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文件,宣布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鋼鐵和鋁征收25%關稅,并取消對部分貿易伙伴的鋼鋁免稅配額和豁免政策。這個最新措施被視作特朗普貿易政策再一次重大升級,且升級尚未結束。特朗普還表示考慮對汽車、芯片和藥品征收關稅,將宣布大規模對等關稅政策。
要知道,過去一周,特朗普幾乎每天都在發出關稅威脅,這已經是震動了美國的外交與經濟關系。而且,在面對“特朗普2.0”一系列來勢洶洶的關稅舉措,全球各國紛紛都在翹首關注。其實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貿易伙伴之間時常產生貿易爭端,這再正常不過。只是為何時間來到2025年卻愈演愈烈,我對這一切背后的結論是:世界已經很久沒有再次“產業升級”!
- 我說的這個產業升級不是德國工業4.0,也不是我國的高端制造2025計劃,也不是美國從制造業進入金融業。我說的“世界產業升級”,是我們自從從實體工業進入信息互聯網之后,整個世界已經沒有再創造出像互聯網這樣能夠伴生出:海底光纜產與建,電腦主機產業,顯示器產業,服務器產業,芯片制造產業,社交游戲視頻等軟件生態,這樣有規模產業集群的“新產業就業蓄水池”。
而當世界無法繼續產業升級之后,就無法創造新的就業蓄水,也無法繼續借此做大消費市場這塊蛋糕,那么這個時候各國會發生什么?產業爭奪戰!
所有國家其實都想要創造更多就業,尤其是所有中低端的國家都想要進入中高端產業,可是在沒有誕生“新產業集群”時,增加就業崗位的唯一辦法,就是投資自己的產業蓄水池,然后與對方的產業進行競爭,直至消滅對方。
- 我們要知道,大家所謂的內卷,你以為只是中國人卷嗎?可是別忘了,人與人在競爭,企業與企業也在競爭,國與國更是用近乎你死我活的殘酷反噬在競爭。我們這幾年的產業升級,別天真的以為國外就歲月靜好,近在眼前的新能源起來了,一個每年就這么大存量市場,你覺得我們新能源車起來了,誰又在消失?
- 同時,還有我們國產c919,你們覺得又是準備從誰虎口奪食?我們的造船業,光伏,風能,鋰電池,盾構機,工業母機,工程設備,顯示面板等等,還有未來的半導體和生物制藥等等。
這個世界是很殘酷的,在一個工業時代,一個沒有新產業時代,一個存量市場的時代,一方產業的崛起,伴隨的永遠是一方產業走向衰亡作為結局。而當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產業集群被打敗,伴隨而來的就是失業,大規模失業之后就是社會矛盾激化,隨后就是整個國家陷入動蕩。
美國還是“燈塔”的時候,他們敢讓制造業外流,不是單純的金融業好賺錢,而是他們誤認為憑借他們的知識產權和積累的軍事金融和高端科研院校,他們就可以永遠保持創新,特別是互聯網科技產業的誕生,讓美國精英認為美國可以永久保持創新,不斷的產業升級,不斷的創造新產業,所以他們才會想著把落后產業“淘汰”給發展中國家。
- 可事與愿違的是,世界產業升級陷入停頓,而大家需要明白,AI通用模型最終就算落地,甚至量子計算讓真的類人AI落地,我看來也不是能夠帶來增量就業蓄水池的“新升級”,這種更應該稱之為“工業革命”,革的是舊產業的命,因為更多是一種“工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就像是光伏風電新能源替換的就是舊能源產業,新能源車也是替換油車的存量空間,他其實不會直接帶來新增量,最多只能平替舊產業。
最近幾年唯一有些苗頭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商業航天,這也是為什么我國企圖在月球弄科研戰,其實本質上就是我們在試圖搭建一條走向宇宙的新產業,而這條產業則是真正意義上能夠帶來增量就業蓄水池的新產業集群。
可是,這條路的關鍵在于可控核聚變,我什么要提這個,因為所以產業想要活下來,最終的核心問題就在于他是否能形成“經濟效益正循環”,它可以長時間不賺錢,但是它一定不能一直虧,而可控核聚變起碼如果實現,我們就可以有理由去月球挖礦,然后向全世界賣可控核聚變的錢,賺賣電的錢,我不知道到時候電費多少,但是這起碼可以讓這條產業形成經濟良性循環。
- 有了這一個支點,我也不知道未來接下來怎么發展,因為如果我們未來真的能夠走向宇宙,或者最好是炒作地球資源危機,就像是西方炒作環保一樣,必須逼著全人類有一個去宇宙各處挖礦或者殖民“危機”,那么太空“鐵路”,太空港口,宇宙通信網,太空工業設備,模塊化建筑等等起碼會是可以伴生的新產業,這新產業的擴展與生態的壯大,只要最終能產生經濟正循環,對整個世界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至于現在世界局勢為什么變得嚴峻,其實本質上就是現今全球正在歷經一場“產業替換升級+產業重塑”所引發的。我們需要去看看懂王上臺當年做的不只是引發中美沖突,他也引發的歐美貿易沖突。美國對我們加關稅,也對著歐洲加關稅。我們直接拉了陸上管道,然后海上下餃子,保證了我們能源穩定與資源航運穩定,所以我們被加關稅,你們會發現,我們產業也外流到東南亞,但是有意思的是,我們是組裝工廠過去,配件產業集群卻沒有動,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我們產業也歷經小范圍重塑,但是我們的貿易產值沒有變化,該增長的依舊再增長。
- 但是,歐洲就不行了,關稅之下重塑歐洲產業,發生了一波外流,而北溪斷氣,直接導致能源價格飆升,再引發一場更大的產業外流轉移,這波我們吃了部分,美國吃了部分,但是歐洲更加糟糕的是,再這之上,我們新能源在2019年后忽然大規模崛起,這個才是動搖歐洲的根基,因為歐洲產業重中之重就是汽車機械產業集群,我們的新能源車越是加速替換油車市場,歐洲的汽車產業衰弱就會越快。
于是,中美沖突到現在,歐洲是最傷的,美國讓其產業外流,我國讓他產業大衰退,兩超有意無意的聯手,直接把歐洲舊發達國家給聲聲給打成重傷。而且你們如果游戲去觀察和研究歐洲現在的產業結構,那就是在機械制造領域他們相對還行,未來產業之中芯片半導體和生物制藥都還行,但是如果了解AI行業的人會發現一個問題,互聯網時代歐洲的所有紅利是被美國給吃下了,這一波直接導致了歐洲到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進入“自己的互聯網時代”。
很多人不明白,德國當年提出工業4.0失敗的原因,其實不是他們不愿意做,而是工業4.0這個最大的紅利已經被美國給截留了,你的所有互聯網收益都被美國科技巨頭拿走,請問歐洲那些政府還有什么心思去繼續加大通訊建設呢?沒有大規模的這類基礎建設,也直接導致了一個結果,那就是歐洲只有“美國的互聯網”,而沒有自己的互聯網。
但不僅僅是這樣,現在的歐洲其實抓住上個工業機械制造紅利,可是如今的歐洲錯過了互聯網發展的紅利,這也導致他已經沒有能力“自己進入AI時代”,因為他沒有從互聯網時代之中培養自己的伴生產業集群,這個是一個因果關系,而這個因果關系才導致如今歐洲產業升級跟不上步伐了。
- 而錯過了一個互聯網時代,直接導致了一個結果,歐洲錯過了油車產業升級進入無人智駕這個時代。很多人誤以為歐洲是汽車行業產業升級太慢了,其實錯了,而是歐洲現在所有管理者本質上是沒有互聯網基因和AI算法思維的,他們到現在還有部分高層認為:新能源車是大電池替換油箱、電機替換發動機、大屏幕替換收音機。他們很多高層,本就不知道AI模型是什么,大數據和算法結合是什么。
而沒有這種這種萬物皆是大數據,大數據皆可大模型的思維,你就會再發現一個更加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這幾年的臉部識別算法、美顏相機算法、短視頻推薦算法、無人駕駛算法、無人物流算法、無人飛機算法、無人人形機器人和機器狗算法。這些產業誕生,背后的根基都在于一套ai模型和算法。這其實也是我覺得美國未來或許在芯片半導體還有優勢,但是在工業ai模型上面會全面落后。
因為錯過互聯網土壤的歐洲錯過了人工智能算法時代,而失去了工業集群的美國,他的所有無人化產業是沒有落地的根基。最為直觀的一個體現就是特斯拉的無人駕駛模型中途放棄了激光雷達。因為產業外流的美國根本沒有能夠對激光雷達進行降本的能力。所以你會發現,現在特斯拉的無人駕駛其實已經掉隊了,最多只能處于這個賽道的第二梯隊,而且在激光雷達沒有全面普及特斯拉車系之前,這個落后差距沒有擬補的可能性。
而現在的美國其實就現在的特斯拉,他的所有大模型最終很難落地,因為產業外流,導致制造業生產的產本根本無法讓產品大規模普及,無法普及的產品就無法獲得大量的反饋和大數據作為算法迭代支撐,所以你仔細分類就會發現,美國現在的所有大模型都是處于“虛擬端”,也就是互聯網應用上面,但是我們國內是虛擬端不斷追趕和超越,然后工業端不斷落地生產和普及。所以未來你就會發現美國的人形機器,還有量子科技應用,又或是無人駕駛和低空經濟,會全面的落后,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支撐ai模型落地的生產土壤。
而當我們在虛擬段的ai算也完成超越的話,美國也將徹底失去了未來圍繞“通用大模型”所孕育的“無人化時代”,或者說美國現在實際已經錯過了。而錯過無人化時代的美國,只會是跟現在被馴化的歐洲一樣。
- 而中國完成無人化時代之后,世界所有國家都將失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的能力,特別是印度,當人口紅利不再是紅利之時,政府的所有投資都無法創造就業,沒有就業就沒有消費能力,沒有消費能力就沒有辦法通過消費交互產生的各類稅收回投資成本,一旦無法收回投資成本,印度債務只會越來越大,最終暴雷,這個邏輯適用于現今所有國家。因為無人化時代的最大的優勢不再是“勞動力生產成本的優勢”,而是能源電力的優勢,哪個國家擁有更加廉價的發電能力,哪個國家就能成為無人化時代最大的“能源紅利”。
當然,現在國際局勢的嚴峻,其實本質上還是中美為了爭奪產業鏈,引發全球產業鏈正在歷經重塑的一個結果,誰拿到的產業集群越多,誰就越強,反之亦然。現在的歐洲衰落是必然,特別是舊工業時代的發達國家,比如德國,他們在歐洲的位置是必然會被洗牌。
現在我國在塞爾維亞、匈牙利不斷投資,你們在未來就會發現,匈牙利在歐洲的話語權只會越來越大,就像是當年德國用汽車產業的布局來控制歐洲各國,我們現在本質上也就是用產業鏈來重塑歐洲各國的話語權。但是這些親中兵不斷引來中國產業布局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之中,不僅僅會遭到美國的打壓,甚至傳統歐洲發達的工業國也會遞刀子,特別是德國,因為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的崛起,意味著它的產業正在衰亡。
- 如今,這場產業鏈重塑其實已經不可逆轉,就算俄烏結束,北溪管道重建,德國也無法恢復以往了。從中其實也可以看出,未來歐洲值得投資,不再是傳統發達的國家,比如德國之類的,而是塞爾維亞、匈牙利這類是最具備性價比,而未來歐洲的話語權,也會因為這場產業鏈重塑而發生改變。
而歐洲傳統發達國家,想要保持現有地位的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像德國重新出現一個能夠像默克爾那樣在位十五年以上(時間夠長,政策才能連貫),并且親中的國家,因為只有中國掌握龐大的產業集群,美國是只具備金融產業有優勢,并且自身孤立主義越來越濃,然后跟中國簽訂長期的投資計劃,在這個周期之內完成歐洲的產業集群重塑。
總之,當下全球所謂的地緣沖突與經濟發展困境,這些些表象問題的背后,深層原因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世界已經很久沒有再次“產業升級”,這才是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破局根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