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三年初見成效之年。三年來,廣東堅持干字當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著力深化“三農”領域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邁上新臺階。
產業向新圖強,發展以質取勝。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長。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下稱《計劃》),提出要發展嶺南特色現代農業,培育壯大糧食等10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茶葉等20個百億元級產業集群,為“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再添產業動能。從今日起,南方農村報特別推出“嶺南土特產·百億財富經”系列報道,深度剖析廣東現代農業產業中的百億樣本,在各色鮮活實踐中,探明產業興旺背后的緣由,尋求引領嶺南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萬能密碼”。
珠江潮涌,沃野流金。當“粵強種芯”工程讓一粒種子改寫產業基因,智能農機在田間劃出數字軌跡,廣東農業的產業版圖早已呈現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壯闊圖景,廣東現代農業的轉型已悄然完成從“規模擴張”到“價值裂變”的跨越。
《計劃》提出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如巨輪破浪,百億級特色產業似星火燎原,為廣東現代農業發展明確方向,將這場變革推向高潮。
百億產業遍地生
集群矩陣耀南粵
在廣州美林天地的山姆會員商店,可以帶走的原種清遠雞煲單季賣出6000萬元,助清遠雞鳳鳴南粵,沖上百億。僅用兩年,“養在深山人未識”的清遠西牛麻竹筍就已率先突破百億元產值大關,從賣農產品,轉型升級到賣精深加工產品和技術,加足馬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在雷州半島的智能溫室里,通過“粵強種芯”工程培育的耐鹽堿水稻正破土而出。在湛江的海洋牧場中,抗風浪桁架網箱承載著年產值超200億元的“藍色糧倉”夢想。
放眼嶺南沃野,眾多百億元級產業集群如同璀璨星辰,遍布南粵大地,形成光輝矩陣,共同照亮了廣東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各地百億元級產業集群你追我趕,協同發展,不斷為廣東現代農業注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活力和動力,提升了廣東農業的整體競爭力,更為廣東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會陳皮以全產業鏈產值261億元領跑,14.3萬畝柑園中,逾7800家經營主體構建起“一片陳皮托起半城經濟”的傳奇。
茂名荔枝憑12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穩坐果業頭把交椅,2300年種植史與15萬就業崗位的現代產業圖譜交相輝映。
廣州花卉則以150億元年交易額綻放“花城新經濟”,20萬畝盆栽花卉與10萬畝觀賞苗木織就“嶺南花語”的全球供應鏈。
“這不僅是量的躍升,更是產業鏈價值的提升和擴張。”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院長謝青梅指出,清遠雞產業以111.96億元產值詮釋了這一邏輯——屠宰加工比例從20%躍至45%,香港市場年銷百萬只的突破,印證了從“土雞出山”到“品牌出海”的質變。
清遠西牛麻竹筍以109.65億元產值、63.8%的增速驚艷亮相,加工生產線翻番至54條,將“一根竹筍”做成涵蓋預制菜、生物基材料的科技產業。
茂名化橘紅依托14.1萬畝種植基地,撬動102億元全產業鏈產值,帶動35萬人就業,古老的藥食同源智慧煥發新生。
肇慶肉桂以超百億全產業鏈產值崛起,29.35萬噸年產量占據全國四分之一市場份額,5家千萬級龍頭企業引領肉桂精油、藥用提取物等高附加值產品開發,54.88億元一產產值撬動百億級產業集群。
珠海鱸魚以186億元產值獨占全國半壁江山,“白蕉海鱸”品牌效應下,3.99萬畝養殖基地成為“中國鱸魚價格風向標”。
土特產要做成“金招牌”,關鍵在科技賦能與文化破壁。湛江金鯧魚的百億產值背后,是3500個深海網箱構建的“移動糧倉”,10萬噸年產量托起10萬從業者的生計,更孕育著深遠海養殖和智能漁業裝備發展的廣闊前景。
在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廣東農業正以“硬科技+軟實力”重構產業生態。當智能農機駛過希望的田野,當數字貨輪滿載嶺南風味駛向全球,這幅現代農業的“千里江山圖”,正在珠江兩岸揮毫潑墨。
既土又精還夠特
精準擘畫新藍圖
布局農業、振興鄉村,既要看產值,更要看巧思。翻開廣東的“田間答卷”,嶺南數個百億元級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實踐,呼應了做好“土特產”文章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出臺《計劃》,擘畫嶺南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藍圖,堪稱精準“落子”:
以種業創新為引領的產業正在發生。茂名建起荔枝種業“硅谷”,2300年古樹種質資源庫與分子育種實驗室碰撞,讓“妃子笑”實現12個月錯峰上市,并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智能冷鏈物流體系,讓“一騎紅塵”變“全球直達”;有了深海養殖工船,湛江金鯧魚突破種苗越冬難題,10萬噸年產量托起10萬漁民生計。
特色種養與生態經濟的融合路徑愈發清晰。清遠英德西牛鎮的竹林深處,以竹增綠、以筍生金的實踐正在上演,把綠美環境與林下經濟相結合,點“綠”成金,提高村民收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唱響現代化海洋牧歌,向海要糧。廣東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裝備“恒燚一號”,經受住多次臺風考驗,可實現產值近百億元,構筑廣東人“海鮮自由”的底氣。
創新市場營銷,激活節慶經濟。珠海鱸魚借力“12221”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化身“年魚”,激活節慶經濟,帶動珠海一、二、三產業產值超100億元,年魚的加工能力超30萬噸,讓“一條魚游活一座城”照進現實;廣州花卉“上云”,推動“云上花市+傳統花市”相結合,實現2023年廣州市年花銷售約4.1億元,同比增長近7%,有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土特產與多元化消費需求碰撞迸發活力。如今“能帶走的清遠雞”走俏市場,以藥食同源為契機的化橘紅休閑零食暢銷電商平臺,新會陳皮跨界茶飲界,9000噸年產量中,30%轉化為即溶茶膏、陳皮咖啡,俘獲“Z世代”味蕾,豐富海內外消費者們的餐桌。
當數字浪潮漫過千年農耕文明,廣東正以科技之犁翻開現代農業新篇。廣州花香流連灣區內外,智慧養殖平臺托起“海洋牧場”,千年陳皮碰上年輕味蕾……廣東正結合自身所長,拉弓滿弦,以《計劃》為藍圖,為嶺南特色農業揮下精確而又力道千鈞的發展伏筆。
興了產業富了民
留住鄉愁留住人
當預制菜生產線吞吐萬噸農產,當區塊鏈溯源系統覆蓋田間,這場產業變革最生動的注腳,寫在嶺南鄉親的笑臉上。“12221”撬動產銷區市場,廣東農業產業陸續突破百億大關,農產品出口逆勢增長……年關已過,廣東農業的“成績單”陸續揭曉,而田間地頭的鄉親們早已有最深切的感受:
荔枝紅了,日子甜了。“白糖罌荔枝收購價從5元躍至8元,客商帶著訂單上門等果。”茂名高州合作社理事長林常珍的賬本里,記錄著120億元產業鏈的輻射力——冷鏈物流園讓荔枝48小時抵達巴黎,跨境電商訂單年均增長200%。
漁舟唱晚,藍海生金。湛江徐聞養殖戶老陳算了一筆賬:“金鯧魚網箱升級后,單箱產量提高30%,今年收入能破20萬。”在珠海白蕉,4萬鱸魚從業者中,90后新農人占比超40%,直播電商讓“年魚禮盒”溢價50%。
陳皮入世,古邑新生。新會茶坑村梁伯的柑園掛滿傳感器:“濕度超標自動灌溉,陳皮曬制溫控誤差±0.5℃。”261億元產值催生2100多個新商標,這個千年古邑里,陳皮主題民宿、康養體驗館如雨后春筍。
在廣東農業發展路上,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多了、致富帶頭人多了。2024年,超10萬名鄉村主播參加廣東省第一屆農事運動會鄉村直播大賽,線上話題“十萬村播嘆廣東”流量近億,以“村播助農”的廣東模式推動城鄉雙向奔赴,促進鄉村消費,引導更多農業經營主體擁抱互聯網以銷定產、與網紅村播結對,共同做大流量經濟。2024年,廣東新增認定14家國家級、213家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選育標桿農民合作社1090家、標桿家庭農場1048家。截至目前,全省各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5507家,年營收規模近萬億元,成為各地引領鄉村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廣東奮楫前行的路上,率開行業風氣之先。2023年,“預制菜”成為“12221”在省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時年,廣東開全國風氣之先,讓預制菜勁風吹出灣區、走向世界。依托預制菜風口,“年魚經濟”讓珠海海鱸價格同比提升超50%;湛江金鯧魚價格最高達26.5元/斤,產值超100億元,越來越多廣東水產品游上全球餐桌。
嶺南大地,既能孕育千年農耕文明,也能催生現代農業奇跡;千里海岸,既能承載漁舟唱晚的鄉愁,也能托起漁民行銷世界的致富夢。《計劃》里擘畫的嶺南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藍圖,一筆一劃皆有鮮活注腳,飽含著農民熱切期盼,醞釀著又一年豐收盛景。
廣東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唐瑞謙 林健民
設計:梁羅娜
(祝可為對此文亦有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