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5月3日電 題:記者手記:農村的“弄潮兒”
新華社記者王朋
記者近期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多個農村走訪,看到了不少青年返鄉發展,有的成了中藥材種植和加工的規模戶,有的發展電商助農拓寬銷路,有的當起了村干部帶領群眾增收。這些敢擔當、重實干的青年群體,成了鄉村振興“大潮”之上的“弄潮兒”,為家鄉的發展注入新時代青年力量。
岷縣是“中國當歸之鄉”,當地百姓幾乎家家戶戶種中藥材,但流轉土地種植超過1000畝的卻不多見。
1986年出生的侯虎平就是其中之一。十多年前,他辭掉了電力部門的工作返回岷縣梅川鎮梅川村。起初家人不解,當他從安徽亳州帶回一臺中藥材切片機之后,家人才開始理解并支持他。
“那時候村里以賣原藥為主,中藥材加工尚未起步。”侯虎平說,中藥材切片可以分多個等級銷售,價格比原藥高,附加值提升明顯。他家是梅川鎮最早發展庭院經濟的家庭之一。
隨著當地中藥材產業不斷提質升級,規模種植戶逐漸增多,侯虎平也攛掇著父親流轉土地擴大規模。可在“中國當歸之鄉”,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適宜種植中藥材,有些流轉地種苗死苗、藥苗減產等情況時有發生。
“年輕人腦子活泛,他主動聯系有關研究機構,通過土壤檢測、配方施肥等技術,可以精準找到適宜的流轉地。”父親侯寶慶說,兒子的幾番操作讓他意識到依靠過去傳統經驗的種植模式,已經跟不上產業發展進程了,于是把家里的種植和經營交給了兩個兒子。
在距離梅川村20公里外的十里鎮,很多人都知道李愛軍。這個返鄉利用電商平臺銷售中藥材的年輕人,僅用11年時間,將銷售額擴大至1.8億元。
“最關鍵的是中藥材的品質好。”李愛軍說,通過各大電商平臺大數據分析創新產品也是企業快速發展的秘籍之一。
在李愛軍銷售的產品中,除了傳統的中藥材切片制品之外,一些針對“上班族”的護肝茶、針對睡眠障礙群體的百合茯苓茶等時尚茶飲產品在市場逐漸走俏。“這些是企業擁抱大數據研發的新產品,去年新產品銷售額占全年比重20%。”李愛軍說,即便現在是中藥材銷售淡季,每天也有至少兩輛掛車的訂單。
在岷縣,還有很多像李愛軍、侯虎平這樣的青年。有的返鄉當了村干部,自己流轉土地向藥農示范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模式;有的利用電商、直播等平臺優勢,幫助村民銷售中藥材、貓尾草等農副產品;有的挖掘當地自然、文化等優勢,發展鄉村旅游……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一些有想法、有能力、有恒心的年輕人正在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岷縣農業農村局粗略統計,僅去年至今,岷縣超過1400名青年返鄉創業。(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