定州志》載:“閣下峻坂修長,道光二十四年潦水暴沖,坡圯路斷,知州王繼蘭募金砌石重修,乃為坦途?!泵駠?0年(1931年)7月4日,在當時中共山西省委特委的領導下,特委書記劉天章親自參與制定計劃并部署,由當時山西省軍委書記蘇亦雄(即谷雄一)直接參加,在平定發動了一次轟動整個華北地區的武裝起義,史稱“平定兵變”。平定大坡就是當時平定兵變的遺址,也是平定兵變的主戰場之一。
晉城:實地復核文物4749處
宋金遺存圓融寺 驚世石窟石堂溝
為提高第四次文物普查的質量,晉城市積極推動各縣(市、區)開展實地普查工作,一方面采取市級包縣專家定期下縣指導(每個月不少于兩次)的方式,主動為各縣(市、區)的普查工作排憂解難;另一方面,采取日統計、周通報的方式,督促各縣(市、區)對標對表,加快普查進度。
截至2025年1月20日,晉城市已實地復核“三普”文物4749處,完成率達71.9%,新發現文物91處。重要新發現有兩處,一處是圓融寺,另一處是石堂溝石窟。
高平市圓融寺
該寺主體是中村春秋樓,位于高平市神農鎮中村村西北,創建年代不詳?,F存建筑中,南殿為金代風格,其余建筑為清代風格。依據廟內碑刻“……不知創始何代考其殘碣在元則肇修于中統三年踵事于乾隆六年……”的記載可知,圓融寺在元代中統三年(1262年)就已存在。該石碑還詳盡記錄了民國時期一百余家商號資助圓融寺重新修繕的情況。圓融寺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為南殿、正殿(遺址),兩側為春秋樓,西垛殿。圓融寺東西寬27.52米,南北長36.16米,占地面積728平方米。目前,圓融寺正殿坍塌,僅存基址,整體保存狀況較差。但其是宋金時期建筑的珍貴遺存,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建筑風格、工藝以及宗教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見證了當地歷史的變遷。
高平市鹿宿石堂溝石窟
又稱鹿宿佛堂溝石窟,位于高平市寺莊鎮鹿宿村石堂溝自然村丹朱嶺西麓的發鳩山南坡。
石堂溝石窟造像題材豐富,有坐佛、立佛、脅侍菩薩、護法力士、供養人等,展現出不同時代的風格特點。受當地地質環境影響,石窟開鑿于類似小山包的砂石巖上,巖石質地相對疏松,歷經千余年的風吹雨淋、日曬冰凍等自然因素影響,巖體風化、剝落、坍塌現象較為普遍。如部分石窟的窟頂、窟壁出現巖石脫落,一些佛像的面部、手部等部位也因風化而模糊不清或殘缺不全。盡管存在上述問題,但該石窟群整體保存尚好,現存6座石窟,仍然保留了較為豐富的造像、雕刻及建筑遺跡等??邇鹊囊恍┑窨碳毠?,如佛像的服飾紋理、菩薩的姿態、力士的形象以及部分窟門的裝飾等,雖有風化,但仍可依稀辨認。它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和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反映了北魏后期從大同遷都洛陽時期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元素,以及晉東南地區中古石窟文化的延續性,對研究古代佛教文化、雕刻藝術、社會信仰等具有重要意義。
長治:重要新發現有3處
人民公社留存往日記憶 大小青石壘砌十里石寨
長治市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以來,專門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雙組長,24個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市縣兩級保障文物普查經費,各縣區組建12支普查隊伍,共投入133人。
截至2025年1月20日,長治市已實地復核“三普”文物5458處,完成率達79.9%。新發現線索400余處,專家實地核查284處,認定113處。其中,長治重要的新發現有3處,分別是西流寨觀音堂、強計人民公社和十里石寨。
屯留區西流寨觀音堂
位于屯留區西流寨開發區西流寨村中,坐西朝東,東西長5.75米,南北寬4.95米,占地面積28.46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代遺構。西流寨觀音堂面闊一間,進深四椽,五檁前廊式構架,單檐硬山頂,灰布筒板瓦屋面;現狀前墻水泥抹面,室內山墻壁畫保留較為完整,為研究當地的寺廟建筑提供了實物依據。
襄垣縣強計人民公社舊址
建于1961年,是襄垣縣存留的一處人民公社。公社東臨黎城,北接武鄉,南連北底,西鄰下良。本著“適度改建,留住記憶”理念,由中共下良鎮黨委、下良鎮人民政府主導,強計支部、村委鼎力,將強計人民公社辦公地點新辟為“強計人民公社記憶館”。館舍分為“春秋實錄”“激情歲月”“社員人家”三大主板塊,并輔以老物件、舊檔案等,對于重現強計人民公社特殊記憶的歷史有重要意義。
壺關縣十里石寨
位于壺關縣晉莊鎮十里村東南500米處的寨腳山上。坐北向南,東西長64米,南北寬34米,寨墻高5米左右、寬2米左右,建筑面積2176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據村中三教廟明代正德重修碑記載,地名“寨上”,至遲在明代已建成。寨子全部由大小不一的青石塊壘砌而成,根據現場勘察,所用青石為寨內大塊青石拆分而成,因而可以看到寨內形成的青石坑。寨子的南側墻體正中設石砌券門一道,為縱聯砌置發券形式。寨子所處位置,向東可通過鄉村道路去往平順縣,向東南上十里嶺可至石坡鄉、石河沐及橋上并到達河南界。從地理位置來看,其地處咽喉要道,為研究當地的軍事設施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山西晚報記者 武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