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節氣是寅月的開始,標志著冬水之氣徹底隱藏,木氣完全顯現,并開始不斷增強。木為少陽,少陽生發,則地氣升騰,天氣下降,兩氣相合,打雷而降雨。地氣之所以升騰,是因為太陽的北返,致使溫度回升而導致的。
隨著溫度的回升,冰面逐漸融化,魚兒浮上了水面,水獺開始捕魚,并將捕獲的魚兒擺成圓圈,前爪供在身前,就像祭拜一樣,以感謝大自然的恩賜,被稱為“獺祭魚”。書云:歲始而魚上游,則獺初取以祭。獺祭,圓鋪圓者,水象也。豺祭,方鋪方者,金象也,所謂豺獺知報本。
這一切都是太陽黃經到達三百三十度時,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現象,也就是雨水節氣的物候現象。如果這些現象沒有出現,也就意味著氣不對節,溫度較低,冰面不化,地氣不升,是為反常之象。所以《月令廣義》中說:雨水日,獺祭魚,是日獺不祭魚,國多寇賊。
而獺祭魚的前提條件,就是冰面融化,溫度升高,氣化而成雨。因此雨水節氣最大的特點就是降雨,正如老話所說:雨水不下雨,遍地出盜賊。雨水雨不落,下秧無著落。雨水還下雪,春寒少不了。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谷雨。
雨水節氣位于寅月的最中間,正月建寅,正月的中間是十五,所以正月十五的習俗,和雨水節氣相互對應,原本是一個祈雨的節日。正月為元,元為始,宵為夜,于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被稱為上元節。
上元節天官賜福,其實是人們祈求上天降雨的節日。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與天象有關。北極星位于地球自轉軸上方,是相對靜止的,于是人們將北極星之位,定為天之中心,是天帝所在之位,被稱為太一,乃萬物之本。
所以自古就有祭拜太一的習俗,書云: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萬物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太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于東南郊。
意思就是春季和秋季的開始之時,天子要去東南郊外祭拜太一,以祈求風調雨順。祭拜之日就在正月的第一個辛日,書云: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至明而終。
太一為天地之始,也是萬物生長的源頭。木為少陽,就是萬物生長的力量,少陽生發,則打雷降雨,于是祭拜太一,也就是祈求降雨。而元宵節就是從祭拜“太一”的習俗中演變而來的,其真正意義在于天官賜福,所賜之福就是天降甘霖,與太乙“桑林祈雨”的故事相互對應。
天為純陽,天官就為純陽之火,于是上元節以火祭天,以祈求風調雨順。所以在元宵節的夜晚,人們舉著火把在田間游走,并燃起篝火,祈雨驅蟲,祈求五谷豐登。人們還根據篝火的顏色,判斷年景,火紅則天旱,火白則水澇,謂之“照天蠶”。
所以元宵節天官賜福,也就是天官降雨,宜雨不宜晴。老話說:上元無雨多春旱,清明無雨少黃梅。雨打正月節,二月雨不歇。正月十五水滿缸,八月十五谷滿倉。花燈落地雨,三十六天陰。雨灑上元燈,中秋月不明。上元日晴,主一春少水。
人們為了元宵節燈火通明,就連宵禁都取消了。正如《漢書》中所說:執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放夜。此時徹夜宵禁,女子也可以出門賞燈,這就給很多單身男子創造了機會。凡是女子可以出門的節日,大多都與愛情有關。
于是元宵節,也是古代的情人節之一,每到元宵節的夜晚,女子結伴出行,走過墻邊小道,走過小橋流水,俗稱“走百病”。人們在此時吃圓子,猜燈謎,未嫁的女子還會去田間偷菜和偷蔥,希望嫁給心儀之人,都是一種沒有的寓意。
今年的元宵節,是寅月的壬子日,寅月是木氣增長速度最快的月份,木為少陽,生于冬至。冬至一陽生,位于子月之中,春木耗水子,所以春季的壬子就為耗日,也就是日子之力被季節的氣場所消耗,從而導致日子無力,變成了五行無氣之日。
元宵節本身就是正月的望日,月亮的強引力時期,陰氣強旺,又在純水壬子日,原本是降雨之時,卻被季節的力量所消耗,導致雨氣減弱,五行無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