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2024年12月31日,AI醫療公司微醫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微醫控股)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招銀國際擔任獨家保薦人。
作為“中國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最大提供商”,微醫曾在2021年4月首次遞交招股書,但因未獲上市聆訊,招股書于當年10月失效,上市計劃被擱置。
近年來微醫控股雖然營收增長迅速,但微醫仍未實現盈利。公司面臨一系列問題,比如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在線問診付費轉化率低,獲客成本高,慢病管理等業務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較低,難以支撐規模化盈利等。
征探君認為,互聯網醫療行業商業模式尚未穩定,如何實現規模化付費仍是難題,僅靠資本投入難以長期支撐。而目前微醫控股依賴政府合作的“數字健共體”業務毛利率低,后續復制難度大,能否持續獲得醫保撥付存在不確定性。微醫控股能否成功上市仍有待觀察。
01
AI醫療加持,難以解決虧損問題
微醫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成為國內領先的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提供商。2011年,公司推出線上醫生預約平臺“掛號網”,率先實現了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初步探索。
2015年,微醫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并成功開出了全國首張數字處方,標志著線上線下診療一體化的正式落地,同時也打通了醫療、醫藥、醫保服務的全流程閉環。
自此,微醫開始向以AI技術為核心的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2021年4月,微醫曾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試圖實現上市計劃,但最終未能成功。三年后,沖擊資本市場,并面臨財務虧損。
在財務表現方面,微醫近年來收入增長迅猛,但仍處于虧損狀態。2021年至2023年,公司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分別為9.62億元、13.68億元和18.63億元,其中AI醫療服務收入分別為2.28億元、6.28億元及10.24億元。
2024年上半年,AI醫療服務收入達到14.4億元,占總營收的近八成,推動整體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07.4%,達到18.18億元。然而,盡管收入快速增長,微醫的虧損問題依然存在。
2021年至2023年,公司經營業務虧損分別為22.69億元、37.82億元和14.01億元,持續經營業務的經調整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分別為13.54億元、8.17億元和5.05億元。2024年上半年,盡管收入大幅增長,公司仍錄得持續經營業務虧損4.3億元,經調整虧損1.28億元。
此外,公司對大客戶天津市地方醫保基金的依賴度日益加深,2022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微醫大客戶天津市醫保貢獻的收入占比分別為2.9%、19%和56.8%。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半年,微醫持續經營業務收入由2023年同期的8.77億元躍升至18.18億元,同比大漲107%。盡管虧損仍存,但虧損幅度有所收窄。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凈虧損分別為25.7億元、37.7億元及14.8億元,而2024年上半年凈虧損進一步減少至4.3億元,同比下降70.4%。
微醫雖然收入快速增長,但虧損在持續,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公司能否順利上市并實現盈利,仍需市場和投資者的持續關注。
02
商業模式如何破解醫療困局
近兩年來,微醫創始人廖杰遠在多個公開場合頻繁提及“數字健共體”這一概念。他認為,中國醫療體系正面臨著三座大山: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信息透明度不足以及健康責任制的缺失。為了突破這些困境,微醫試圖從體制、機制和技術三個層面進行創新,力求在這三座大山上開辟一條全新的“隧道”。
據公開報道,自2019年起,微醫與天津、山東等地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探索醫共體的“升級版”——數字健共體。2020年,天津市政府與微醫正式簽署《數字健康戰略合作協議》。
盡管互聯網醫療曾一度被資本市場看好,但從快速崛起、繁榮發展到如今的調整階段,其商業模式始終是困擾行業的一大難題。醫療衛生體系極為復雜,從供給端來看,醫療行業具有極高的專業壁壘,醫生資源有限,醫療服務供給難以大規模擴張;從需求端來看,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極為迫切,但優質醫療資源的獲取仍存在障礙。
僅憑技術手段,互聯網醫療難以根本性改變這一供需錯配的矛盾,這也是全球醫療體系共同面臨的挑戰。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核心問題仍然是支付方的缺失,即如何實現大規模付費模式仍然懸而未決,僅靠資本投入并不可持續。
微醫選擇與政府合作,雖然可以通過醫保結余獲取一定的服務費,但長期來看,能否覆蓋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未來是否能獲得穩定的醫保撥付資金,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數字健共體這一以政府合作(To G)為主的業務模式,在推進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這不僅是一個毛利率較低、推廣難度較大的模式,而且由于各地區醫保政策、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同,模式的可復制性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從微醫的招股書來看,2018年至2020年,公司累計虧損高達20.4億元,調整后的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和8.69億元。盡管虧損幅度有所收窄,但距離實現盈利仍有較長的路要走。相比之下,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等行業內的其他企業,已經實現盈利或接近盈虧平衡,微醫的似乎還任重道遠。
微醫的主要收入來源可分為兩大板塊:一是醫療服務,包括在線問診、電子處方、藥品配送等;二是健康維護服務,涵蓋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及保險合作等。
然而,這兩塊業務的盈利能力均面臨不小的挑戰。在線問診雖然能帶來一定的用戶流量,但付費轉化率較低,加之市場競爭加劇,獲客成本持續上升,使該業務難以實現穩定的盈利模式。與此同時,慢病管理等健康維護服務雖然具有較高的用戶粘性,但單個用戶的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較低,整體盈利能力有限,難以支撐企業的大規模擴張。
更為關鍵的是,微醫的商業模式高度依賴于外部醫院的信息系統(HIS)。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醫院加速自身的信息化建設,甚至直接推出“醫院+互聯網”的互聯網醫院模式,微醫原本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正逐漸被削弱。未來,隨著公立醫院自身互聯網醫療能力的提升,微醫的市場份額可能會受到進一步擠壓。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微醫不僅需要應對盈利難題,還需面對行業競爭加劇以及政策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盡管公司在數字健共體和AI醫療等領域持續探索,并不斷深化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但如何在商業模式上取得突破,實現可持續增長,仍然是微醫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
03
背靠騰訊,估值增長快
微醫的融資歷程堪稱行業傳奇,自成立以來,公司已完成13輪融資,總額高達14.5億美元。截至2022年9月完成G輪融資后,微醫的投后估值一舉攀升至6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0億元)。
回顧微醫的資本版圖,不乏高瓴資本、紅杉中國、高盛、啟明創投、五源資本、友邦保險以及中投中財等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其中,最具分量的戰略合作伙伴無疑是騰訊。早在2014年,騰訊便以領投的身份投入超過1億美元,創下當時互聯網醫療賽道的最大融資紀錄;次年,騰訊聯合高瓴、復星醫藥及紅杉中國,助力微醫完成C輪近4億美元融資。
招股書披露的股權結構顯示,微醫創始人廖杰遠通過New Forte持股11.51%,但已于去年1月退出董事會;WD Family B Limited、WD Family C Limited及WD Family X Limited等信托工具合計持股9.01%。而騰訊則以8.79%的持股比例位列最大外部股東。
微醫的成長軌跡極具傳奇色彩,估值從最初的1000萬美元一路飆升至67億美元,增幅高達669倍,估值增長迅速。資金的持續注入讓微醫在醫療數字化領域不斷拓展業務邊界。
然而雖然微醫受到很多資本加持,背后更是由騰訊,但仍然未能擺脫虧損困境。雖然微醫虧損幅度有所收窄,但盈利之路仍然漫長,如何在資本、政策、市場競爭等多重因素的交織下尋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是微醫必須破解的核心難題。
作者丨征探君
來源丨征探財經(ID:teccj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